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透视上海的近现代女子教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洁 《妇女研究论丛》2001,(5):47-50,64
伴随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和本国资本主义文化的衍生,上海女子教育在近现代发生了重大变化,观念层面、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实现了从传统模式到现代模式的初步转化:教育权利下移,女子教育民主性色彩日渐浓厚;与社会需要逐渐吻合,女子教育实用性不断增强;现代知识体系基本形成,女子教育向科学性迈进;为女界广泛培养人才,女子教育开放性程度加深.上海女子教育的发展表明,中国女子教育在早期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近代出版家、教育家陆费逵对妇女问题和妇女教育有许多论述.他深刻地分析当时的女子地位、实力,认为教育是增进妇女实力、提高妇女地位的有力途径,提出女子教育的实施办法,促进了妇女解放,推动了女子教育的发展和女性的自我觉醒,对我们今天探究女子解放和教育仍有借鉴和启发意义.本文试图客观地总结其女子教育思想的进步和不足,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及女子教育问题,探寻他的女子教育思想对现实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郑欣 《青年论坛》2005,1(6):100-102
蔡元培一生提倡女子教育,他从民族发展和男女平等的角度提倡女子教育,提出男女平等的教育观和养成女性高尚品行并自立于社会的女子教育目标。他认为女子教育,可以造成完全人格,使男女平等,国家隆盛。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湖南女子教育的发展虽然起步相对较晚,但各级各类学校齐头并进,发展速度很快,对湖南女子教育乃至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湖南女子教育在民国时期得到较大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之一就是政策的开放和政府鼓励办学等教育制度的建立;因而提出,今天的教育教学发展,对于符合社会需要、有利于社会发展的办学也要在制度上适当放宽,在支持、扶持力度上适当加大,以促进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范文明 《求索》2012,(1):245-24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经历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无论是戊戌维新人士,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曾对其进行深彻的思考。尤其是民初,女子教育更成为全社会议论的焦点。每一项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伴随着反复争议的声浪。《大公报》从女子教育立国观、女子教育道德观、女子教育留学观等方面,表明自己对这一社会潮流的看法和观点,显现出新闻媒体应有的立场和态度,为当时和未来都留下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作为美国多样化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教育资源之一的女子高校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学者们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女子高校对于培养女性人才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女子高校的历史起源、发展阶段、教育特色等方面探讨了女子高校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磊 《传承》2009,(11):22-23
新中国成立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女子竞技体育一直没能取得太突出的成绩。在外国同行看来,那时的中国女子竞技体育领域就像一块沉寂的土地,长久而无奈地沉默着。  相似文献   

8.
略论晚清女子教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震 《传承》2008,(6):88-89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观,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女子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历史。但由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其开办之初即遭受重重阻力和破坏,中国女性所追求的平等教育权还远远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女子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陵女子大学选择了一条特色化的办学路线:控制办学规模,强化个人教育;依托海外联系,服务女子留洋;挖掘女校优势,促进女子成才;注重课外实践,培养新型女性。这种办学路线取得了较大成功,同时也为当今女子高等教育提供了不少启发。  相似文献   

10.
魏登云 《求索》2012,(3):243-245
晚清女子学校教育是中国历史上女子学校教育之嚆矢。它顺乎当时世界发展之大潮和中国社会转型之需,负载着两千多年"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以时代的主旋律为依归,以教会女学为发轫,经历了从拓荒阶段——教会女学兴起和发展到初步发展阶段——国人自办女学,再到短暂蓬勃发展阶段——政府承办女学这样一个艰难历程。晚清女子学校教育的创办者们以敢为人先的大无畏精神,忍辱负重、曲尽其道,终于使女子学校教育从非法步入合法之途。其艰辛发展历程向人们昭示:新生事物的发展前途光明,道路曲折。作为开拓者们要心怀必胜信心,筚路蓝缕,勇往前行。  相似文献   

11.
晚清女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教育观,结束了几千年来中国女子不能接受正规教育的历史.但由于其产生的特殊历史环境,其开办之初即遭受重重阻力和破坏,中国女性所追求的平等教育权还远远没能实现.  相似文献   

12.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台湾女子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本文将在论述台湾女子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分析教育对妇女就业之影响.一、台湾女子教育的现状据台湾有关统计资料,1991学年度,6—21岁女子总在学率已达80.71%,按各级教育学龄人口看,国民教育(6—14岁)达97.98%;高级中等教育(15—17岁)76.71%,高等教育(18—21岁)21.85%.台湾女子教育能有今天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下述因素:(1)思想观念的开通.这与几十年来追求男女平等权利的不懈努力分不开的,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最先追求的就是废除缠足陋习,争取妇女受教育的权利.经过不懈的努力,社会风气渐开,妇女逐步争得了受教育的权利.台湾女子教育在台湾光复后,有了较快发展,相继创立多所女子学校.仅女子大专院校有:1953年成立的省立护理专科学校,1958年成立的私立铭传商业专科学校;1963年成立的私立静宜文理学院;1964年成立的台北市女子师范专科学校;1965年成立的私立台南家政专科学校;1966年成立的私立文藻女子外语专科学校、私立树德家政专科学校、私立美和护理专科学校;1967年成立的私立育德护理专科学校;1968年成立的私立弘光护理专科学校、私立妇婴护理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13.
宋小霞  王瑶 《中国发展》2011,11(1):47-50
该文指出,学习先进国家女子高校办学理念和方针,进一步加强全民基础教育,关注贫困落后地区教育设施与资源的建设配备,促进教育平等政策的贯彻落实,并在此基础上重视发展女子高等教育,在中国新时期发展规划中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女子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发展中国少数民族女子高等教育,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汉族女子、全国女性及少数民族男子作为参照物,以教育机会均等为突破口,揭示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少数民族女子接受高等教育的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并进行原因探析和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5.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日本教育家成濑仁藏完成并出版《女子教育论》,掀起了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革新运动。不久,该书被中国学人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女子教育近代化的起步。该书的著译、流传,凸显了美国-日本-中国的女子教育传播格局。但是,该书曾形成的中日女学交流起点的作用,竟然在其后的历史进程中被两国学界同时淡忘。文章尝试将历史考证方法和跨国视角相结合,在重新唤醒这段历史记忆的基础上,重建面向未来的两国女学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6.
《新东方》2007,(8)
近代女子留学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教育史、妇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初步改变了千百年来妇女固守家庭、被剥夺一切社会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局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教育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韩雪军  谢兰荣 《前沿》2007,(5):163-165
自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之后,女子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逐渐成为学者们探讨的重点。从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看,和谐社会基本目标的实现要求加强女子教育,和谐社会主要内容的完成需要以女子教育为中介和桥梁,而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须由女子教育来提供。从女子教育的特殊意义看,女子教育不仅可以通过使女子获得的受教育机会和提高她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来提高女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家庭、保障下一代的和谐成长以为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还可以通过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最大限度的发挥整个社会系统生产力来加速和谐社会构建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王国红 《新东方》2007,(8):40-43
近代女子留学教育的兴起,是中国教育史、妇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初步改变了千百年来妇女崮守家庭、被剥夺一切社会权利包括受教育权利的局面,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教育事业和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也是女性发挥更大作用的时代,面对滚滚而来的高科技浪潮,女子教育应如何发展?女校教育的目标又该如何确立?这成为日本教育界着力探讨的问题。日本有421所女子大学和655所女子高等中学。日本的女校教育始于近代,是日本女子教育的一个缩影,传统的日本女校教育更是以“妇德的养成”和培养贤妻良母著称于世。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国际女权运动的高涨,善于审时度势的日本教育家认识到:推动婴儿摇篮的那支手,同样可以推动整个地球的转动。开展国际化教育已成为日本女校的当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民族国家建设是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主题,它贯穿并渗透女子教育的发展。在民族国家建设的话语体系下,晚清女子教育经历了从相夫教子到强国保种的话语变革,从内闱之学到公共事业的空间转换,在教学内容上虽主要体现的是对男权的依附,但女性的社会角色在现代化的曙光中经历了从贤妻良母到职业女性的角色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