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作为一种记录侦查询问过程、固定言词证据、保证程序合法的材料和方式,日益凸显着它的证据价值。然而,其证据属性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并未明确。但是,新《刑事诉讼法》认定证据的标准已经更具开放性。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证据价值不仅具有司法实践的基础,更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基本属性,其证据地位有待通过司法解释或进一步立法予以明确。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刑讯等非法手段获取证据备受关注的情势下,于2013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刑事诉讼法对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予以纳入,对于规范侦查讯问程序,保障被讯问人人权,提高办案准确性,维护司法尊严,树立司法权威,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规定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低,因此有必要在借鉴我国检察机关在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工作经验以及英国的《警察与刑事证据法守则F》的合理规定基础上,对公安机关侦查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3.
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下称“讯问录音录像制度”),自2005年12月15日高检院出台((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下称《规定》)而在法律规范层面上予以确立。随着2006年3月1日起在全国检察机关的分步实施和分级推进,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层面上开始运行。而在制度实施前后,高检院陆续出台的关于讯问录音录像技术规范、技术工作流程、系统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文件,以及主持的设备测试工作,又为此项制度的运行在技术层面上提供了支持。2010年6月13日两高三部联合制发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两个《证据规定》)并于7月1日起施行,两个《证据规定》在有关证据审查的规则中均涉及到了讯问录音录像,这意味着讯问录音录像制度中又加入了层级更高、适用范围更广的法律规范。但是司法实践中对于讯问录音录像的具体运用存在较大的争议,比如讯问录音录像的属性、讯问笔录与讯问录音录像不一致应如何处理、讯问录音录像应当如何在法庭上展示等。  相似文献   

4.
讯问录音录像具有保障讯问过程合法性、防止恶意翻供的程序价值,以及证明案件事实的实体价值。然而,其程序价值受到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自身与运行环境的双重束缚,其实体价值因自身证据属性的立法阙如而长期被忽视。实践中,有的讯问录音录像存在恶意剪裁、不当公开等潜在的风险。堵不如疏,与其否认信息量更大、真实性更强的讯问录音录像的证据资格,不如通过律师保密义务、限制旁听、屏蔽关键信息等措施来消除讯问录音录像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5.
法律、司法解释对于同步录音录像预设了"再现讯问全过程"、"及时全面固定证据,防止犯罪嫌疑人翻供"、"强化对讯问活动的监督,防止刑讯逼供的违法讯问行为的发生"等应然功能,但司法实践中同步录音录像的实然功能如何,少有论及。裁判文书是诉讼活动结果的载体,也是研究同步录音录像在司法实践中究竟发挥何种功能的绝佳样本。着眼于同步录音录像之功能完善,应坚守"全程、全面、全部"的底线要求,增加对违反同步录音录像规定的程序性制裁后果,有效回应其作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直接据以定案的实践需求,适时解决《诉讼规则》与新《刑诉法》之间规定不一致的现实矛盾。  相似文献   

6.
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刑事诉讼法》确定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扩大并保障了律师的会见、阅卷、取证等权利,增强了其对侦查机关的制衡作用,规范了侦查讯问场所,明确了对可能判处无期徒刑、死刑的案件或者其他重大犯罪案件讯问过程的录音或者录像制度,这些修订对侦查机关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促使其发展的机遇。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必将强化侦查人员的执法观念,提升他们的取证水平,提高讯问技能。  相似文献   

7.
讯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设立,无疑是中国刑诉立法的进步,但录音录像资料证据地位的立法阙如,以及不能统一随案移送进行审查、质证,客观上可能减损这一制度应有的功能价值。录音录像资料的随案移送,具有独立的诉讼价值,但需要区分不同情形下的播放选择权、允许辩护人查阅录音录像资料、庭前会议明确争点、辩护人等申请要提供线索、涉密内容不公开播放和质证等相关制度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8.
2006年以来,我国各级检察机关在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时已全部实施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虽然总体收效及反响良好,但也存在若干问题,若不加以改善,将影响该制度内在价值的实现。如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定位、功能和效力,辩方是否拥有启动录音录像当庭播放的请求权等问题需要明确。建议讯问同步录音录像应作为刑诉法中的证据被明文界定;可以反证讯问人员构成犯罪;在国家机密不被泄露的前提下,检察机关应无条件公开讯问同步录音录像;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的适用对象应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9.
2013年开始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对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做了具体规定,开创了以基本法的形式确定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先例,改变了以往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仅依靠刑事、司法解释等运作的现状。但是,新刑诉法关于该制度的规定明显缺乏具体的操作程序,而且从比较法角度看我国讯问同步录音录像配套制度还不够完善,导致该制度运作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信息化、法治化的大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及其配套设施。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程同步录音录像面临两大突出问题:同步录音录像不随案移送,难以在法庭上举证、质证;选择性同步录音录像现象严重。该制度之所以陷入困境主要是由于同步录音录像的性质、效力不明确,制作、保管、使用存在漏洞,权利保护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完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路径是:明确同步录音录像的性质,明确同步录音录像的效力,推进同步录音录像的规范化,加强同步录音录像中的权利保护,推进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立法。  相似文献   

11.
“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的一项法制原则。什么叫事实?传统理论和司法实践一般将其理解为案件本身的客观事实,随着程序正义观念的加强,在现实的刑事诉讼中,不仅案件事实,而且程序事实、证据本身真伪性的事实,也纳入了证明范围。因此,刑事诉讼中的事实,应当包括在诉讼中具体体现的案件事实、程序事实和证据事实,并在事实推理的基础上,达到作为审判结果的法律事实。  相似文献   

12.
在刑事诉讼法中,指定管辖以其灵活性和必要性在司法实践中广泛应用,但由于刑事诉讼法对指定管辖的规定较为简单,导致指定管辖在司法实务中操作性不强,难以全方位保障相关诉讼环节。完善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应明确其原则和适用范围以及公检法管辖权的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13.
2012《刑事诉讼法》对行政证据在刑事诉讼中作为证据使用予以认可,从理论维度对传统的证据转换说予以否定,行政证据刑事司法化应运而生。较证据转换说而言,行政证据刑事司法化更符合立法原意,体现刑事法律的体系化,遵循尊重和保障人权以及诉讼效率的价值,对立法完善起着导向作用。有效衔接行政证据与刑事证据,离不开司法人员合法、正当司法:明确行政证据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重要性以及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检验报告是解决刑事案件专门性问题的科学证据。其与鉴定意见、专门性问题报告或专业人员推断结论等有着显著的区别。作为科学证据,检验报告具有证据能力的条件是具有刑事证据的形式要件和实质要件,且以检验报告的证据相关性为核心,判断检验报告的证明价值。检验报告应用于刑事诉讼中特别类型的专门性问题,检验报告的制作主体应具有科学共同体的专业资格,检验程序符合科学即特定的规范操作流程。检验报告具有明确的适用范围和证明对象,检验报告的技术标准应以国家或国际官方颁布的标准为准。指导性案例重申了检验报告作为刑事证据种类的实践价值。在大数据时代,检验报告应成为刑事证明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可供选择的科学的证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浅论刑事诉讼过程中的人权保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刑事诉讼中的人权保障问题,在我国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对刑事诉讼制度和司法制度作了重大改革,进一步增强了刑事诉讼的人权保障功能。但几十年来中国的人权保障事业存在着许多缺陷和问题。以人权保障为视角,可以折射出我国刑事诉讼过程中有关制度与观念方面的许多问题,同时也能够对一些争论不休的问题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法。  相似文献   

16.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中的检察法律监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的建立,旨在解决行政执法机关对涉嫌犯罪的案件不向公安司法机关移送的问题。然而,由于法律依据位阶低、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原因,特别是检察机关无法对行政执法机关“不移送”情形实施法律监督,影响了衔接机制的顺畅运行。因此,要突破检察机关在衔接机制中履行法律监督的法理障碍,对行政刑罚进行重构,将行政执法机关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的活动纳入刑事诉讼程序,并实现行政执法中获取的证据与刑事证据问的衔接和转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司法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界发现仅依靠《刑事诉讼法》制定的证据规则已不能适应我国刑事诉讼法治的需要,亟待加以完善,故而开始探讨证据立法问题。公安机关肩负着侦查犯罪的重要职责,侦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收集证据以破获案件,所以证据立法必将对公安工作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刑事证据立法的挑战,公安机关应该尽早研究证据立法问题,以适应证据立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从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颁行至今,我国刑事司法领域发生了很多重大的变化,诸如辩护、强制措施、审判方式以及无罪推定原则的贯彻等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刑事诉讼法修改的得与失.而程序法实施的保障机制、辩护权的司法救济以及法庭审理流于形式的问题,也对刑事诉讼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尽管目前刑事司法中自生自发的改革正在蓬勃展开,但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问题也不容忽视.要取得刑事司法改革的成功,需要着力构建权利救济制度,推进刑事诉讼体制的改革,并在刑事诉讼程序观念上有重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数码影像技术日趋成熟,其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我国公安、司法机关在实践中应用数码影像证据的实例也在增多.它在各类刑事案件中,对揭露犯罪、证实犯罪和打击犯罪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数码影像具有易伪造、易修改的特点,人们对数码影像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怀疑态度.如何有效保证数码影像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就显得极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