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谢振玲 《传承》2010,(18):148-149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悠长的历史,对今天印度社会仍有很大消极的影响,使印度民族缺乏同一性和凝聚力。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过多考虑某一个种姓集团的利益,助长了狭隘的地方主义,最终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种姓制度在印度有悠长的历史,对今天印度社会仍有很大消极的影响,使印度民族缺乏同一性和凝聚力.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过多考虑某一个种姓集团的利益,助长了狭隘的地方主义,最终延缓了现代化的进程,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3.
贺永红 《中国人大》2010,(15):49-51
印度教是印度的第一大宗教,种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大特征。在种姓制度下,低种姓和贱民在印度社会中备受歧视压迫。20世纪初,随着反对种姓制度运动的兴起,英国殖民者和印度部分土邦王公从自身利益出发,为缓和社会矛盾,开始给低种姓在上学和求职方面保留一定名额,实行有利于低种姓的保留制度。印度独立后,虽然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其影响仍根深蒂固,因此保留制度也被写入《宪法》。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党的活跃和多样化是印度政党政治中的一个特殊现象。印度的地方政党总体上有种族民族主义政党、教派主义政党和种姓政党三大类型。地方政党的产生与现代化以来印度农村阶级结构和种姓结构的变化有关。国大党的高度集权体制催生了地方主义的发展,它的衰落也为地方政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90年代,印度进入"悬浮议会"时期,地方政党改变了人民院的权力结构,在联合政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地方政党的出现也使得印度的政党政治走向地方化,并有可能改变未来联邦——邦的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5.
古代印度婚姻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经典、种姓制度、祭祀、嫁妆等等都成了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对古代印度婚姻建构起一个基本框架,并且揭示出印度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宗教。  相似文献   

6.
才疏学浅, 以前一直以为,印度是一个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的国家。一次,一位长者谈及民主选举说,有的国家如印度,即使搞民主选举,选出的仍是并不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人。我当时并没有认为此说有什么不妥。 此说大体上也许不错;但是,印度人民院议员普兰·黛维被人刺杀的新闻见报,使我感到上述看法有修正的必要。据介绍,普兰·黛维出生于低种姓家庭,家境贫寒。印度的社会等级制度非常严厉,种姓之间界限森严,不能通婚、交往,甚至不能共食、并坐。所谓低种姓家庭,即处于最低层、最受歧视和压迫的贱民。因此普兰·黛维遭受毒打、强奸…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宗教的角度研究印度种姓制。第一部份纵向地考察印度种姓制和宗教关系的历史,揭示出二者的关系经历了独立发展、相互影响、最后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发展过程;第二部份横向地研究成熟状态的印度种姓制(即卡斯特制)和婆罗门教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卡斯特制完全依靠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和教仪来维系支撑,而婆罗门教的教义、教规和教仪又是以卡斯特制为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的。  相似文献   

8.
10岁的印度孩子玛德胡讲述了由于她是一名穆萨哈尔·达利特人,而她在一所国立公办学校就读时,老师们认为她“肮脏”而受到排斥.(译者注:达利特(Dalit),又称“贱民”,意为“受压迫的人”,是旧时代印度种姓制度遗留的产物,指的是被排除在印度教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之外的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在一场由负责监督《教育权法案》执行情况的国家儿童权利保护委员会成员筹办听证会上,数十名低种姓和残疾孩子的家长会聚一堂,倾吐心中的苦水.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关于印度纳萨尔运动的研究缺乏女性视角,也未能质疑纳萨尔主义的男性中心观。纳萨尔运动中存在大量女性盲视和性别分割现象,它视女性为男性的辅助者,认为她们没有能力直接参与前线重要的革命活动。纳萨尔性别政治问题主要包括纳萨尔意识形态对性别问题的遮蔽、纳萨尔暴力与父权制的相互强化、极端左翼政治的性别规训、男权中心主义的社会传统以及女性主体能动性的缺失与自我边缘化等。关于女性参与纳萨尔运动的研究包含两个维度:一是革命运动史中的女性,二是运动实践中的女性,其目的是重塑集体记忆和实践场域里女性的主体性、能动性。由于纳萨尔运动内部残留着各种传统意识形态和实践,父权制又与种姓、阶级和宗教等因素相互交叉影响,因此,妇女解放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0.
原始社会的历史事实证明,人类曾经有过一个没有生产资料私有制、没有阶级、没有压迫和剥削的氏族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种美妙的制度是注定要灭亡的。为了全面了解它,我们需要认识:“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性,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154—155页)  相似文献   

11.
一、有些东西,原认为姓“资”,其实它既不姓“资”,也不姓“社”,而姓“中”。 在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中,有许多是人类共同的财富。特别是与生产力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有着必然联系的那些物质和精神的文明成果,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这些文明成果决非是那个阶级的专有,更不具有阶级性。与现代大工业相联系的一些经济手段和管理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成果,我们不应该乱贴阶级标签,不应将“发明权”和  相似文献   

12.
50年前 ,印度国父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一书中写道 :“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要么就销声匿迹 ,中间地位不能吸引我。”有着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政党印度人民党 (BJP)取代国大党上台执政后 ,继续着大国梦 ,对内对外的政策大胆而有突破。以强烈的教派主义起家印度人民党在印度政坛崛起 ,最大程度上可归结于它的鲜明而激进的教派主义特色 ,归结于它的“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一种文明”的印度教主义 ,归结于它建立一个印度教强国的政治目标。BJP前身是 1 95 1年成立的人民同盟 ,它得到北方高级种姓和城市中产阶级的支持 ;…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生活的时间越长,越觉得读不懂印度。印度真是太复杂、太多元了。今日印度既有先进的一面,IT在世界举足轻重,也有落后的一面,如男方向女方索要巨额嫁妆,种姓制度人为地制造不平等;既有发达的一面,其经济增长率仅次于中国,城市虽然看起来像个大农村,仍然霓虹闪烁,商场林立,一派繁荣景象,但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大片肮脏的贫民窟以及广大濒临破产的农村;既有傲视群雄的大国梦想,又面临实力不足的窘境。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概括印度,可以说,印度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国家。  相似文献   

14.
5月16日,有8亿多选民参加、耗资约50亿美元的印度大选终于揭晓,一个低种姓、卖茶水的小商贩的儿子纳伦德拉·莫迪打败了统治印度半个多世纪的尼赫鲁家族,从而翻开了印度历史崭新的一页,印度正式进入“莫迪时代”。此事包含的一些重要信息,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15.
古代印度种姓制的性质,是中外史学界经常争论的问题。目前我国史学界又有争鸣,现谈点看法,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参考。一、如何全面理解马克思的一段有关指示马克思对种姓制有过几次指示,最重要的一段是在《前资本主义生产形态》一文中提出的。他说:“古代各国的部落,建立在两条路线上,有的按氏族,有的按领土。按  相似文献   

16.
自从十年前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起,姓“社”还是姓“资”就成了热门话题。十年来,差不多每有一项改革措施出台,一桩新事物涌现,或者理论上提出一个新观点,人们总要姓“社”姓“资”地改论一番。说来也怪,我们这个国家并没有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绝大多数人对  相似文献   

17.
正从苏维埃、参议会、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开启了一条独特的进行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创造之路。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体是关键环节。"一定的社会阶级取何种形式去组织那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没有适当的政权机关,就不能代表国家。"[1]可见,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相似文献   

18.
印度的人种极为混杂,宗教文化奇异多彩,这里既有白种人,又有黄种人和黑种人,长期以来人们把这个古老国家称为“人类学博物馆”。印度共有多少民族?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把教派、种姓当作民族的情形常常发生,给民族划分带来了困难。人们一般认为,印度有印度斯坦、泰卢固、马拉地、泰米尔、孟加拉、古吉拉特、马拉雅兰、坎纳达、阿萨姆、奥里雅十大民族,他们占全印人口的94%以上。除上述人口较多的民族之外,还有许多人数较少而处于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民族,一般都称作部落民或森林民族。与中国不同,印度不存在一个占绝对…  相似文献   

19.
印共(马)自1964年脱离印度共产党以来,一直保持较为稳定的发展,同时印共(马)也遭遇了一系列的问题.其所以如此,是由各种复杂的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既有国际方面的因素,又有国内宗教文化传统、复杂的种族和民族构成及国内阶级状况等方面的因素,还有其自身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印度是我国的近邻,是古代东方大国,有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中印两国人民就有传统的交往。建国三十多年来,国内史学界对印度史的研究,虽然取得一些成就,但基本处于停停进进状态。近年来对印度史的研究又逐渐展开,并取得了某些新的有意义的成果。现综述如下: 关于古代印度的村社制度一些学者提出,印度社会发展的一个最为明显的特点是村社制度的长期存在。这是在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向私有制过渡时期产生的一种农村组织形式。这种村社制度经历了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并至今在印度很大一部分农村中顽强地残留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