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为本质和核心,凸显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人性目的。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思想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精华,同时又结合现阶段中国社会实际,赋予发展理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实现了理论的升华和飞跃。本文从传统民本思想这一视角,深入分析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黄春红 《前沿》2005,(8):183-185
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本社会。本文着力于界定以人为本和人本社会的内涵和要求,提出要正确认识以人为本与我国古代的官本、民本的关系,准确把握以人为本与西方人本主义的区别,从而坚决摒弃官本意识,始终坚持民本思想,努力构建人本社会。  相似文献   

3.
孙煌 《人民论坛》2021,(9):98-100
以人为本的思想由来已久,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的基本思想,深远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发展。正确把握我国古代人本思想的内涵,对于深刻理解、忠实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五位一体”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重要论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徐盼龙  吴江 《前沿》2013,(16):11-13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对中国古代“以人为本”和西方人本主义的批判继承,而与这一思想联系密切、内在一致的中国梦同时也是中国人民的民生梦,它内涵科学,注重人民内心诉求的表达、大小梦想的凝聚、现实生活的改善与成功成才的实现。在国际视野中,中国梦是特色之梦,积极影响积各国人民,根本体现民生关怀。  相似文献   

5.
“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过程中,它曾经起到过极为重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得到了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为什么是以人为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触及到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本质,深深地契入到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原因,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内涵,从现实的角度阐述了党的"以人为本"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内在精神关联。  相似文献   

7.
肖建杰 《求索》2014,(5):62-65
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执政理念,其发展经历了如下逻辑和历史的演绎进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形成的思想渊源;从实践出发、用生产力标准取代意识形态标准成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逻辑基点;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奠定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理论基础,邓小平理论为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确立铺平了道路,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核心内涵,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升华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相似文献   

8.
试论以人为本德育观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对大学生发展培养的客观要求.本文从以人为本思想的提出,阐释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内涵,分析了以人为本德育观在高校实施中的成效与问题,并从依靠主渠道、拓展主阵地、开拓新领域等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德育工作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构建和谐社会赋予了"以人为本"深层次的时代内容和深刻的理论蕴意。同样,构建和谐社会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依赖于高校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基础作用的发挥。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人为本"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结合点维系在培养人才上。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和方式方法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郝桂荣 《前沿》2014,(23):4-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本,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不同,它是价值观主体与客体相统一的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真、善、美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本质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是焕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根本要求。培育和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需要着重处理好人的"内在尺度"与"外在尺度"、"人本"与"物本"、"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李萍丽 《前沿》2009,(12):3-5
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点,其中关键之一就是价值体系的重构。通过结合马克思关于人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思想以及相关的社会结构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重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能更好的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增强其社会实效性。  相似文献   

12.
许宝莹 《传承》2011,(17):22-23,63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价值思想的形成。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价值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一脉相承的,是对党三代领导集体人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我国正确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耿相魁 《理论月刊》2007,(11):52-54
邓小平理论作为已被写入了宪法和党章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具有切合中国实际的内涵和与时代契合的鲜明特征,"以人为本"则是其重要特征之一。本文分别从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步走"发展战略、市场经济理论、民主法制理论等五个方面分析了"以人为本"思想在邓小平理论中的体现,阐明了"以人为本"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政协天地》2008,(12):1-1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具有六个鲜明特征。第一、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一是确立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思想。二是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三是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四是丰富和发展了统筹兼顾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并不是对我们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否定,在实际工作中,应全面理解把握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辩证处理好利与义、情与理、实与虚、近与远、主与客等矛盾关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导向,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民主与科学》2004,(3):53-57
【日前,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民主与科学》杂志社联合召开了“以人为本理论座谈会”,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教授金开诚出席会议并讲话。10余位与会专家分别从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参政党理论诸方面,提出和阐述了各自对以人为本的见解。其中,如何认识以人为本的重要意义、如何解释以人为本的内涵特征、如何概括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如何理解以人为本与发展的关系,如何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等问题成为本次座谈会的亮点。座谈会生动热烈,异彩纷呈,专家们畅所欲言,各抒…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胡锦涛在总结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是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民主体思想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了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人民主体思想,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续写了新的篇章。首先,科学发展观为人民主体思想注入新内涵。科学发展观和三代领导关于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统一的,更重要的是发展观的目标是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为宗旨。其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对毛泽东统筹兼顾思想的拓展和升华。在此胡锦涛不仅继承捍卫老一辈统筹兼顾的发展观,而且内涵更加深化,更加细化为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工业与"三农"发展,突出了人民的主体及其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国家、人民和民族三个主体的发展逻辑各自呈现出本身的维度,同时,三个层面的发展线索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的中国梦,蕴涵了意味深长的哲学理性因子与思想颗粒。国家富强内涵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人民幸福是基于个性需要和以人为本的多维度整体,民族复兴彻底摈弃狭隘民族主义立场。中国梦价值突出表现为整合与创新了当今中国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一车两轮"实现中国梦架构的思想性因子:中国道路是必然,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是动力性元素和物质要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前人思想成果基础之上,第一次把自由建立在现实的基石之上.提出的与以往思想家截然不同的自由理念,深刻揭示了自由的真正内涵.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全新视角分析"以人为本"思想,阐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逻辑要求,对于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霍小娟 《前沿》2006,1(12):226-229
“以人为本”成为我们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从历史上看,这一理念由来已久,在中西文化中都有所体现。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传统文化中梳理出“以人为本”思想观念的历史发展脉络,辨析各自独特的内涵与基本精神,总结新时期我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