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日本劳动关系趋向稳定 ,主要是由于日本有关劳资关系、劳动条件、保障就业、男女平等就业、劳动福利等方面的劳动法律日益健全。通过多次斗争 ,日本工会获得通过审议会等途径参与制订法律法规的权利。为保证工会参与的质量和效果 ,日本工会十分重视理论政策研究。这启示我们 :工会要积极推动有利于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正确形成、及时出台的科学机制 ,如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委员会等 ;要切实加强工会理论政策研究工作 ,并大力培育优秀的工会政治家、理论家和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是劳资关系矛盾的集中表现。本文首先分析了民营企业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变化、产生的原因及争议解决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指出了民营企业成为当前劳资关系矛盾的重点;其次,本文分析了民营企业中劳动者权益保护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最后本文从劳动者权益维护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劳动观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劳动而形成的关于劳动与劳动者的完整的系统 的看法与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肯定劳动对于国家发展的伟大意义,提 倡劳动者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保持艰苦奋斗、淡泊名利的劳动本色的同时,更加重视劳动者的主体地位,更加 关注劳动者个人的发展。强调劳动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劳动者通过理论学习提高劳动水平,要 求国家与政府为劳动者提供完善的劳动保障,教育全社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这体现了国家发展与个人发展, 劳动实践与理论学习,艰苦奋斗与劳动保障,淡泊名利与尊重劳动之间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的劳动争议案件逐年增多,且呈现复杂化、群体化、涉外化等趋势.我国政府为了实现社会公正,走上了通过扩大劳动者个人的权利来解决劳动争议的路子,致使劳动者、企业单位、工会、行政权力以及法院在处理劳动争议过程中的职能、地位发生扭曲.所以必须关注并完善劳资双方的信用关系、工会的职能与地位、行政权力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地位和权威、法院最后的司法救济,从深层次解决原来的处理体制"用其所短"的弊端,实现劳资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和总的目标。劳动关系是劳动者全面发展的依托和社会载体,协调劳动关系,推进劳动者全面发展是工会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较长时间以来,中小企业劳资关系问题较为突出.《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对中小企业劳资关系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主要有人文因素、经济因素、组织因素、管理因素等,为中小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当然,《劳动合同法》不是万能的,构建中小企业和谐劳资关系需要政府、企业、劳动者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企业工会在劳动关系中存在着对企业的依附性,难以实现劳资关系的博弈制衡,有其多方面的社会历史原因.为使企业工会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以上级工会从社会上招聘、派遣为特征的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是目前探索企业工会成为劳资关系中平等主体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模式.然而,这种"嵌入式"的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模式,虽然强调了企业劳动关系中工会的独立性和专业化,但可能会出现工会代表性的先天不足.符合中国工会性质和职能要求的企业工会干部职业化,应以"内生"于企业的工会代表性为基础,以工会在劳动关系中的独立性为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劳动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本形态和主要内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和基础。从法律上讲工会与工人之间是一种代理关系,对外他们是一个整体,共同构成劳动关系中的劳动者一方。由于我国工会与西方工会有极大不同,我国工会事实上是独立于工人之外的劳动关系中的第四个主体。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合作博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在我国劳动关系中出现的不和谐根源于利益关系的失衡,并直接危害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面对劳动力市场化过程中的社会转型及利益主体多元化,符合中国国情的工会行为模式,是在法律制度框架下表达、维护和实现劳动者权益,以合作博弈方式达成劳资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劳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内涵包含于习近平同志有关劳动的重要论述之中,涉及劳动范畴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相关文本的研究发现,习近平劳动观主要围绕劳动认知、劳动者思维培养和社会劳动文化氛围营造等3个层面展开,不仅包含劳动的重要意义,还包含劳动主体所应具备的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尤其强调通过劳动宣传等营造氛围,最终使整个社会呈现出人人爱劳动、人人以劳动为荣的生活价值理念。文本所呈现出习近平劳动观的发展性及其对人民主体地位高度肯定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动体现。  相似文献   

11.
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中国工会组织在政府的支持下,在国家法律法规机制下规范运行。工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保护广大工人群众的合法权利。工会组织与职工群众的天然联系决定工会是广大职工的娘家,工会工作者是劳动者的娘家人。在劳动关系中,工会是劳动者一方的利益代表。工会协调劳动关系,实际是代表劳动者一方与用工单位利用调解、协商、沟通的方式进行。工会维权的结果是共同发展,是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双赢。  相似文献   

12.
团体劳动关系法的理论课题与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团体劳动关系法,是指调整劳动者团体与企业或企业团体之间的劳动关系的法律。在我国,劳动者团体主要指工会,所以我国团体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主要为"工会在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1〕。团体劳动关系法是指以《工会法》和《劳动关系调整法》为基本构成的法律规范的总和。这些法律规范具体规定了团体劳动关系的制度构建、运行规范以及相关团体的权利义务。在市场经济下,团体劳动关系的形成并以团体劳动关系法对之予以调整,是市场经济劳动法的一个重要特点。〔2〕  相似文献   

13.
体面劳动视域中的工会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面劳动是涉及世界所有劳动者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体面劳动是对劳动就业质与量的要求,是劳动就业质与量的统一.体面劳动的主旨和内核是劳动者的权益问题.促进体面劳动的实现,是工会的职责.工会要在多维视野中开展工作,完善三方协商机制,并以工会工作的社会化来促进体面劳动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劳动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劳动思想的重要内容,和谐劳动关系是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关注的核心命题。马克思认为劳动关系和谐是劳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和谐劳动关系的核心是劳资关系和谐。劳方与工会、资方及代其行使权力的管理者与政府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中承担不同责任。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是当代社会,特别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经济新常态以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为主要特征,劳动关系相应呈现集体劳动争议复杂化、高频率的特点。工会面临失去新生代劳动者信任的挑战。工会应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和争议处理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在对我国劳资关系本质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摸索与认知的曲折过程.中共早期的劳动立法从有关的宣言或决议案到各地苏维埃政权单独制定法规,再到统一的法典出台,并在多次修正中与苏维埃区域实际状况的吻合度不断提高,初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7.
工会权利和工会作用在劳动合同法中被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劳动合同法力图通过工会权利的运用和工会作用的发挥使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合同关系达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法理上说,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权利其性质特征是对劳动者的代理权,体现为三项重要权利;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作用表现在五个基本方面;工会权利和作用的实现要创造工会自身和外部的条件。  相似文献   

18.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虽然不是《劳动合同法》的执法主体,但《劳动合同法》在许多条款中赋予了工会代表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因此,一方面要发挥好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指导、表达、维护、制约和协助作用,加强和完善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权利和作用实现的条件。同时更要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到有关违约金、补偿金和赔偿金的给付过程中,为职工提供法律、政策等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19.
工会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虽然不是《劳动合同法》的执法主体,但《劳动合同法》在许多条款中赋予了工会代表权、参与权、监督权等。因此,一方面要发挥好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指导、表达、维护、制约和协助作用,加强和完善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职责;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工会在《劳动合同法》中的权利和作用实现的条件。同时更要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到有关违约金、补偿金和赔偿金的给付过程中,为职工提供法律、政策等帮助和指导。  相似文献   

20.
工会与我国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我国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中劳动主体明晰、利益分化显现,劳动者较之资本与管理者处于弱势地位,更易受到伤害.工会作为劳动者的代表,应发挥沟通作用、教育培训作用、协商作用,维护职工利益,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