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循环经济法的建构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灿发  李丹 《现代法学》2007,29(4):106-112
循环经济法是一部环境友好型经济法,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专项法,与现行其他法律互为补充。循环经济法的调整范围主要包括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的再使用、废物再生利用与处置、绿色消费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法律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3R原则);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企业实施相结合原则;扶持与强制相结合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和鼓励技术创新原则。我国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建议按照循环经济实施的过程予以设计,在各个环节中贯彻3R原则的要求。循环经济法可以确立规划制度,鼓励、限制、禁止名录制度,循环经济标准与指标体系制度,生产者延伸责任制度,经济扶持制度等五项基本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整个循环经济法体系的核心与灵魂,决定了循环经济法基本制度的性质、内容与基本价值取向。其确立应体现循环经济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反映循环经济法的性质、立法目的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科学的制度建构是基本原则的贯彻途径之一,《循环经济促进法》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内在需求确立了若干基本制度,但有关原则的制度化建设不强,规定过于原则化,责任体系不健全、地位不突出等问题影响其作用的发挥。因此,需要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适应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制度论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制定专门的循环经济法对于推进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预防污染是十分必要的。循环经济法的框架应当包括总则、基本管理制度、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激励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七部分。循环经济法最核心部分的法律制度,应当规定循环经济评价与考核制度、重点企业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定额管理制度、鼓励、限制、禁止的名录制度、循环经济市场准入制度、循环经济实施的基本顺序制度、以生产者为主的责任延伸制度等法律制度。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法,将为建立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挥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循环经济是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世界各国通过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立法、在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管理、重视抑制废物形成和体现预防优先原则等三类立法模式对其进行法律规范。我国在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方面的立法缺陷,不利于循环经济模式的确立与推广。应当从更新立法理念、明确指导原则、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5.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本文从经济法的价值和本质的角度将经济法基本原则表述为社会本位原则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以期对将来制定新的法律法规和理解经济法律具体条文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如果《循环经济法》定位不准确,将会成为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借口,以环境资源为代价的污染大法。《循环经济法》主要属于环保法范畴,而不是经济法;是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牵头法;《循环经济法》要软硬兼施,充分发挥基本法指导性和宏观调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解决环境问题,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措施。制定《循环经济法》,对于加强循环经济法制建设,促进中国循环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循环经济法》应该设计为循环经济政策法,应该“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对循环经济活动实行科学的法律调整”的原则,坚持3R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公众参与”的综合调整原则。应该建立健全对循环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制度,例如循环经济计划(规划)制度、经济刺激制度、政府扶植制度、科技支撑制度和示范制度、公众参与制度、绿色采购制度、行政考核与问责制度、信息公开制度、循环经济名录制度、生态工业园区制度等.  相似文献   

8.
郝敏  魏雪飞 《法制与社会》2014,(10):145-146
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模式。我国有关的循环经济立法存在许多疏漏,应予以完善。应确立循环经济法预防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分担责任原则和"3R"原则;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发挥政府公众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明明 《江淮法治》2013,(17):52-52
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应该是必然趋势。因为.循环经济正是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准则,遵循生态规律,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最大限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灵魂和建构经济法体系的依据,体现经济法基本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的最高准则,是连接经济法宗旨与经济法具体规范的桥梁和纽带,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有很大作用,是经济法理论研究中重要的一环。本文主要论述经济法的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原则和公平与效率并重原则。  相似文献   

11.
熊进光  方娜 《行政与法》2014,(7):95-100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一方、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注意义务都给予了明确规定.然而,“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模式的产生给该法律中规定的机动车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体现法律的公平理念,机动车损害赔偿领域应构建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并存的归责原则体系,即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范围内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外采取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12.
宋芳 《中国法律》2008,(6):14-16,67-71
循环经济是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优选模式,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强调以循环发展模式替代传统的线性增长模式,表现为以[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最终达到以较小发展成本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3.
在“风险社会”语境下,刑事法律风险是企业家所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风险之一.法律滞后与市场创新需求、观念异化与时代进步、制度缺失与责任分配之间的冲突是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加大面临的现实困境.立足于刑法规范的本体分析,规范明确性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刑法风险的大小,我国刑法规范自身的模糊性和“刑法至上”、“刑法前置”、“刑罚万能”错误思维是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加大的本体动因,包括“刑外风险”向“刑内风险”的转移和“刑内风险”自身的加重.针对我国企业家经济犯罪案件处理中存在的误区,应在保持刑法谦抑性的前提下,回归刑法在企业家刑事法律风险防范中的基本立场,即坚持刑法人权保障的本我特色、罪刑法定的自我品性及法律体系内部协调的超我表现,这也是我国法治经济协调发展在刑法方面的内生需求.  相似文献   

14.
生态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明德 《法学研究》2002,(5):98-107
生态法的概念应包括人们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及防治环境污染等三个内容 ;包含从时间维度出发的地球权利和地球义务即代间权的问题 ,以及处理生态化社会阶段中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目标。其伦理学基础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念 ;其经济学基础是生态经济学 ;其法哲学基础是生态本位主义的法律观。  相似文献   

15.
社会分配法的价值范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配正义作为社会分配法的基本价值范畴,是一个由平等、自由、公平、效率等要素性价值目标构成价值体系。但是,在不同国家的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分配法律制度的主导价值追求和目标排序是有明显差异的。在分配法律制度中,分配正义将通过基本原则这一价值载体来确认和指导法律调整分配关系的目标定位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刑民冲突”现象乃法律规范竞合之一种,惟在宪法的调适下方有合理解决之可能。宪法上的罪刑法定原则与私法自治原则为协调刑民冲突之规范基础,它确立了刑法规范在刑事案件审理中的绝对优先适用地位,但是也为国家公权力机关干预私经济活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设置了宪法界限及行为准则。在“刑民冲突”案件中,司法机关当以宪法规范为依据,依循“合宪性解释”、“目的解释”等方法对刑法规范与民法规范尽量形成规范内涵、规范意旨协调一致之解释。  相似文献   

17.
长期囿于计划经济和简单生活资料生产束缚的中国家庭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与之相适应,人们的财产继承观念也有了新的变化,这给当前我国的继承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立足于现实,从文化、经济的视角观察和评价当前一些继承关系中的热点问题,诸如洁手原则、自由选择权原则、遗嘱自由原则、文化对继承者资格的阻滞以及尊重习惯法原则,以期对继承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依法治国、构建社会主义现代法治已成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本文通过对西方法治思想的阐述,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分析其"法治"思想对我们的启示。其目的是借鉴西方法治思想的精髓,结合本土资源,培育国人的现代法治意识,明晰权力(利)关系,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  相似文献   

19.
简基松 《法律科学》2001,(4):122-128
美国建立反导系统 (NMD)不仅违反了《反导条约》 (ABM)对其国防建设权的限制规定和对条约继承的规定 ,而且违反了外空非军事化原则 ,尤其违反了《联合国宪章》规定的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和安全的义务。这一严重违背国际法的行为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批判和制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