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结构中,宗族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其本质特征就是血缘关系。在封建社会,血缘关系不但缔结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而且在官场也成了维系官员之间的纽带,因而官员之间互相勾结,攀亲结党,“近亲繁殖”成了封建官场的“升迁图”。然而,历史发展到今天,“近亲繁殖”仍然大有市场。单位=家庭家庭黑网少数干部深谙血缘关系的奥秘,一旦权到手,便大肆安插亲朋,他们管辖的部门,便成为“近亲繁殖”的土壤。宁夏回族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周文吉在担任人事劳动厅厅长期间非法将自己的亲属录用为国家干部。周文吉的妻子…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民政工作者自己还是享受过民政呵护的人们,只要稍有留意,就会发现广大的民政人都同时拥有“三颗心”。一颗是爱心。“爱心”是民政人最基本的特征,这里的“爱”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爱业:就是干一行,爱一行,爱岗敬业,没有爱就没有敬;其二是爱人:就是把服务对象当作亲人去爱,无论是呆傻还是残伤,无论是孤老还是弃儿,都不能瞧不起,只有爱而不能有恨。再一颗就是诚心。“诚”乃真实、实在之意,民政工作的职责和对象决定了民政人无论对人还是对事儿,必然是诚心诚意,一心一意,而决不是假心假意、半心半意,一颗诚心反映…  相似文献   

3.
这是一条处理师生关系的原则,即对待学生应:管如严父,爱如慈母,亲如挚友;“管如严父”,即对学生有严格的和坚持不渝的要求。应严格按照教育方针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任务,对学生严加管理,一发现“越轨”行为,便应严肃处理,决不姑息迁就。“爱如慈母”,即施以慈母般的爱心,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用春风化雨般的态度去全面关心学生,将自己的一腔情感全部倾注到学生身上,以爱的雨露去滋润、转化每一位差生,对差生尤应厚受。“亲如挚友”,即师生间差立起挚友般的关系,做学生护哈心人。对学生应以心换心,U成对诚,在心理上相通相容,…  相似文献   

4.
声音     
繁体字“亲”的右边有“见”,“爱”的中间有“心”。后经简化,“亲爱”二字变成现在的“亲”不见,“爱”无心。  相似文献   

5.
爱情五要素     
现代青年人讲究“感觉”,崇尚“直觉”,追求爱情时高唱着“跟着感觉走”,“让我一次爱个够”。他们觉得爱情是不需要理性的,有了理性,爱就不纯洁了。似乎爱情也不应该有理性,有了理性,爱情就不热烈了。爱就要爱个迷迷糊糊,爱就要爱个天翻地覆,爱就要爱个撕心裂肺,爱就要爱个感天动地……。事实上,爱情这种似乎是不可捉摸地发生在异性间的情感,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念基础上的,只不过有时当事人没有意识到这个基础的存在罢了。这就是为什么青年男女在面对“弱水三千”时,“只取一瓢饮之”的原因。而且爱情也不应该是人与人之间短…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独生女,也是家里的“小太阳”。爷爷、奶奶、父母等都围着我转,因而从小养成了任性、撒娇、固执的性格。家里样样事都得照着我的意见办,稍不如意便在家中如孙悟空般“大闹天宫”。因此也就谈不上孝敬父母这一道德修养了。父母把我看成了心头肉,常把自己舍不得吃的东西给我吃,用自己辛辛苦苦积攒的钱供我读书。为了使我上学不迟到,一大早就起来买早餐给我吃。他们对我的爱是人与人之间最深情的爱,是最富于自我牺牲精神的爱。然而原来的我却不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一片爱心,反而时常向父母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无理要求。记得有一…  相似文献   

7.
大约2500年前,在《札记·礼运篇》中,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予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大概是最早的、以最简要的语辞阐明“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8.
师爱浅说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因为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所以教师对学生要爱,要爱护,要热爱,这也是教师职业道德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条“师德”。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有力量、最自然的连接点,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没有同情心,没有  相似文献   

9.
晓林 《现代人事》2001,(7):41-41
夫妻相处占了人生大部分时间,交流多,对话多,相互之间的脾气、习惯、爱好、长短都十分了解,相处时间越长越清楚。有人说,夫妻天天在一起生活,互相了解,说话做事可以互相担待,这有一定道理。但是,爱听好语,厌恶逆耳之言,这是人类难以改变的通性,即使是夫妻之间也还是应多一点修养,说话讲究点艺术为好,夫妻之间说话也要适当“忌口”。  相似文献   

10.
如果把教育效果和教育手段之间用一个函数式来表示,可以写成“y=kx”。在这里,“y”代表教育效果;“x”代表各种教育手段;“k”代表爱学生的程度。从这个公式来看,教育效果的高低固然和采取的教育手段密切相关,但爱学生的程度即“k”值的“+”、“-”却决定了教育效果的成功和失败。若“k”为“+”,那么其大小又决定了成功的程度。前苏联大教育家马柯连卡曾经说过:“当你对某个学生用尽了所有的办法,还不见效,感到实在没有办法的时候,其实还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爱。当发觉爱也不行时,说明爱得不真、爱得不够。”这句意味深长的话,正好反映了“…  相似文献   

11.
记住,“世界上最柔软的能支配世界上最坚硬的”。我们每一个人以爱为基础的领导能力是不同的。得到充分发展的领导者热爱国家、家庭、工作、孩子及其他许多方面,而且都带着热情和玩耍的心情。有些人天生就是“重感情的人”。例如,李·艾柯卡,他尽管工作很忙,每天还是要找出时间打电话给他的女儿。罗纳德·里根非常关心他的妻子,并且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电视上看到了他向重访诺曼底海滩的二战老兵及“挑战者”号失事的宇航员亲属表示慰问时的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12.
一、爱要一视同仁,不要偏爱。“爱满天下”是当年陶行知先生倡导的一句座右铭。教师不但要爱金凤凰,而且要爱丑小鸭。任何偏爱都会失去爱的力量。那种因个人好恶而偏爱一部分人、嫌弃一部分人的爱,不是师爱应具有的特征。二、爱要严格要求,但不苛求干人。教师既要爱学生,更要严格要求学生,爱与严是辩证统一的。教师坦诚无私的爱,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心理满足,而且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收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因此,严格要求学生始终贯穿着爱。三、爱要持之以恒,不要忽冷忽热。学生只有始终如一地从教师那里获得炽热情感,才能萌…  相似文献   

13.
孝,作为一种基础道德,它与公民道德各个要素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正如《礼记》所云:“仁爱、守礼、正义、信实、自强等行为,皆本于孝道”。中国的孝道,是“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是家庭美德的核心,社会公德的根基,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礼记·乡饮酒义》曰:“民知尊老、敬老,而后乃能人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孟子·离娄上》也讲:“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相似文献   

14.
梁进东、陆丽晶这一招也真厉害。杨玉萍想,既然这样了,就把信让儿子、儿媳看看吧,也好商量着咋办。于是她便说:“我也收到他一封信,是从老家转来的。” 陆丽晶不失时机地站起来:“妈,信你带来了吗?叫俺看看跟俺收到的那一封一样不一样。” 杨玉萍抖抖索索地扯开衣角,掏出信来递给陆丽晶。陆丽晶看了看,又笑盈盈地递给梁进东:“进东你看,地址、字迹一模一样,信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梁进东看后又递给母亲,亲热地说:“妈,放好,快放好。” “妈,你看,进东是你与他的亲生儿子,我是你儿媳,咱是最亲最亲的呢!现在没有外人…  相似文献   

15.
谈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霞 《前沿》2003,(8):143-144
亲属称谓语是有血缘亲族关系的人互相之间称谓的用语。社会交际用语中存在一种现象 :即用亲属称谓语称呼不具有亲属关系的人。这种称呼方式叫做亲属称谓语的外化用法。本文试图从亲属称谓语外化用法的特点、原因、注意的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我们的军队中就有了“兵妈妈”这个亲切的称呼。这些被称为“兵妈妈”的女性,把满腔的热情和博大的爱倾注给我们最可爱的人——人民子弟兵。 这是一群战士和两位“兵妈妈”的故事。“兵妈妈”与“兵儿子”之间的情谊虽不足以感动天地,却足以令人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17.
文武 《今日广西》2010,(6):44-45
2010年3月3日晚,“刘三姐”嫁人了。确切地说,是“新一代刘三姐”陈春燕在绿城南宁举行了一场盛大的婚礼,把自己嫁了。在婚礼前,陈春燕很小女人地告诉笔者:她的他是个很有才气的人,她爱他,他当然也爱她。一个女孩子的一生有很多梦想,与相爱的人结婚,无疑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欲望之延伸     
一般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孤独,以及它的范围究竞有多大。因为如果没有爱,人们就很难找到伴侣.生活也不会有关好的旋律一有句拉丁谚语就说明了这一点:“一座大城市和一片大荒野并无二致”因为在一座大城市里,朋友之间住得都很分散,所以没有那种交往比较密切的情谊。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说:没有真正的朋友乃是一种异常悲苦  相似文献   

19.
“把根留住”才能“涛声依旧”文/傅志泉展开一本流行歌曲集,让一名爱好卡拉OK的小姐说出她喜爱的歌。但见她纤纤手指一卢、:《纤夫的爱》。我告诉她,纤夫的爱恐怕没有这般轻佻,比较沉重。旧社会里最苦的行当有三种:“撑船、打铁、磨豆腐。”尽管这首歌的歌词轻佻...  相似文献   

20.
张作锦 《台声》2001,(2):18-18
这十多年来的台湾,内斗无时或已。每有政治风潮,就有人要检验另一些人对乡土的忠诚度:你爱不爱台湾?  爱不爱台湾,很难找出一个可以量化的衡量标准。甲说自己爱台湾,很爱;乙说对方不爱台湾,半点也不爱。这就成了各自表述,既无“共识”,也无“精神”。事实上,当乙质问甲爱不爱的时候,乙已经认定甲不爱,甲已居于百口莫辩的劣势了。  当然,甲引起乙的怀疑,也不能全怪乙,甲也有“咎由自取”的成分。他希望台湾更好,不要走上险境;而他也有点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服膺爱德华·撒以德在《知识分子论》中的主张:知识分子是“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