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华侨在印尼的抗日斗争与在日军集中营的英勇事迹,是印尼华侨史重要的一章。相关的回忆录、诗歌、报刊文章等并未系统地集结和公开出版。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香港"生活文化基金会"出版发行《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丛书》,对东南亚华侨抗日史料进行集结出版,部分史料选辑更是首次公开发行。其中收录的《日本集中营生活纪实》、《南冠百感录》、《入集中营始末》、《廖贵义子君回忆录》、《深室诗存》等文献都是亲身经历那段峥嵘岁月的印尼华侨华人的所闻所见,真实地反映了日本军国主义迫害华侨以及印尼华侨英勇抗日的斗争历史。这些史料是日本军国主义罪行以及海外华侨抗日斗争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2.
由广州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所黄昆章教授撰写的《印度尼西亚华文教育发展史》已由马来西亚教师联合总会(教总)在吉隆坡出版。该书是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华人族群与文化研究所郑良树教授(原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教授)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教育发展史丛书》中之一部。全书共28万字,论述18世纪初至1966年中国籍华侨兴办的华侨教育及1958年至2004年印尼籍华裔兴办的华文教育的历史与现状。包括华校概况、发展背景、性质与影响等等问题。“附录”有华文教育大事记、主要法规条例、部分华校校歌、校景、校徽和校训、主要参考资料与主要地名译名对照表等…  相似文献   

3.
王宁 《八桂侨刊》2006,(4):50-53
林文庆是新马地区著名的华侨,时代造就了他复杂多变的人生角色和思想意识。本文从他多元人生中不为人熟知的华文报刊活动,结合他当时在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和演讲及其参与或者领导的华侨社会活动,透视一位身居海外而又心系祖国的华侨独特报刊思想,阐释新加坡华人在政治与文化趋向对海外尤其是新加坡华人社会的进步所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华文报纸是华侨华人社会三大支柱之一。2001年5月,马来西亚华人政党马华公会收购南洋报业《南洋商报》和《中国报》,引起华人社会一场大风波。之后南洋报业一直亏欠。2006年,马华公会出售南洋给星洲媒体集团。马来西亚华文报业遭到垄断。本文对这一事件进行阐述,希望华报与华社同舟共济,不宜相互交恶。  相似文献   

5.
莫光木 《前沿》2012,(14):169-170
华人社团与华文教育、华文报刊被称为海外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二战以来,由于国际移民环境与美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美国华人社会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动.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华侨华人社团也出现了一些与以往不同的新变化.本文从原因、性质、功能的转变等角度分析二战后美国华侨华人社团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6.
三语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当代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华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三语学校,在苏哈托时代中断了30多年的华文教学,终于在印尼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找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苏哈托威权统治结束后,印尼逐步完善民主化制度与多元文化制度,在此环境下,印尼雅加达华人社会摸索出三语学校的多种模式,并创办了多种类型的三语学校,对华文在印尼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华文教学在印尼复兴的经验表明,华文在海外的推广要适应该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印尼三语学校的发展是印尼华人文化适应当地多元文化环境的产物,对推动华文在印尼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戊戌变法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各要角辗转逃亡海外,在华侨社会中组织保皇会,创办大批华文报刊和华文学校,宣传保皇维新,进而灌输民族爱国理念,增进现代知识。保皇派以华校安置和培养维新人才,以华埠报刊发动华侨,促进维新派组织的发展,启发和推动了海外华侨民族主义的觉醒,并进一步影响国内舆论和政局。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最早的华文报刊是1900年前后保皇党人创办的《日新报》。二战前华文报刊数量很少,二战后的华文报刊日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来,加拿大华人人口由于新移民不断涌入而猛增。随之而来的是华文报刊也相应增加。近年来,加拿大华文报刊又出现了新的变化。大陆华人所办报刊异军突起,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9.
张小倩 《八桂侨刊》2021,(3):20-26,34
基于印尼历史、政治与文化沿革的独特性,印尼华裔认同的变化与现状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爪哇是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观察当地华裔认同变化特别是现状,对于印尼华裔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语言文化习俗作为其认同感的确立与转向的核心基础,其中又以语言为重.因此,对于促进华人自身或族群认同而言,华文教育就显得极为关键.印尼华文教育走过辉煌,遇过挫折,经过断层,当前迎来复苏时期,各种华文教育媒介遍地开花.其中,系统性较强的三语学校,对于印尼华人的文化教育意义较大,对于认同感确立及转向的影响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10.
福建是我国华侨数量众多的省份之一。闽籍华侨对福建经济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如华侨的直接投资、捐赠等等。小文试从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来浅谈闽籍华侨对福建经济发展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印尼是海外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印尼的华人中,客家人约占了30-40%,因此,也可以说印尼是海外客家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印尼的客家人,尤其是聚居在印尼外岛地区的客家人,虽然在海外已经生活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但仍然保留了比较浓重的客家人特征,或者叫客家特性。本文主要探讨居住在山口洋市的客家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适应,探究他们的生活方式,研究这里的客家人与其他华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12.
陈杰 《八桂侨刊》2021,(1):69-77
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印尼华人是印尼国家多元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尼西亚不同历史时期,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学者,廖建裕先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印尼华人和东南亚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他的学术生平、学术贡献以及他对印尼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13.
姓名是社会群体身份与文化认同的一个独特而重要的视角,中文姓名的传承和使用是华人对其身份和中华文化认同的表现。东南亚青年华人在一定范围内保留并使用中文姓名,他们在中文姓氏、名字结构、用字情况、重名现象等方面与同时代中国人的情况有所差异;在东南亚各国内部,这四个维度上的表现也是同中有异,其中性别和国籍是两个重要影响指标,其差异的出现与华人住在国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语言环境等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阿根廷、南非等国屡屡发生华人超市①和住宅被抢劫,人身安全遭受伤害的事件,使海外华侨面临着日渐严峻的安全困局。这是由于所在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局势的影响,以及华侨自身一些原因造成的。因此,应对和破解这种安全困局,既需要我国外交、公安和侨务等部门从国内外各途径进行努力,也需要华侨自身多方面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术界对于海外华商的研究多集中于东南亚华商,而较少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从大陆出国,在海外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华商。从事义乌小商品等中国商品贸易的海外华商大多是20世纪80年代后出国的第一代新移民,受教育程度以初、高中居多,来源地较为广泛。他们因在跨国贸易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经济实力差距非常大,内部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向:他们既不乏实力雄厚的大批发商,也有很多从事零售生意。这些华商深深扎根于移居国及其他国家,但又维持着与中国的多重联系,持续的、经常性的跨界交往成为他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6.
进入21世纪,梅州籍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捐助侨乡公益的力度和广度都大大提升,“造血型”捐助项目增多。但是也存在捐赠渠道、领域有待拓宽、捐赠项目有待提质、新生代侨捐未能有效培育等问题。在新时代下,为了更好地推动侨乡公益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以在拓宽侨捐渠道、打造特色项目领域、维系乡情以涵养侨捐资源上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7.
吴晶 《八桂侨刊》2014,(1):45-49
近年来,随着世情、国情的不断发展,侨情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以新华侨华人、华裔新生代、社团新力量为主要标志的新侨群体大量涌现。本文以浙江这个新侨资源大省的实证研究为例,通过对浙江新侨发展的独特优势、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深度的理论剖析与实践总结,提出若干对策建议,从而为更好地推动浙江新侨事业的蓬勃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18.
庄妍  王元林 《八桂侨刊》2021,(1):56-61,84
十九世纪中叶以降,巴拿马因修筑铁路、开凿运河的需要,在中国东南沿海贩运大批廉价壮丁抵巴。旅巴侨胞为巴拿马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牺牲与贡献。早期巴拿马却歧视、驱赶华民,排华浪潮因政府参与主导而愈演愈烈。清政府面对旅巴保工护侨的态度渐趋积极,通过外交磋商、设领事馆等措施以改善侨胞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9.
社会运动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已成为广大公民争取自身权益,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管道。马来西亚华教运动的形成有其制度根源,在几十年的斗争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能为广大的海外华人及少数族裔争取自身权益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虽然马来西亚华教运动在争取华人权益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效果有限。这就要求少数族裔除了通过社会运动的方式争取权益外,更要积极培育及鼓励本族群的参政热情,提升本族群的政治话语权,或与国内其他少数族裔形成合力,以形成具有实质影响力的压力集团来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20.
《八桂侨刊》2020,(1):15-29
东南亚的中医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早期中外文献有不少关于南洋群岛中医的记载。在印尼,中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并逐渐被当地民众吸收,融入当地的医疗体制。中医在印尼的发展得益于印尼华侨华人的积极推动,尤其是全国性与地方性的中医机构的建立与合法化是其在印尼发展的重要因素,东盟中医机构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促进了印尼中医的发展。中印尼关系正常化以来,中医成为两国经贸交流与文化交流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