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前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态度如何?在纪念皖南事变50周年之际,本文试对此作些探讨。 (一) 皖南事变前夕,苏德关系因德、意、日三国军事同盟宣告成立而日趋紧张。苏联从本国民族利益出发,为了确保东部边界的安全以全力应付德国,决定大力支媛国民党政府,借重蒋介石的力量去减轻日本帝国主义对苏联的军事威胁。这虽然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种支  相似文献   

2.
盛世才背信弃义,新疆同志陷囹圄 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为了打击和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曾经制造了一系列惨案。1941年初,蒋介石策划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长叶挺被捕,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遇难。1942年,蒋介石又派夫人宋美龄乘专机飞往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劝说当地军阀盛世才疏远苏联,“肃清新疆共党”。  相似文献   

3.
试析项英在皖南事变中的错误汤胜利俗语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半个多世纪前,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近万名新四军几乎全军覆没。迄今回眸,仿佛历历在目,令人痛心不已!痛定思痛,我们清楚地看到,蒋介石等人无疑是皖南事变的罪魁祸首,但这是外因;从内因上说,...  相似文献   

4.
1941年3月29日,在国民党中央全会上蒋介石突然当众斥责国民党元老张继。除了易怒的性格因素外,此事还与皖南事变前后蒋介石复杂的心境密切相关。皖南事变爆发后,中共审时度势,采取政治上取攻势、军事上暂取守势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激烈交锋,迫使蒋介石不敢进一步扩大事态。长期以来,蒋介石对包括张继在内的党内元老表面恭敬,内心却颇为不满。皖南事变后,张继投机取巧,趁机公开发表反共言论。殊不知蒋介石此时并无意与中共彻底决裂,在紧张、压抑的心境下,张继的言论招致他的痛斥也就不难理解。  相似文献   

5.
1941年1月6日,蒋介石制造了皖南事变,该事变震惊了全国人民,激怒了共产党人。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看来,皖南事变表明蒋介石坚定了反共决。心,并成为国共关系大破裂的开始,我们必须采取非常强硬的态度,只有不怕决裂,才能打退国民党的进攻。毛泽东的意图有二:一是要求结束对国民党的温和态度,立即在政治上、军事上做好全面反击蒋介石的准备;二是强调只有猛烈的全面反攻,才能打退蒋介石的挑衅和进攻。1月17日,国民党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最高峰,共产党内,主张同国民党决裂的呼声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反而冷静地注视事态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1941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顽固派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被俘人员中排以上干部有700多人被关押在国民党上饶集中营。1942年6月17日,上饶集中营向闽北迁移的途中,新四军部分被俘将士在武夷山市(原崇安县)赤石镇成功地举行了越狱暴动。  相似文献   

7.
孙果达  王伟 《党史纵横》2014,(5):13-16,46
正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蒋介石西安之行由"和"到"剿"的转变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在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8.
1941年1月,蒋介石悍然发动皖南事变,使国共合作抗日的局面面临破裂的危险。事变在国际上产生了强烈反响。美、英、苏等国基于对本民族利益的考虑,明确表示反对中国内战,并通过外交途径,以减少经济援助等方式向国民党政府施加压力,希望国共两党继续合作,妥善解决事变,以利于中国坚持抗战。按理说,皖南事变的发生使亲者痛而仇者快,然而法  相似文献   

9.
1940年底,蒋介石发动了第二次反共高潮,并于次年1月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致使新四军遭受重大损失.不但如此,蒋介石还加紧对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严格限制与根据地的货物人员往来.  相似文献   

10.
正1940年,蒋介石掀起了第二次反共高潮,限令新四军在一个月之内,全部开赴到黄河以北。1941年1月,皖南新四军9000余人在北移的过程中,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伏击,除2000余人突围外,一部被打散,大部壮烈牺牲和被俘,军长叶挺被扣,副军长项英遭叛徒杀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坚决回击的方针。1月18日,中共中央向全党发布了关于皖南事变的指示,说明事变的真相和反对国民党进攻的方针。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重整新四军军部的命令,任命陈  相似文献   

11.
相煎何太急——爱国华侨谴责皖南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1年1月4日,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之前,海外广大华侨就对国民党顽固派坚持反共独裁政策,不断制造反共摩擦事件十分忧虑;事变发生后,在海外华侨中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们和国内人民一道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反对民族分裂、反共内战,克服空前严重危机,争取时局好转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以往对西安事变的研究中,人们总以为苏联与西安事变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真实的历史恰恰相反。叶剑英西安致电毛泽东:“蒋明日到此。”从1935年底起,蒋介石主动派人去莫斯科试探国共谈判的可能性。当时蒋介石以为,长征中的红军已经不足为患,“安内”基本完成,政策的重心开始倾向“攘外”。如果不乘胜抓住机会同中共和谈,就不能指望从苏联方面得到“攘外”不可缺少的援助与支持。  相似文献   

13.
国民党蒋介石所以会在1941年初发动皖南事变,除了国内尖锐的阶级矛盾这个首要的直接的原因之外,错综复杂的国际斗争则是导致这次事变发生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内任何问题都不能不受抗日战争这个大局的制约和支配。而中国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各个大国都在中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这次事变发生的国际动因就比国内动因显得更为突出和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40年代初,蒋介石一面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一面加紧镇压国统区的民主运动。郭沫若等人的160余种剧本不准出版和演出,其行动也受到国民党特务的  相似文献   

15.
古月 《党史文汇》2008,(5):18-24
1941年1月4日,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遵命北移的皖南新四军近万名官兵,在七倍于己的同民党顽军重隔之下,除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大部分战死或被俘。其中战斗在医疗卫生、文艺团体、机要通讯等部门的女战士,和大家一样与敌人作殊死的战斗,  相似文献   

16.
张家康 《湘潮》2013,(3):33-36
皖南事变后的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关系走向紧张与对抗,但随之而来的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使国共两党党首蒋介石和毛泽东都有意缓和两党关系。蒋介石提出面晤毛泽东的意愿,而毛泽东也以真切的心情,积极地予以回应。虽然这次毛蒋会晤因故最终没有实现,但却为1945年的重庆谈判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7.
1941年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顽固派在抗战中一手制造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主要事件。其间奉命北移的新四军军部和皖南部队遭到预伏的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袭击,受到重大损失。这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确是一件极其痛心的不幸事件。但是,由于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采取了“军事守势、政治攻势”的正确方针,使事变后国内政局的发展,迅速出现不利于蒋介石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8.
皖南事变新四军损失考□童志强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共局部内战中遭到的最严重的一次损失。新四军在皖南事变中损失究竟有多少?长期以来,史学界众说纷纭。以四本比较权威的党史专著和工具书为例,从中可见对这一问题的表述就大相径庭:胡华主编的《中国革命史...  相似文献   

19.
正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从中央外事组到成立外交部1939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周恩来任书记。为了更好地建立国际统一战线,促进抗日战争胜利进行,1939年4月,南方局正式成立了对外宣传小组,1940年12月改称外事组,受周恩来直接领导。南方局外事组在宣传中共抗战立场和主张,争取国际社会的同情与支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41年1月,蒋介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危险。在皖南事变发生前,周恩来等多次会见美国驻华使馆官  相似文献   

20.
正皖南事变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共顽固派继山西"十二月事变"之后发动的又一次反共高潮,其基本史实在史学界早有公论。可是,近期关于皖南事变的某些历史事实却有相反的说法,比如"小朝"整理的曾任项英秘书、已故扬帆同志的口述,以《项英秘书扬帆谈皖南事变》为题,在《炎黄春秋》2013年第2期发表。该文称,扬帆认为皖南事变后周恩来满怀悲愤地发表"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是指责毛泽东对皖南新四军不公道。文章是这样描述的":周恩来同志在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