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点摘编     
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提升涂小雨在《长白学刊》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重要工具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包容性,能够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支撑。执政党要通过不断提升指导思想、执政发展理念以及执政基础的包容性来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转型与执政党意识形态包容性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时期,利益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作为执政党社会整合重要工具和载体的意识形态更加具有包容性,能够作为不同利益主体和社会思潮的价值支撑。执政党要通过不断提升指导思想、执政发展理念以及执政基础的包容性来不断提升党的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同时又是执政党.从现代政党政治的本质内容、中国政党制度的特殊规定、执政党执政规律的内在要求和中国共产党的实践等方面考察,坚持党的政治阶级性是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权的需要;扩大党的政治包容性又是维护中国共产党执政权的需要,二者统一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整个实践之中.坚持阶级性,扩大包容性,不因包容性否定阶级性,也不因阶级性而排斥包容性,刚柔相济,固本包容,是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的一个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中,合法性是执政党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中共执政的合法性需要和谐的社会利益基础的支撑,但权力腐败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将会削弱中共执政合法性的社会利益基础。构建遏制腐败、维护执政党合法性的利益基础,需要强化"利益代表"的执政理念,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健全"利益综合"机制。  相似文献   

5.
媒介化时代中政党的政治表达,表现出多元、差异与自主性特点,突破了传统表达的内涵与特质,这既给中国执政党的政治表达带来一定的机遇,同时也增加了诸多的风险与挑战。中国执政党在调整与改进传统政治表达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政治表达的路径与渠道,更要提升视觉表达与形象表达等富有特色的政治表达,以增强有效的治理,巩固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和谐发展"的时代主题下,面对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的实际状况,构建新时期统一战线和谐阶级、阶层关系,首先要转变观念,发挥统一战线组织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优势,扩大和加强统战联盟的社会基础;其次要树立正确矛盾观,构建多元包容型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实现不同阶级阶层间多元利益整合;再次要正视阶级、阶层间的文化观念冲突,实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文化整合。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不是一个没有矛盾、没有利益冲突的社会.执政党处理和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大小,直接体现了其执政水平的高低.认真研究外国执政党的执政经验与教训,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一是要不断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二是要发展民主政治,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三是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保证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四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使中国共产党永远保持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8.
论包容     
要敞开国门,就迫切要求主动包容。社会的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要求动态的包容。包容是阵容,是力量。包容是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包容是化合,不是混合;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目的是和谐、发展。包容量大面广,城乡之间、地区之间、阶层之间、民族之间、不同宗教和不同文化之间都要包容。而要包容就要坚持平等对接、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平衡制约的原则,就需要营造宽松的文化生态环境,要求执政党实行包容性政治。社会要以人为本,人要以社会为本。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党执政系统的优化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与科学性原则;第二,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原则;第三,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包容性原则;第四,执政党的党内民主与权力监督原则;第五,执政党与公民社会之间协调一致原则.  相似文献   

10.
执政党发挥政党功能是现代社会化解社会矛盾和推进社会和谐的政治前提。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种种不和谐因素与政党功能缺失有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执政党开辟利益表达渠道,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平台上实现善治,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群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张笑扬 《前沿》2011,(19):65-69
当后现代性多元利益诉求遭遇传统约束性的致思模式,往往导致世界观的现实裂变和道德断层。面临改革开放以来物质文化生产力提升与价值观危机的悖论困境,我们必须在和谐视阈下加强政党软实力建设、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发展和谐文化,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的时代重构,建设有序、包容、共享的和谐社会,努力实现社会平等和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2.
随着社会多元化与否决政治的盛行,西方政党政治的民主悖论、统合断裂与体制失灵日益显著。西方政党体制与超政党体制可从四个层面比较:从利益代表来看,超政党体制下执政党超越各利益集团单一利益诉求,代表国家根本利益。从利益表达来看,西方政党体制主要体现为代议民主、多党竞争、票决民主;超政党体制下民主性主要通过纵向民主、协商民主、群众路线实现。从利益整合功能来看,超政党体制由于利益代表超然性,更能对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诉求有效整合,形成社会包容性共识。从执政绩效功能来看,相对于西方政党体制的"否决政治",超政党体制能将各阶层多元化利益诉求凝聚于国家统一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3.
王学川 《长白学刊》2011,(2):127-131
社会包容是指社会的制度体系对具有不同社会特征的社会成员及其所表现的各种社会行为的吸纳和认同。社会包容是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全球化时代对执政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减缓社会矛盾和冲突的一条重要途径。社会排斥是威胁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危因素之一。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来看,社会排斥有悖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取向;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来看,社会排斥有碍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从共产党执政规律来看,社会排斥不利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和提升。要真正实现社会包容,政府、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个人都还要做出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考察一国执政党建设的状况,可以有两个基本的理论依据:一是执政党建设的维度。在民主社会中,执政党的建设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执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建设,其本质是要解决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问题;执政党自身素质的建设,包括党的思想理论、组织、作风、制度等方面的建设;执政党与国家关系的建设,重点是执政党的执政方式和执政能力的建设。二是执政党地位的合法性基础。在现代民主政治条件下,执政党地位的合法性基础,可以概括为:利益代表的广泛性;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政党组织的社会性;政治关系的民主化;政党执政的有效性。一、国外执政党建设面临的问…  相似文献   

15.
整合利益矛盾,协调社会关系,是党在执政治国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利益主体复杂多元,社会阶层分化重组.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执政党的利益整合机制.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建立与和谐社会与之相适应的利益整合机制,这正是我们党回应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变化呈现出的新特点,强化执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必然体现.  相似文献   

16.
林红 《桂海论丛》2003,19(4):32-34
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具有政治稳定的功能。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面临新的考验 ,通过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 ;推动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制度性合作 ;提高对社会新兴力量的容纳度 ;强化表达和综合多元化利益要求的能力等几方面的努力 ,中国政党制度可以不断完善其政治稳定的功能 ,为市场经济建设提供稳定和谐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7.
李洁柳  廖剑 《传承》2009,(2):160-161
城市弱势群体在政治上无法拥有与其他群体相等的政治资源,加上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无法使自己的声音让党、国家和社会听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需要完善和改革相关的利益表达机制,为城市弱势群体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更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8.
城市弱势群体在政治上无法拥有与其他群体相等的政治资源,加上利益表达渠道的不畅,无法使自己的声音让党、国家和社会听到.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需要完善和改革相关的利益表达机制,为城市弱势群体创造和提供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更好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9.
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列宁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执政伦理的概念,但他阐明了相关思想,如执政党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新的任务不断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执政党"总的领导"不是代替苏维埃工作;执政党必须依法执政.这些思想突出了执政党坚持民主执政、人民利益至上的执政伦理原则.他重视党员道德教育,要求通过相关制度不断拓宽执政党伦理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公共信任理论是公信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直接理论来源。政治公信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核心价值,政治信任与执政党公信力密切相关。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主要包括意识形态、社会价值规范、执政绩效、制度规范与法则以及民主法治等方面。政党要赢得民众广泛而持久的认同与信任,必须善于开发其意识形态、权力配置、利益整合能力、施政有效性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合法性资源。政治信任的动态构建与执政党公信力提升的路径选择主要有:加强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合理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的持续积累,民主政治与有限政府的运作,建设和完善公共权力的运行制度以及制度化不信任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