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小提琴作为收藏的爱好,这种人不是有钱就是高雅得可以。杨光泽两者皆备,他痴情于琴的收藏,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痴好有增无减。走进杨光泽的公司,偌大的房间满是琴品,连他所有的家什都模仿琴的气韵特制而成,环境非常适合他的身份。杨光泽聊起琴来,滔滔不绝,话题不知不觉落入过去的梦境……  相似文献   

2.
新年伊始 ,“法文化探论”栏目选登了两篇风格迥异的论文 ,尽管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不同 ,但是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 ,两篇论文都涉及了“身份”的制度和身份制度的变迁 ,并分别在制度理论层面和具体制度层面上进行有益的讨论。张永和先生的论文《血缘身份与契约身份》 ,以梅因的著名论断“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 ,到此为止 ,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为切入点 ,从该论断的理论来源、社会背景、现代影响等方面进行考释 ,并提出这样的观点 :“从身份到契约”的规律反映的仅仅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现象 ,不能简单地将人类社会的…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劳动关系发生了重大变革,所有的劳动者都在成为平等的劳动权利主体而不再有所有制的身份区别,与用人单位的关系也不再是终身制的固定关系而成为新型的聘用关系。但是,同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身份代表制是人大代表选举工作中体现出的一种重要的政治逻辑。身份代表制不仅体现的是一种价值取向,也是一种实践取向。为了实现身份代表制,一方面在选举的组织工作当中,注重对代表结构的设定和安排,另一方面在选举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力保结构安排的实现。身份代表制存在着身份代表的断裂、多重身份的冲突、身份认同的危机、代表身份的从属性、身份结构的冲突以及身份代表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都影响人大制度功能的发挥以及人大制度空间的实现。在短期内身份代表制无法改变的前提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完善:推进人大代表专职化,增强选举的竞争性,完善人大代表的退出机制以及实行比较纯粹的比例代表制等。这些举措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身份代表制的缺陷,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更好地实现人大制度的应有功能。  相似文献   

5.
刑事诉讼法使用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来指称处于不同诉讼阶段的被追诉对象。在立法上,被告人身份的起止界限是明确的,但对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确认与撤销法律却未作任何的规定。明确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确立和撤销无论对于被追诉者的权利保障还是刑事诉讼程序本身的操作而言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实践的角度来看,犯罪嫌疑人身份的确认应当在侦查立案制度改革的前提之下,区分现行犯案件与非现行犯案件来进行:对现行犯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可以在其到案之后以口头的方式完成;对非现行犯的犯罪嫌疑人身份确认则应当通过书面的方式进行。对现行犯,在经过及时的讯问与调查之后,如果其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应当及时以口头方式撤销其犯罪嫌疑人身份;对非现行犯而言,如果侦查终结证明其不构成犯罪的,应以书面方式撤销,如果在法定的期限内案件无法侦查终结的,非现行犯可以申请撤销其犯罪嫌疑人身份。  相似文献   

6.
赵娜 《求索》2013,(9):257-259
贝尔·胡克斯作为身份批评的先驱。重新审视了女性内部存在的种族和阶级差异.指出黑人女性是处于种族和性剐双重边缘的群体。她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并没有把所有女性都包括进去。她批判白人女性主义者擦除黑人女性声音的种族主义倾向。号召黑人女性主义者实践身份政治,在其意识到身份政治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女性内部的种族与阶级的差异性.并对差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差异政治理论,清醒地意识到黑人女性的边缘性地位。主张建构黑人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建构主义的分析框架,中国的内生身份、类属身份、角色身份以及集体身份的形成是一个明显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是在国内、国际体系以及与相关国家的互动三个层次同时进行的相对保守内敛的文化造就了中国爱好和平的传统,在与国际体系的互动实践中,最终采取合作而非对抗的方式达成了与体系的身份认同,并在亚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建构的内容本身还是建构的过程都体现了中国国家身份中深刻的和平内涵,这说明中国的和平发展是完全可以预期的,不会构成对现有体系及其他国家的挑战和威胁.  相似文献   

8.
曾义 《前沿》2014,(19):218-221
民族文化、民族身份以及相关的制度与政策,都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的关系以及民族身份认同与公民身份认同的关系。从内在因素来看,我国任何少数民族文化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其他民族文化产生碰撞融合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包容是中华文化形成的基石,今天要缩小文化差异,包容是必不可少的。根据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民族文化需要自身优化和调整,民族身份过渡到国家公民身份需要具备一定的现代文化素质,为此现行的制度与政策都要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9.
并不是所有的弯道都是超越的好时机,也不是所有的"车手"都可以做到安全成功超越。金融危机制造的"经济弯道",有机遇也有险情,有希望更有挑战  相似文献   

10.
刘旭涛 《人民论坛》2013,(21):30-31
要明确官员的"公职人员职业"身份,真正从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理解社会与政府、民与官之间的"主仆"关系,而不是简单地从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上塑造理想化、空泛化的官员道德标准,更不能希冀把所有官员都塑造成"完人"、"圣人"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8月8日,省委书记罗保铭与省委常委及人大、政协的省级干部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省直机关党建第一联系协作组的喜迎十八大活动。省委书记带头以普通党员参加基层组织活动,是对全省大大小小的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个提醒,即无论担任何岗何职,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基层党建的生活,可以使领导干部始终生活  相似文献   

12.
伊丽莎     
一 如果可以选择,我希望时间能够倒退回2001年4月15号。我希望那之后所有的日子,都是一段可以推倒重来的虚构——生命并非只有一个方向,而是不断地回转,弯曲,放射,各种可能性既彼此矛盾交叉,又和平共处一一来过,所有的空洞都有机会填上,所有的死角都有办法冲开,就算变成一团纷乱的涂鸦,也好过一条无从掉头的直线。  相似文献   

13.
曲相霏 《人权》2013,(4):50-53
一、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特征分析1949年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之后的四部中国宪法,可以看到宪法上的"人"①有两次转型。1949年《共同纲领》对"人"有两种表达,一是"人民",一是"国民"。《共同纲领》特别有意思,它把所有的权利都给了人民,把义务都给了国民。当它规定权利时就说人民有什么权利,当它规定义务时就说国民有什么样的义务,权利与义务是分离的。1954年宪法开始使用公民这个概念,权利和义务在公民身上得到统一。从以人民的身份享有权利到以公民的身份享有权利,这是我国宪法上的人的第一次转型。第二次转型就是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被写进宪法,这个条款被称为人权条款。在人权条款入宪之前,宪法基本权利的主体是公民(只有一个例外,即总纲第32条规定  相似文献   

14.
采访报道人大代表,可以有多种角度,如写代表自身的业绩、品格,代表履职的尽职与尽心,如写资深老代表的执着,年轻新代表的激情,又如采写不同身份、不同民族的代表等等,都可以写出好文章。《搁置未用的建议稿》这篇通  相似文献   

15.
身份犯中,纯正的身份犯其身份具有构成要件要素的性质,如贪污罪中的国家工作人员身份。非具有身份者不能单独构成犯罪,但刑法规定可以与有身份者构成共同正犯,但其处罚依据在学理上存在疑问。处罚非身份共同正犯的依据并不在于形式的不法与有责身份分离说(结果无价值论),也不能从基础单薄的法律拟制说中找寻正当依据。承认真正身份犯中非身份行为人责任与具有身份的行为人责任具有连带性质,是解决此类身份犯处罚依据的可行理论途径,此解释路径也可纠正相关身份犯罪非身份共同正犯的司法适用中的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16.
压力时代到来,人人都有压力,无论是公务员还是普通老百姓,肩上都是沉甸甸的担子。他们压力孰轻孰重?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作个比较。社会角色:"为人民服务"与百姓的角色差异社会角色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  相似文献   

17.
清新的五月,又逢一年一度的母亲节,是天下所有子女可以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最好的机会,也是我们静静聆听和感受亲情的温馨时刻。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幸福成长,愿世界上所有的妈妈都健康快乐!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责任?责任就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每个人都肩负着与其身份角色和职能使命相应的责任。可以说,责任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难以逃避的终生使命。  相似文献   

19.
隐匿身份侦查指的是侦查人员或受委托侦查的人员隐匿其真实身份实施的侦查。我国刑事诉讼法对于隐匿身份侦查的具体程序规定极度缺乏。不过,刑事程序原则可以作为解释与适用现行程序法的指导原则,对于刑事程序法所未规定的程序,则可以依据刑事程序原则的内涵与精神而类推适用最相似的程序。同时,也可以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当中类推使用最相似和最合理的实体或程序规范。隐匿身份侦查的基本程序包括主体、对象、启动、监督和责任承担。隐匿身份侦查的行为限度包括实体法基础和程序法依据。隐匿身份侦查的相关证据问题则保护其基本的证据能力定位和证据的具体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奥巴马以一个黑人的特殊身份赢得了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华人和黑人都是美国的少数族裔之一,彼此在政治上可以互相影响和学习借鉴。本文探讨了奥巴马当选给美国华人政治带来的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