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在这一时期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大案要案多,案件增长快;青少年暴力犯罪相当突出;复合型暴力犯罪为重要特征;暴力犯罪范围扩大、新型犯罪增多;犯罪手段趋向智能化。公安侦查部门应相应加强以下工作;构建集中统一的反暴力犯罪的指挥系统、作战体系;加强情报的收集和反馈工作;制定防暴预案,以利于发案时快速处置;增强科技意识,提高技侦水平;建立快速反应机制,速战速决;以审讯为突破口,扩大战果。  相似文献   

2.
与传统暴力犯罪相比,严重暴力犯罪已经危害公共安全,这是其本质特征。文章从"暴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突发公共事件"、"恐怖袭击事件"等易混淆的概念入手,从认识层面理清各自内涵属性,提出应从行为手段与危害公共安全二者的结合来界定突发事件的性质,认为是否内含"人为恶意破坏、危害公共安全"要素是严重暴力犯罪与一般暴力犯罪的根本差别。严重暴力犯罪案件作为突发事件中性质最为严重的一种,其发生、发展的控制不能寄刑罚手段一途,须动用特别手段紧急处置。  相似文献   

3.
当今信息时代,随着大众媒介的发达,其对暴力文化的错误宣扬和过分渲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暴力犯罪的发生,对青少年的危害更是不容忽视。表现暴力、犯罪行为的影视片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网络游戏成为暴力文化的另类鸦片。对此,我们必须净化文化环境,采取有力措施破革暴力文化,防范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校园中的暴力犯罪魏久明我于1997年10月4日至6日,应邀赴汉城参加韩国青少年开发院召开的国际青少年犯罪问题学术讨论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日本及美、英、德等国的青少年工作机构负责人及专家,韩国司法、文教、青少年工作部门和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100多人...  相似文献   

5.
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认知方式、情绪调控、意志品质、角色认同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可能导致青少年的人格偏差和行为障碍.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青少年性犯罪、暴力犯罪、财产犯罪的主要诱因,不仅严重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还有碍法治秩序.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应通过心理疗法、道德约束、法律规制予以有效应对,以减少网络成瘾犯罪.  相似文献   

6.
媒介暴力的传播,对青少年模仿暴力行为和学习犯罪技能具有示范性;直接刺激青少年暴力犯罪的欲望并降低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容易异化扭曲青少年群体的价值观念并影响其性格塑造。对此,应加强大众传播媒介的法律法规建设;严控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空间;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承且密切当代前沿发展的文化体系,为全体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健康茁壮成长创造优质的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违法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一个带普遍性的社会问题,是社会矛盾和各种消极因素在部分青少年中的综合反映。近几年来,在我国由于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趋严重。具体表现为:暴力犯罪增多,团伙犯罪突出,犯罪年龄低化,犯罪手段凶残,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人数上升等。青少年违法犯罪这些发展趋向对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长,对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构成了严重威胁,必须引起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共  相似文献   

8.
国外青少年犯罪状况与我国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因凶杀、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而被捕的青少年已创历史最高纪录。我国青少年犯罪虽然与日、美、英、法、德等国比较相对较少,但与我国青少年犯罪历史发展相比则增加了两倍多。未成年人犯罪虽未出现持续急速增长的态势,但其涉及的治安案件远远高于刑事案件。显然,我国青少年犯罪应引起高度重视,不能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9.
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是暴力犯罪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现代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许多实验研究表明,攻击行为的发生与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结果价值倾向,即犯罪青少年对于攻击行为赋予的重要性和关注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犯罪青少年业已形成的攻击行为结果价值倾向,极易使之形成敌意性意图知觉和攻击行为决策,从而导致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频繁发生。因此,矫正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结果价值倾向,削弱其攻击性,并帮助他们建立亲社会性人格模式必然是抑制当前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新疆人大》2009,(11):10-11
近日,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中的首批6起案件,21名暴力犯罪分子被绳之以法。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支持下,公安、司法机关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在依法打击暴力犯罪、严惩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我国突出的社会问题,如何加强对未成年犯的矫正,建立完善的对未成年犯的社区矫正体系,使他们能顺利回归社会重新做人,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发生,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之包庇行为只能是出自故意 ,而纵容行为则可出自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本罪并不以行为人主观上必须明确认识到对象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为不可缺少的条件。只要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是包庇、纵容犯罪的人 (包括犯罪组织及成员 )的违法犯罪活动 ,便构成本罪故意所必需的认识因素。  相似文献   

13.
侦查实践中街头犯罪主要有:涉车盗窃、拎包、扒窃、抢夺、抢劫以及诈骗。除了街头犯罪的一般特点,奥运期间其可能呈现新的特征:涉外街头犯罪可能会增加;犯罪可能后果更严重,甚至造成恶劣国际影响;可能增加严重暴力犯罪类型;街头犯罪可能占据更多侦查资源。侦查部门应采取相应对策,以有效打击和防控。具体包括:强化证据意识;利用电子监控设备;加强对潜在街头犯罪主体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工作;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慎重处置涉外街头犯罪;警惕爆炸、绑架严重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特殊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人给城市带来了一定的违法犯罪问题,影响了城市社会的安定团结。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既不完全同于少数民族违法犯罪,也不完全同于流动人口违法犯罪,而是兼具二者的特点。基于对兰州市的实地调查,可概括出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具有区域集中、以侵财型为主、手段暴力化、共同犯罪与团伙犯罪较多、多次作案与连续作案并存、女性犯罪时有发生、犯罪低龄化以及毒品违法犯罪猖獗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 ,我国的暴力犯罪呈上升趋势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类案件就是变态杀人案件。对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进行分析 ,是侦破此类案件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近些年来发生的一系列严重打砸抢烧暴力犯罪事件和西藏、新疆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极端非法宗教和恐怖势力制造的系列暴力犯罪活动,都在提醒我们应该重视公安机关的预警和应急机制。这是稳定社会治安,关系民族、民生和保护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大好局面的大是大非问题。公安机关是国家的一支武装力量,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主力军。因此公安机关建立一套完备有效的预警应急机制,充分分析预测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予以控制,对处置这类暴力事件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化解矛盾冲突,减少暴力犯罪事件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维护国家法律秩序,维护各民族团结,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案件不断攀升,而且在不断地向低龄化发展,不仅影响到家庭的和谐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均构成了潜在的威胁,严重地影响和谐社会的建设,已引起了高层的关注。在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侵害未成人权益的犯罪案件的比重逐渐增加,许多少年犯就是以他们的同龄人或低龄人作为作案的对象。本文从未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综合治理的对象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提高基层民警临战控制能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各类暴力袭警案件不断增多,基层民警的临战控制能力时时面临考验。要确保民警执法安全,必须多管齐下。培训合格的基层教官,改善基层民警的装备,使民警树立正确的临战理念,是提高民警的临战控制能力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9.
析职务犯罪轻刑化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职务犯罪高发的态势得到有效遏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司法实践中,对职务犯罪适用缓刑居高不下、免予刑事处罚的数量日渐增多,对职务犯罪人判处较轻刑罚的司法趋向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争议,这不利于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开展,不利于有效预防和遏制职务犯罪。  相似文献   

20.
论犯罪学的恐怖犯罪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恐怖主义”、“暴力恐怖犯罪”等概念不应是犯罪学研究的概念范畴 ,“恐怖犯罪”概念才能更准确地体现犯罪学的学科特点。在这个概念体系下 ,恐怖犯罪的内涵既不同于恐怖主义 ,也不同于刑法上的恐怖活动 ;它与一般暴力犯罪的区别在于犯罪目标的不确定性和制造出了恐怖心理或恐怖气氛 ;恐怖犯罪的目的可以是多元化的 ,政治性不是恐怖犯罪的本质特征 ;恐怖犯罪既可以是集团、组织、团体实施的 ,也可以是个人实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