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与美学的基础性思想。"审美无区分"思想渊源之一是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柏拉图的审美意识理论主要有两点:其一,认为艺术模仿是虚假的主要来源,因此艺术不能达成对真理的认识;其二,坚持艺术与审美的政治和道德标准,艺术应该为理想的人格教育服务。伽达默尔肯定并吸收了柏拉图的艺术和审美的道德原则、政治原则,认为艺术的标准不是纯粹审美的。同时,伽达默尔对柏拉图的艺术模仿理论进行了反思,认为艺术也是认识真理的必然之途。伽达默尔对柏拉图审美意识理论的扬与弃,是形成其"审美无区分"思想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康德的主体化美学,强调了审美判断的主观性和非功利性,这是西方近现代审美自律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西方"审美区分"思想的基础。但康德另一方面也认为,审美判断本身不等同于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但兼备认识和意志、知性与理性的性质,这就意味着审美判断本身就具备那些认识与意志、理性与知性等非审美因素,康德在这里强调了审美判断的非纯粹性与功利性,这是康德审美判断的矛盾处。应该重视康德审美判断的纯粹性与非纯粹性之间、非功利性与功利之间以及审美区分与审美无区分之间的悖论状态中所形成的艺术理解张力,艺术真理的生成和被揭示就产生在这种张力中。  相似文献   

3.
阎伟 《理论月刊》2004,(9):65-67
“唯道集虚”和“判断悬置”分别是庄子和胡塞尔审美直观理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对理解两人关于如何把握世界存在的本真意义——“道”和“纯粹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这两个概念为切入点,在确定它们在各自所属理论体系的位置同时,回答了它们“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深入到庄子和胡塞尔审美直观理论,对两人本质相同、方式各异的直观理论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4.
方新文  边林 《人民论坛》2012,(8):128-129
梅洛·庞蒂是现象学阵营中引人注目的思想家,他的"对话"思想的理论起点在胡塞尔的"未思之处"。他认为世界是一个身心交融的"生命世界",认为"生命世界"的本义是一个主体间对话交流的世界。梅洛·庞蒂对胡塞尔的"主体间性"进行了重构,将胡塞尔的纯粹意识间性改造为身体与身体间关系的"身体间性"。  相似文献   

5.
李江春 《求索》2012,(1):119-120,115
胡塞尔作为现象学哲学开创者,运用其哲学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美学和艺术中知觉与想象的关系,论述了审美对象的存在方式,探讨了物理图像与艺术图像的本质特征,为现象学美学的发展、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胡塞尔的现象学美学与其意向性理论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以胡塞尔现象学美学为视角,透视美国文化象征之一的《美国哥特人》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总伴随着一个内在的"本我"边缘,它决定了先验自我意识具有"作为事实存在"的存在论结构,这种结构暗含着一种先验存在论的可能。这种可能被海德格尔和萨特敏锐地捕捉到了。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意向性结构揭示了存在的时间性,揭示了此在具有"先验存在"的时间发生。萨特通过寻求胡塞尔面向世界、面向他人意向性的超越性,把胡塞尔的绝对自我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对他人、对世界的焦虑意识,这种焦虑意识反过来说明了先验自我是有"孔洞"的失败意识。自我意识早已被"为他意识"所超越。总之,通过对胡塞尔先验自我意识中"本我"维度的存在论解读,可以更好地认识海德格尔和萨特将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意识现象学如何发展为一种先验存在论的现象学。  相似文献   

7.
鉴赏判断所涉及的愉悦具有无利害的快感和无概念的普遍性的特点,而鉴赏判断本身首先是一个综合判断,其次还是一个经验性的判断,但就这个经验性的判断所具有的普遍有效性而言还是一个先天判断。鉴赏判断所具有的特点和性质就决定了审美判断力批判中的演绎不能像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演绎那样以先验演绎为中心而完全排斥经验性的演绎,必须以先验演绎为主,同时结合经验性的演绎来完成对纯粹审美判断的演绎。  相似文献   

8.
汪莎 《求索》2013,(8):101-103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美学的奠基人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建构了他的美学体系。他对审美与艺术的剖析在西方关学思想史上具有重大且深远的影响,他通过审美判断和艺术中关的密切联系分析出美的本质问题。辨别判断之美与艺术之关运用审美判断进行区分并详细说明了四个切入点,因为它是分析艺术之美的基础。艺术之美的根本点是判断之美,也就是取决于审美判断并高于判断之关。它与通过审美判断而得出的判断之美都是以无功利、无概念的形式为基础,但是并不是所有事物通过审美判断都能成为艺术,因为艺术是审美过程的提炼.是以美为根本点的最终形式。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10.
萨特的意识结构和自我学说是萨特与胡塞尔现象学区别最为明显的地方。胡塞尔的意识结构采取一种"三位一体"式的结构图式,但不幸引入了一个"先验自我",破坏了"意识"的纯粹性;而萨特通过对意识进行了三个等级的划分,认为包括"我思"或自我在内的一切都是在意识之外的,只有意识自身才能成为意识的源泉,先验的"我"没有存在的理由,两者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自我与意识的存在方式、存在地位、存在时间以及固定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国内外学术界,侨务与侨民等词的使用虽然很广泛,但在我国,其定义与我国侨务工作的实践有着较大的落差。我国现有的侨务工作对象远远超出了现有侨务概念所界定的华侨、归侨和侨眷等范畴,也超出了现有侨民概念所包含的华侨范畴,因而与我国侨务工作的实践产生冲突,我们也无法据此与国际社会和国际学术界进行交流。侨务是针对侨民有关的工作。但侨民的概念必须重新界定清楚,它不能仅仅只包括保留祖籍国国籍的人,也要包括那些虽然放弃祖籍国国籍但依然与其祖籍国保持密切联系的人。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提出的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论断,是继"七一"重要讲话以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概括,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3.
文章借鉴消费的社会情感意义的理论视角,考察处于婚外包养关系中的城市女性的经历与体验,分析她们的亲密关系选择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通过深描城市女性进入、维系(以及计划离开)包养关系的过程与策略,文章剖析了她们对时尚消费和亲密感情追求中的矛盾和冲突,并进一步阐释了消费文化、本土性别观念和社会网络等因素对现代都市女性身份认同和社会归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监狱民警队伍建设作为典型的"社会性行为",它同样是由"主体、主观方面、行为客体(客体)、行为客观方面"等四个要件所构成的行为。其中,"主观方面"与"客体"的对接关系(一般包括"到位、缺位、错位与越位"等四种关系)如何,对行为成败有重要影响。为切实促进监狱民警队伍建设的有效性,从实践看,努力克服具体措施推行中普遍存在的"缺位、错位与越位"等不良现象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鲁中地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乡民的生计基本上以农耕为主,间或也有其他补充。乡村士人们居住于乡村,与普通乡民有相似之处,同时因其具备了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在诸多方面又与普通乡民有很大不同。其谋生之道既具有普通乡民的特点,即重视农耕等"本"业,也从事经商、放贷等"末"业;同时,其谋生之技较之普通乡民又相对丰富,如可以教书谋生,亦可凭借身份结交官府以牟利,甚至在机缘巧合的情况下步入仕途。"本""末"具有双重意思:其一,"本"是指与传统社会所提倡的耕、读有关的本业,而"末"则指经商、放贷等其他行业;其二,"本"指本分的收入来源,既包括耕读,也包括经商等合法行业,而"末"则指不道德的、非法的收入,如在正当行业中通过尔虞我诈、勒索敲诈所得,以及出外做官时的贪污与搜刮。总体而言,明清鲁中士人的谋生之道游移于"本""末"之间,但在形式上更重视以耕读为代表的"本",即使"以末致财"也往往会"以本守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各个城市小广告问题都较为严峻,严重影响了市民生活和社会秩序,有的甚至成为了违法犯罪的载体。文章以安徽省内部分城市户外小广告调研为基础,首先分析户外小广告发展的五种新趋势,然后从主体责任意识、利益足、管理缺位、法制缺陷等方面分析非法小广告猖獗的原由,最后结合国外或国内部分城市整治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依法治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何谓"毒豆芽"案件?简而言之,就是部分芽农因在豆芽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添加剂,而被判了刑。然而,该案件存在很大争议,随着两高"叫停豆芽案",争议越来越大。那么,争议究竟是什么?豆芽又是否有毒?芽农依法应否判刑?可以从证据学的角度对该案件加以分析,找出争议背后真正的问题所在。  相似文献   

18.
"审判中心主义"诉讼制度的确立,必然会对侦查工作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公安侦查部门必须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新常态的挑战,转变观念,理解、接受、掌握"审判中心主义"思想,摈弃侦破工作中存在的旧习,积极适应"审判中心主义"的各种设计,并在其指导下努力实现侦查能力的实质性提升,最终确立以"打赢诉讼"为目标的全新侦查价值。同时,通过法院、法官对审判权的行使塑造侦查品质,构建侦查文明。  相似文献   

19.
近几十年来,心灵哲学已经取代语言哲学,成为当代西方哲学的"第一哲学",其讨论的核心是身心关系问题,即"笛卡尔问题"。波普结合神经生物学的最新进展,在物理非决定论与创造进化认识论的基础上,以"三个世界"理论为框架对"笛卡尔问题"进行了重构,从而引领并推动了二元论心灵哲学的一种新走向:神经科学进路。这一重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审波普哲学的崭新视角,而且对于理解现代西方心灵哲学的本体论论争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