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洲研究所和中国欧洲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中国—欧盟关系的发展与未来———“纪念中欧建交30周年”的大型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李慎明副院长、欧盟轮值主席国卢森堡驻华大使温豪和欧盟委员会驻华代表团团长安博分别致辞,中国外交部欧洲司马克卿副司长、商务部欧洲司孙永福司长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周弘所长先后做了主题发言。来自国内相关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欧盟使团及其成员国驻华外交官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并就中欧关系的发展与成就、未来深化的空间、面临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外交部欧洲司官方微博"中欧信使"开通后一年内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透视新媒体环境下这一公共外交微平台的内容特点、影响力水平及其对欧盟与中欧关系的态度。研究发现,"中欧信使"微博开展的公共外交符合新媒体公共外交的典型特征,常规媒体很难涉及的却颇具人情味的软新闻和重要的中欧关系观点是"中欧信使"的内容亮点。该微博对欧洲的介绍客观中立,对中欧关系的未来充满期待。外交部欧洲司积极促成中国对欧外交动态在新媒体平台上有效传播,介绍欧洲的风土人情,提升公众对欧洲的关注,培育民众对中欧关系的认知度,并力图通过网民交流互动拉近对欧外交与中国普通民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2月18日,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研究中心举办了"欧洲文化战略与中欧政治关系"研讨会,围绕欧洲文化外交战略和中欧政治关系两个主题进行了讨论。会议由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教授、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驻会研究员张利华女士主持,来自国内外的五位专家分别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发言。来自首都高校的二十余名青年学者、博士生和留学生参加了研  相似文献   

4.
20 0 3年11月2 7-2 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新欧洲与中欧关系的未来”大型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10 0多名中国学者与欧盟专家就欧盟制宪、欧盟扩大、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中欧伙伴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一)欧盟制宪欧洲议会议员、“外交、人权、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委员会”委员加勒尔(MichaelGahler)做了题为“欧洲未来的新形象:欧盟宪法制定的基本方针”的主题报告,介绍了欧盟制宪的过程、内容和意义。他在报告中指出,欧盟制宪是在联盟扩大的背景下进行的;制宪既是欧…  相似文献   

5.
<正>当今世界,权力中心多元化(分散)和权力集中(若干极)的两种趋势并行发展的现象日益明显。在讨论这两种趋势的时候,我们都离不开对其中两大重要的行为体——中国与欧盟的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中国与欧盟分属于东西方,其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政治经济等都存在重大的差异,对双方关系的认知不免出现误解。如何认识这些误解的来源和运行机制?如何对未来的中欧关系加以预测?如何避免这些误解所产生的障碍并能推动中欧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清华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与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组织学系于2013年10月26日在清华紫光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中欧关系中的误解"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  相似文献   

6.
2011年,中欧关系在欧洲债务危机中稳定发展。中欧贸易保持良好增长,双方在经贸领域的法律合作加深,但分歧和争端犹存;中欧科技领域的合作继续深化,中欧政治交往呈现多层次和宽领域的特点;中欧公众相互认知的鸿沟有所加大,但社会合作进展平稳,文化交流逐渐走向战略性和常态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得到加强,中欧战略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总体来看,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良好,但在一些传统领域的分歧仍然存在,并将持续对中欧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2011年4月22至23日,中国欧洲学会第八届年会在天津南开大学举行。本届年会由中国欧洲学会主办,南开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未来十年的欧盟与中欧关系。本届年会参会人数约150人,提交论文50余篇。与会者主要围绕中欧关系、《里斯本条约》之后的欧盟政治与对外关系、欧洲经济发展等重要议题进行了深入热烈的讨论,大家发言踊跃,亮点频现。年会期间,中国欧洲学会召开第八届年  相似文献   

8.
2008年是中欧关系的多事之秋。与以往主要是经贸摩擦不同,本年度中欧关系中的政治对抗因素有所上升。围绕"3.14"拉萨骚乱事件,欧洲一些政治家公开支持藏独,并呼吁抵制北京奥运会,事态演变最终导致了2008年第十一次中欧峰会被迫推迟。在经贸关系方面,虽然摩擦不断,但仍属正常,并取得较大发展。总体来看,中欧关系并没有因为政治因素干扰而受到严重破坏,大局基本稳定。2009年新年伊始,温家宝总理对欧洲的"信心之旅"更是为中欧关系带来了新的转机。  相似文献   

9.
高运胜  孙露 《法国研究》2023,(2):100-112
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CAI)谈判成功是中国主动对标世界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的又一成果,对我国坚持实施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构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中欧CAI部分条款及意义,从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目标、新理念、新路径三个角度,分析中欧CAI对中国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契机作用。中欧CAI不仅有助于促进双边经贸合作、投资意愿、新业态发展,有助于缓解欧洲经济下行压力和现实危机;也有助于中国打造高质量、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新规则、新模板、新范式。中欧CAI符合中国新发展阶段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秉承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新发展理念,有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0.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近年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双边合作的新领域。相比中欧贸易,中欧相互投资水平仍较低,发展中欧投资合作潜力巨大,推进投资合作已成为中欧双方共同的目标。本文从中国、欧盟、中欧关系及全球的角度对影响中欧投资合作的一些因素作了分析探讨。在国内外经济新常态下,扩大中欧投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11.
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持续发展的基石。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之一。近年来中国对欧盟投资快速增长,成为拉动双边合作的新领域。相比中欧贸易,中欧相互投资水平仍较低,发展中欧投资合作潜力巨大,推进投资合作已成为中欧双方共同的目标。本文从中国、欧盟、中欧关系及全球的角度对影响中欧投资合作的一些因素作了分析探讨。在国内外经济新常态下,扩大中欧投资合作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许多有利的因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通过双方的努力来解决。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上,主权是欧洲人发明,中国人被迫接受的概念;今天,主权是欧洲人试图埋葬,中国人极力捍卫的原则。中欧在主权概念上存在明显的认知分歧。主权观分歧对于中欧关系的影响总体上是消极的,使中欧之间容易孳生误解和争端,使中欧更难在很多双边问题上达成一致,并使中欧在第三方问题上的多边国际合作复杂化。但主权观分歧并未妨碍中欧建立战略伙伴关系。鉴于强化还是弱化国家主权对于中国和欧洲来说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双方应积极携手管理在主权问题上的认知分歧,通过相互避免、相互保证和相互适应,打破中欧关系中的主权僵局。  相似文献   

13.
翟东升 《欧洲研究》2005,23(6):150-153
2005年10月4日至7日,第一届南沙中欧文化论坛在广州南沙大酒店隆重举行。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国梅耶人类进步基金会、中国外交学院、欧华学会等八家单位主办的此次思想交流盛会,既是献给中欧建交30周年纪念的一份厚礼,又是对中欧构建战略伙伴关系构想的一种推动与展望。来自中国和欧洲的200多位专家与政界人士汇聚一堂,围绕“中欧交往的历史回顾与前景展望”、“欧洲联合的经验及其借鉴”、“欧洲运行机制”等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战略对话。为了让更多的读者了解此次中欧思想文化交流的内容,本文对论坛中的核心观点与热点话题择要而述。欧…  相似文献   

14.
<正>本轮英国大选的幕已经落下,中英关系新篇章的帷幕正徐徐拉开。人们关注英国,不仅仅是因为英国在欧洲和欧盟之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人们关注中英关系,也不仅仅是因为中英关系在中欧关系之中有如此特殊之含义。也许,自从70年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英国的大选,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被美国的大选所取代。因为自那以来,英国的地位已经被美国所取代。但是,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英国仍然是我们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参照,而对于我们从事中欧关系研究的一些人来说,英国的地位和影响,也一直都是挥之不去的重要一脉。  相似文献   

15.
70年来,作为两大市场、两大力量和两大文明的中国与欧盟,既见证和参与了彼此的成长与发展,也共同发展为世界重要的和平与发展力量,更是当今不确定世界的稳定力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欧关系虽因发展阶段、制度和历史的不同呈现出非对称性和复杂性,但共同的战略利益、巨大的经济纽带以及共同的对话精神,仍是密切中欧关系的驱动力。百年未有之变局下,中欧关系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但在过去70年成就和经验启示基础上,中欧能够继续把握战略共识、强化经济纽带,共同坚持"命运共同体"理念,建设好中欧四大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正>中欧关系研究报告(2014)周弘主编2013年12月出版/98.00元本书对中欧关系十年的发展历程,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做出全面解读,并就全球治理中的中欧关系、中国与欧盟国家双边关系等不同层面上的发展状况进行专题研究,同时还将中欧关系与欧美关系做了比较研究,对读者了解和把握中欧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9月21日~22日,"法德轴心与欧盟未来走向及中欧关系"国际会议在同济大学中德大楼九楼会议室举行。同济大学副校长雷星晖、上海欧洲学会会长徐明棋、德国波恩大学副校长施坦方·科内曼出席研讨会并致辞,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董琦以及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高校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欧洲学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机构共计60余名专家学者前  相似文献   

18.
2011年9月23-25日,同济大学举办首届大使论坛、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理事会成立大会暨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同时宣布成立中欧学术  相似文献   

19.
论中欧伙伴关系中的不对称性与对称性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都充满了不对称性和对称性的复杂关系 ,其中潜藏着挑战 ,也蕴涵着动力和机遇 ,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中欧关系之中。中欧关系中的不对称性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制度和历史文化等三个主要方面 ,在这些不对称性中同时又包含着对称性 ,并孕育着发展中欧伙伴关系的机遇。中欧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对方的“方式” ,寻求对称性与互补性 ,创造共赢局面 ,推动合作伙伴关系的继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田德文 《欧洲研究》2016,(4):131-144,8
本文按照中欧"四大伙伴关系"框架梳理了十八大以来中欧关系的新发展,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通过民族国家一体化实现繁荣与安全的"欧洲梦"之间的共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分析,指出"中国梦"和"欧洲梦"在和平与发展目标上具有共同性,而这种"梦的融合"正是中欧关系未来按照"新型国际关系"理念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