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明日报·文物与考古》第六十九期,发表了陕西扶风出土一批西周窖藏青铜器的报道,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史料。在完整窖藏的一百零三件珍贵文物中,报道特别介绍了一件铜盘上的二百八十四字的铭文,仅仅少于举世闻名的周器“散氏盘”七十三字,是相当珍贵的古物。虽然较大的拓片影本和释文尚待发表,但从报载的说明已可获得初步的认识基础:(1)出土亦即窖藏的  相似文献   

2.
小臣静簋铭文最早见之于清代中期的著录,且为摹本。该铭文在字迹、字形、书体、辞例及内容等诸多方面,皆有不合西周青铜器铭文和金文风格特点之处,而有后人杜撰伪刻之嫌疑。  相似文献   

3.
誓审,是在神权统治时代,借助于神威,依据当事人对神(天)的宣誓进行定罪和惩罚的一种审判方式。这种审判方式‘几乎流行于每个国家。本文试图通过金文资料恢复西周誓审法的本来面目,并纠正《周礼·司盟》记载中的失误,同时还想通过西周誓审与殷代神判及各国神权裁判之比较,分析一下中国警审法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情"字在《说文解字》里的小篆字形是■。它的左边部首是■(心),甲骨文字形■(心),是一个象形字。右边的部首是■(青),西周金文写作■(青),上面是"生"、下面为"井",所以"青"字是水边植物丛生的意思。古人造字的深意从字形便可看出,"情"字表示人的内心自然生发的感觉。据《说文解字·心部》,"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  相似文献   

5.
南艺 《检察风云》2011,(18):91-91
陈璋壶,年代战国,现藏南京博物院,是1982年2月10日出土于盱眙南窑庄窖藏的三件国家级文物之一。同时,因陈璋壶器铭“重金络壶”,是为镂空工艺的自名,即多层璎珞装饰的青铜壶。这是工匠在完成此壶时。对这种镂空工艺的命名,这也是所有青铜器中唯一的一件以工艺命名的青铜器。  相似文献   

6.
"易"是一个古老的文字。甲骨文中的"易"写作■,它的字形像水从容器中流出。到了西周中期,金文"易"的字形演变为■,之后小篆再演变为■。"易"的本义是水溢出容器。水以液态存在,没有固定的形体,形状随着容器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易"这个字包含了"变易"的意义。战国晚期,有的金文"易"写作■,字形是两个"易"相对反写,就是强调了水从一个容器流动到另一个容器,形状发生了变化。事物的变化,在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发展,所以"易"与  相似文献   

7.
《司马法》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兵书。《史记·大史公自序》说:“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西周时王室设有大司马,职掌军事,《司马法》就是司马论兵的兵书。随着时代的流转,这部书的原本早已亡佚。到战国中期,齐威王令人追记古司马的兵法,并将春秋末齐景公时的田穰苴的兵法附于其中,这样就产生了修订过的《司马法》,故又称《司马穰苴兵法》。田穰苴是齐景公的一员大将,曾带兵击退晋、燕进攻,被置为大司马。他在当时齐国是“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难得之才,同时在军事理论的研究上颇有建树。《司马法》既反映了春秋以前的军事思想…  相似文献   

8.
笔者由于爱好原始陶瓷器的收藏与研究,数十年中看过数不尽的各朝各代、形制各异的古陶器.但是当我看到这只战国的原始青瓷尼柄提梁壶时,似乎义一次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使我意与古会,情思难返……因为从战中迄今的各种提梁壶见过不少,但是像这样可称之为提梁壶先祖的美妙尤比的器彤,真的让笔者义一次油然而生出先人工匠的敬重之意.……  相似文献   

9.
一、新见吕簋与“吕王作刑”《吕刑》为今文《尚书》中的重要篇章,在传世先秦古籍中曾被称引过16次,是探讨西周法制状况的基本资料。然而针对《吕刑》的版本流传和字词含义,历代经师分歧很大,争论颇多。近年来先秦金文、简牍新资料不断涌现,其中很多可参证《吕刑》中的有关内容,并发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问题。本文以新公布的吕簋铭文为据,对聚讼已久的“吕王作刑”文句试加考释。《吕刑》首句日“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以此交待《吕刑》的制作背景。  相似文献   

10.
军法,我国最早的部门法之一《郭沫若全集·考古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七卷中的《两周金文辞大系考释》一文,解释了西周初期师鼎所载的一个军法判例。这是三月丁卯日,师因为他属下的许多仆官不跟随王去征讨方雷,派了他自己的属僚弘向伯懋父控告说:“在(某)地的时候,伯懋父曾经罚得、系、古三人三百,到现在也没有真正兑现。”伯懋父命令道:“依法应该放逐那些不跟右军一起出征的人,如果不放逐他们,就意味着和师有勾结。”弘把这件事告诉了中书史,师宣读了这个判词,并把它刻在彝器上。古时候,这样的判例对以后发生的类似案件有规范作用,久…  相似文献   

11.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的国家,法律制度高度发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刑事诉讼制度。公元前九七六年,周穆王即位后命令司寇吕候(亦称甫候)制作刑书,后称《吕刑》。《吕刑》三章二十二项,它对西周刑罚的基本原则,尤其是刑事诉讼制度作了详尽的阐述,如:听讼制度、法官责任制度、赎刑制度、应用判例制度等。《吕刑》的制定,标志着早在二千九百多年之前的西周时代,已经确立了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比西方法学界誉为刑事诉讼法起源的《罗马十二铜表法》要早五百多年。从西周的出土文物中,有关诉讼制度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是研究西周刑事诉讼制  相似文献   

12.
雷安军 《中国法学》2020,(2):188-200
学术界对西周罚金刑制度一直存在模糊不清的认识,对西周有无罚金刑这一问题存在着重大争议。通过对新出土西周金文与传世文献的综合研究,西周罚金刑制度可以得到较为清晰的呈现。西周罚金刑是五刑之外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依附五刑适用的附加刑,多与鞭刑一起适用,罚金的数额与鞭刑的数量往往相同;西周有五个等次的罚金刑,即所谓的"五罚";西周罚金刑适用于不构成"五刑"的轻罪;通过罚金刑所获得的财物既可能由胜诉的一方当事人获得,也可能由政府获得。由于文献不足的原因,夏商没有发现罚金刑制度,西周的罚金刑实为中国古代罚金刑制度的源头,对春秋战国乃至秦汉的罚金刑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彝器铭文中,通借字至多。曾约畧计之:今存先秦古籍平均百字有一通借字;近年出土之秦汉间帛书简牘,约百字有六通借字;而两周彝器铭文中,则百字中通借字有十五六字。如铭文字数最多之毛公鼎,计四百九十七字中用通借字约六七十。容庚先生所辑《金文编》  相似文献   

14.
出土文献中的“辠”字从西周中期的金文开始出现,西周晚期与战国大量出现,且其字 形变化不大,基本是上自下辛的结构。秦始皇以罪易辠,秦统一之后,“罪”字一统天下。从构字法来看, 辠字反映了早期以刑识罪的认识方式,而罪字则倾向于从犯法的角度予以理解。在刑法的发展早期, 罪刑不分。但西周以德配天的出现意味着制度正当性的诉求提高,这需要有更符合正当性要求的刑法 出现,由此产生刑法的稳定性要求。罪的出现能够将具有相同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予以同质化处理,与 之相对的刑罚也就更容易具有稳定性。而随着罪名体系的逐渐发展完善,由此带来的后果是法典编纂 模式从以刑统罪到以罪统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七五年二月,陕西省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歧山县发掘的西周铜器窑穴中发现(亻朕)(?)((亻朕),音珍,人名.(?),音移,酒器或水器)铭文.它记载了西周时期的一件法律判决书,是我国截止目前发现最早的法律判决书.据史书的记载,西周的刑罚繁多、残酷,但没有实物例证.它的出土,为研究我国法律史提供了难得的珍贵的、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易》是西周晚期卜史之官从大量筮辞中抽选出来并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模式编辑整理而成的一部书。春秋以后,卜史用它占筮,使《易》成了占筮之书。尔后儒家作《十翼》(即《易传》),用自己的宇宙观和道德观加以附会。西汉以降,《易》成了正宗儒学的经典之一,故称《易经》。《易经》原文系经过整理的筮辞。它们有的是独立的,彼此无干;有的有联系,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表现出后人连缀的痕迹。它们是西周社会生活和人们思维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中许多涉及当时的法律制度,为我们研究古代法制提供宝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7.
《法学》1991,(1)
《法学》本期刊载了金建华同志《是挪用公款罪,还是疑罪?》一文(以下简称“金文”)。笔者对金文的结论,“本案未能查清赃款作何用途,挪用人是否获利……暂定疑罪比较适宜”不敢苟同。下面就如何运用司法会计鉴定问题,谈些看法。一、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作为定案根据必须具备两个基本要素金文在介绍本案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本案在立案后是否请司法会计人员进行过会计鉴定,但曾有过“查帐”活动。按照司法会计学的理论,审计活动或会计检查活动一旦纳入诉讼程序后,便成为一种司法会计鉴定活动,审计报告或会计查帐报告也就成为一种司法会计鉴定报告。根据《刑事诉讼法》第31条规定,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作为定案根据“必须经过查证属实”。也就是说,有了会计鉴定结论,还要有办案人员对鉴定结  相似文献   

18.
这里向读者介绍一篇我国最早的诉讼判决书——青铜器(亻朕)匜铭文。什么是匜(音移)呢?它是一种水器,器形椭长,前有流,后有(扳金),乃古人盥洗时浇水的用具,另有一个盘子在下面接水。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们盥洗时是由奴隶在一旁侍候浇水与接水的,《左传》有“奉匜沃盥”的记载,便是证明。匜的出现大抵在西周中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亻朕)(音朕)匜就是一个叫朕的奴  相似文献   

19.
《易》是西周晚期卜史之官整理的一部书。西汉以后成了儒家经典之一。它是西周社会生活和人们认识活动的真实记录,其中涉及大量的法律制度。本文仅就民事法律制度谈谈个人的理解。(一)“不富以其邻”“不富以其邻”(《谦》),即不能通过侵害邻人的手段来致富。这是一条古老的道德准则。“不恒其德,或承之羞”(《恒》),是说人们如不能长久保有德行,就免不了遭受耻辱。这种羞侮常常与强制联在一起:“畜臣妾”,“执之用黄牛之革,莫之胜说(脱)”  相似文献   

20.
执壶天地     
高古瓷中的执壶,又称注子、注壶、偏提、壶。执壶壶身的造型及口、盖、系、流、柄的变化,体现着各个王朝不同的审美情趣,标志着该执壶的烧造年代,是古陶瓷中执壶断代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