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55,自引:0,他引:55  
曹明德 《法学》2004,(3):40-43
生态补偿机制是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具体体现 ,本文从流域生态补偿、森林资料生态补偿等领域论述了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及其对此项制度的不同立场 ,并对我国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立法及其缺陷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是各国循环经济法的共同价值。环境安全和资源效率价值主要借助于预防优先原则、循环利用原则、合理处置原则、适当分责原则渗透于循环经济法规范之中。预防优先原则强调废物的事前控制,体现的是积极防控的资源环境思维;作为循环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循环利用原则的实质在于"物尽其用";合理处置原则要求采取适当措施减少无法通过循环方法予以消除的废物的环境危害;适当分责原则旨在使不同的循环经济参与主体承担与其身份相适应的法律义务。  相似文献   

3.
崔振华 《法制与社会》2012,(36):163+167
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国有资源,为了更好的持续的开发这种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采取了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模式,土地的有偿出让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并促进合理利用.公证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活动中日益凸显其重要性并逐步进入了土地市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公证是近年来日渐兴起的现场监督类公证,在建设用地使用权挂牌出让活动中充分发挥其固有的监督职能作用,对完善挂牌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给环境资源带来沉重的负担和打击,合理开采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已经被各国提上日程作为一项发展中的,必须进行法律规制的重要方面。我国资源负荷日渐凸显,特别体现在无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恣意破坏生态平衡方面。目前现行的有关于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均没有系统性,都是一些单行条例或者政策倡导,缺乏规范的制度性和操作性。面对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建立起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将会为我国经济发展会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5.
李卫静 《河北法学》2004,22(5):123-126
直接言词原则作为一项基本的刑事诉讼原则 ,已被现代许多法治国家立法所采纳。我国《刑事诉讼法》虽未明确规定直接言词原则 ,但其有关立法已体现出直接言词原则的精神 ,可是其对证人参与刑事诉讼及证言的使用范畴规定得不甚明了 ,不能真正体现直接言词原则在刑事证人证言适用中的重要价值。分析直接言词原则的起源及其诉讼价值 ,针对我国的实际及国际发展趋势 ,我国应在立法上明确这一原则 ,并吸收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自然资源物权流转市场欠发达,自然资源使用权再次流转受到限制,不利于自然资源有效利用及其价值的实现,也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日益增长的形势。应当明确自然资源的物权性,全面推行有偿使用原则,完善登记制度,严格法律责任,为自然资源物权流转扫清立法障碍。  相似文献   

7.
章翼  林曙  王奇 《法制与社会》2013,(29):265-266
我国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制度面临着政策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地方政府积极实践探索,对于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温州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现状和问题,初步建立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温州模式,并提出了排污权有偿使用与交易的对策建议,更好的发挥"看不见的手"的市场机制,为温州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于1987年11月29日制定公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实施,时间都在我国宪法修正案通过之前。上海市率先实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这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给人们的印象是新鲜而深刻的。《办法》将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有偿出让土地使用权;二是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这样,就在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确立了土地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同时也保护了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实现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迈出了一大步。应当肯定,在我国,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制度的确立是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项成果,但它  相似文献   

9.
海域使用权基本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有着辽阔的海域及其资源与环境。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海域,必须建立和完善海域使用权法律制度。海域使用权由海域所有权派生而出,包括海域的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能;海域使用权属于用益物权,具有用益物权的一般效力和自己的特殊效力;海域使用权的设定,主要包括海域使用审批制度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  相似文献   

10.
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传统知识不仅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和医疗资源,也是具有巨大经济价值的商业资源,通过立法来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已经成为了中医药界的共识。在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立法的过程中,立法技术要遵循与现行法律有效衔接、制度创新、上位法与下位法相结合等基本原则;立法内容要遵循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分类确权、体现价值、国家利益、政府主导等基本原则;立法进程要遵循先易后难、协调配合等基本原则,从而实现对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法律制度的系统构建。  相似文献   

11.
贵州侗族环境习惯法以其鲜活、具体、独特的形式在侗区环境保护过程中弥补了国家环境制定法由于宏观、抽象而留下的空白,为保护侗乡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起到了跨越历史时空的作用。然而目前对该习惯法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和不够深入。对贵州侗族环境习惯法的渊源及其内容进行系统和深入的掘进研究,有利于探寻和宣示侗族环境习惯法存续的内在价值,也为贵州乃至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构发掘良好的地方性资源。  相似文献   

12.
杨朝霞 《中国法学》2020,(2):280-303
环境权是一项以环境要素为权利对象、以环境利益为权利客体、以享用良好环境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人格面向的非财产性权利。环境权本身既非人格权亦非财产权,而是一项需要综合运用公法和私法、实体法和程序法进行系统保护的独立、新型的环境享用权。环境权与资源权、排污权的权利对象都是自然要素,但三者的权利客体各异,分别指向环境支持功能、资源供给功能和环境纳污功能。资源权、排污权属于广义财产权的范畴,在价值取向上同环境权截然相反;自然保护地役权具有民事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双重属性,属于保护自然的权利。被称为程序性环境权的环境知情权和环境参与权,亦非环境权,而属于保护和实现环境权的派生性权利。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在本质上属于责令赔偿生态环境损害之行政命令的司法执行诉讼,尽管同自然资源损害赔偿诉讼一样,也具有环境权益保护的重要作用,但二者均不属于环境权诉讼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Water resources have the functions as domestic water, resource water and environmental water,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legislative framework of water resource regulations shall be studied. Firstly, domestic water shall be deemed as property right and the legislation shall prote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for use of domestic water. Secondly, with respect to resource water, an independent water resource regulatory agency shall be established; and meanwhile, the legislation shall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right market based on property rights and improve the utility of water resources. Thirdly, since environmental water is one of the public goods, the legislation shall create a path of privatization in implementing mechanism for realizing the use of environmental water and the franchising system provides a practical solution to privat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water. Xu Jinhai, Ph.D in Law, is a vice director of the Public Utilities Law Institute of Hohai University. Since 2001, he has released nearly twenty articles in Nanjing University Law Review and Jiangsu Social Science Journal and other academic journals.  相似文献   

14.
Markets in terms of tradeable water or pollution right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offered as rational solutions for environmental problems. The rational pursuit of personal gain through trading is assumed to promote increased efficiency in resource use and promote a reduction in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the resource use. The social and distributive effect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markets and their rules and operations have received little concerted study and examination.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justice considera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ally rational environmental decision making will be addressed through some case studies of rural water markets and urban water markets in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5.
判断资源是否得到了合理的配置,需考虑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供给有限的前提下,合理的资源配置决定着人们的需求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决策含浪费稀缺资源,降低需要被满足的程度。就矿业权来讲,它在取得时已经发生了大量的成本消耗,再加之资源存在的有限,若将之用于出资,既是封矿藏价值的尊重,又可实现价值利用的最大化。本文试从矿业权物权理论出发,阐述矿业权出资入股符合物尽其用原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之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玲 《现代法学》2003,25(2):63-67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的共同发展战略 ,它将人类社会发展与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 ,是当前最新的一种发展理念 ,并正在成为我国立法的一项指导原则。然而 ,能否在这一原则之下制定我国专门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以及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在现有法律体系和法律部门中如何定位和构建等 ,是法学界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 ,我国应当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内在要求的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并应将其纳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之中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7.
陈洪  邹雄 《行政与法》2005,(6):101-103
在我国环境侵权纠纷处理过程中,因果关系的鉴定始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笔者设想建立一套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行政鉴定制度,作为对现有法律制度的补充和完善。以充分发挥环境行政机关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更好地解决环境侵权纠纷。  相似文献   

18.
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桂琴 《河北法学》2004,22(1):55-58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法的一项重要原则。但是由于公众参与环保的法律机制没有较好地形成,使环境保护法的社会性大打折扣。从我国环境保护现状出发,借鉴外国环境法的有效制度,实现公众全方位参与环境保护,是立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增值税的绿色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慧玲 《时代法学》2009,7(5):42-47
我国现行增值税立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鼓励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但我国生产型增值税的课征模式和税收优惠规定等不能有效地促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因此有必要绿化现行增值税税制,改生产型增值税为消费型增值税,取消现有的增值税立法中一些不利于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措施,扩大增值税中环境税收优惠的范围,并加大环境税收优惠措施的力度,以充分发挥税收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Produced water should be viewed as an environmental asset—part of the water resource solution—not as a waste that contributes to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ts treatment and reuse can reduce the stress on fresh water resources. Treatment cost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factor determining the volume of produced water that will be available for reuse. Water pricing, which is in large part a matter of public policy, must also be considered when reexamining how to maximize the use of this valuable resource. When deciding whether to treat and use produced water companies will need to weigh the risk of litigation and regulatory enforcement actions against the benefits of introducing treated water into the stream of commerce. Allaying the public's fear of chemicals in the water supply is also a significant factor in determining whether produced water is viewed as part of a water resource solution or as a waste by-produ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