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证据学理论中,人们根据证据与案件主要事实的关系,把证据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案件主要事实,是指被告人是否实施了犯罪的事实。凡是本身可靠即能单独、直接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叫直接证据。司法实践中常见的直接证据有四大类:(一)亲闻目睹案件主要事实的证人证言;(二)亲闻目睹案件主要事实的被害人陈述;(三)刑事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包括共犯对案件主要事实的供词);(四)某些案件中能够直接证明犯罪主要事实的物证和书证。例如:违反枪支管理案件中在被告人身上搜到的无号枪支;在伪造文件案件中被告人亲  相似文献   

2.
在侦察、预审、检察、审判等司法活动中,主要是围绕着调查研究证据、认定犯罪事实而进行活动。证人证言(包括被害人陈述)都是很重要的证据材料,它是进一步收集证据、鉴别被告人的供述是否真实可靠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复核物证、书证的方法,也是进一步寻找新的证人、获取新的证据的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证言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可靠,很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错误或虚假成分,所以不能全信。研究证言的可靠性及如何分析判断证言的可靠性,不仅有助于澄清案件事实、对犯罪分子正确定罪量刑,而且对  相似文献   

3.
证据是案件侦查和审理的重要依据 ,对查明犯罪事实 ,惩罚犯罪分子 ,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具有重要的作用。图像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据 ,在办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图像的提取和处理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 ,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4.
图像证据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是案件侦查和审理的重要依据,对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具有重要的作用.图像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据,在办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图像的提取和处理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5.
所谓“刑事疑案”,是指那些犯罪事实存在,但认定被告人犯罪的证据不足,故欲放不能,欲判难定,久押不决的刑事案件,司法机关办案中常常会遇到。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犯罪分子本身作案狡猾,归案后又对抗审讯;有侦查工作失误.没能取得足够证据或证据证明力下降;有刑事技术水平因素,对证据  相似文献   

6.
《公安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的“预审专题讲座”专栏里,刊载了周叶谦同志的第一讲的第一部分《各国预审制度的比较》一文(以下简称周文)。周文一开始就讲到:“我国的预审是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即在经检察院批准、由公安机关执行逮捕以后,由预审人员进行的讯问。目的是通过讯问进一步搜集证据,以查清一切犯罪事实和线索,查明案件全部情况。大部分刑事案件的预审由  相似文献   

7.
在重新审判"发回重审"死刑案件的司法实践中,对被告人容易存在有罪推定的倾向、依据补强证据再次适用死刑的倾向和漠视侦控行为合法性的倾向,为此重审法院应杜绝片面依据侦控机关提供的不利于被告人的存疑补强证据对被告人再次适用死刑;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型"发回的死刑案件,如果经过重审认定的案件事实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一般也不宜对被告人再次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8.
并案侦察是指侦察部门认定一个或一伙犯罪分子所为的多起案件串连起来,一并组织侦察的工作方式,是侦破多发性系列案件的一种有效的侦察措施。为了拓宽并案的理论依据,充分发挥并案侦察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笔者试图对支配、控制犯罪行为的犯罪心理结构在串并案件中的运用方面作一些探讨。一、运用犯罪心理串并案件的科学依据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部表现,是犯罪心理外化为行为,犯罪心理和犯罪行为是相联系的,罪犯在现场上的活动过程,都会不同程度地反映罪犯当时的心理状态,而犯罪行为正是在犯罪心理的支配下实…  相似文献   

9.
间接证据在审理各类案件中都对定性定案起着一定的证明作用,而在预审疑难案件中,它的作用显得尤其突出,有些方面还有它的独到之处,具有特殊的作用。一、对嫌疑人犯起确定作用间接证据虽然不能单独地证明案件的主要事实,但它能够证明重大犯罪嫌疑人是否实施了犯罪的某一情节和片断。因此,在预审阶段,必须进一步收集、核实、完善侦察阶段已经获取的间接证据,充分发挥它的证明作用,确定真正的犯罪分子。如1989年12月2日中午,新疆军区总医院职工方某的三女儿方红梅在家被杀害,并被放火焚尸一案,由于救火,现场遭到严重破坏。此案从现场提取的物证可以认定是他杀(并放火焚尸)。调查中,邻居乔某证实,看到从方家窜至她家的烟雾后跑到锅炉房去喊方某回家救火时,是下午4点40分。另外有人证实方某4点零7分还在去锅炉房的路上,再无其他证据。经过预审部门的现场实验:(一)从方家起  相似文献   

10.
侦查客体论     
侦查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事实,而非行为。侦查客体的范畴是案件事实,犯罪事实则是刑侦追踪刑案的目标。犯罪事实有自然、社会和思维三个维度,时空结构将这些维度连接为现实的客观事物。犯罪事实的结构可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来剖析其内容。纵向动态结构的事实要素有作案的动机、预备、实施以及案后活动四个方面,横向静态结构的事实要素有作案的时空、主体、对象、手段、痕迹物品、危害后果六个方面。侦查客体的归类则可结合取证需要,将之归纳为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侦查活动对案件客体具有可选择性,这是一个运用主观能动性筛选案侦信息的过程。在取证过程中,侦查员需要通过组织证据体系构建法律事实,运用犯罪再现原理等去整合案件事实客体。  相似文献   

11.
自首,是刑法总则规定的对犯罪分子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情节,对被告人的量刑有着重要影响。被告人在取保候审后逃跑,又因同案主动到司法机关投案,并如实供述犯罪事实的行为能否被认定自首?请看下面案例。  相似文献   

12.
渎职行为中的“前案”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渎职罪中的"前案",是指渎职行为成立犯罪的前提条件。在渎职罪中,"前案"只存在于徇私枉法罪、徇私舞弊不移交刑事案件罪、放纵走私罪、放纵制售伪劣商品犯罪行为罪和帮助犯罪分子逃避处罚罪之中。"前案"的范围,既包括有关案件,也包括涉案人员;既包括有关罪案,也包括一些非刑事案件,需要在司法实践中根据一定的标准具体进行分析判断。"前案"的性质既非罪案或罪犯,亦非一般行为或人员,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涉嫌犯罪的行为或犯罪嫌疑人,而是作为渎职行为成立犯罪的前提条件的行为或人员。认定涉嫌犯罪的"前案"的正确标准应当是: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而且需要追究刑事责任;其依据则是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  相似文献   

13.
刑事诉讼中,在证据不足或虽有相当数量的证据能证明被告人有罪但存在合理怀疑的情况下,实行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疑罪从无.但由于被告人的行为而遭受物质损害的被害人,在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对被告人宣告无罪的情况下,如果证明被告人有罪的证据占优势,则被告人虽不受刑事制裁,但应负民事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4.
将于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在证据方面进行的重要改革之一是将视听资料作为单独的一种证据形式,来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所谓视听资料证据,是指以录音或录像磁带所反映的声音或图像,或以电子计算机储存的信息资料来源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何为疑罪刑法和刑事诉讼法都没有明确规定,也无司法解释。关于疑罪的概念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疑罪是指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因犯罪事实和证据原因,致使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犯罪或犯罪性质及罪行轻重难以确定的案件。疑罪的特征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看法,可从疑罪的概念和处理原则结合起来来分析其特点,并按一定的标准来归纳疑罪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刑事拘留是指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由于情况紧急,依法将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予以羁押,临时限制其人身自由的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五种强制措施之一,也是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最常适用的一种强制方法,在整个刑事诉讼体系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依法、准确、灵活地运用这一强制措施,有利于加强公安机关打击刑事犯罪的力度,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继续犯罪,逃避侦查和审判,保证刑事诉讼能够顺利进行,从而实现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准确、及时地查明犯罪事实,正确应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  相似文献   

17.
证据,既是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依法认定案件事实和确定被告人罪名、罪责的依据,又是侦查人员讯问被告人的一种有力武器。如果说整个侦查活动始终是围绕收集与核实证据这一中心内容展开的,那么侦查阶段依法讯问被告人的活动,更是须臾离不开证据作后盾。讯问活动最直接的目标,就是通过正确、科学的途径去收集、核实证据,达到查清案件全部事实真相的目的。讯问被告人如果离开了证据或不以证据作后盾,讯问目标就不会明确,侦查人员的信心就不足,甚至容易陷入迷津,出现进无目标、退无方向的窘状,而且扭转和摆脱这种被动的困境也十分艰难,这是侦查办案绝对忌讳的现象。讯问活动没有证据不行,但有了证据不会使用也不行。因此,正确理解证据在侦查中的  相似文献   

18.
刑事诉讼中,在没有直接证据或直接证据为孤证而无法证明犯罪故意时只能运用间接证据来间接证明。而间接证据的特点在于其不能单独直观地证明案件事实,以及由间接证据组成的证据链。对于其存在的缝隙或空白,应当运用推定来证明犯罪故意。  相似文献   

19.
《时事资料手册》2009,(3):115-116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3月19日联合发布《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其中规定:1.犯罪事实或犯罪分子未被办案机关掌握。或虽被掌握,但犯罪分子尚未受到调查谈话、讯问,或未被宣布采取调查措施或强制措施时,向办案机关投案的.是自动投案。在此期间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的,应当认定为自首。  相似文献   

20.
刘春梅 《湖湘论坛》2004,17(5):47-48
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是在诉讼活动中 ,法官判断证据证明价值的两种不同制度。所谓自由心证是指法官根据案件审理中出现的一切资料和状况 ,基于经验法则和逻辑规则对证据的证明力进行自由判断 ,形成关于案件事实的具体的确信 ,从而认定案件事实的原则性制度。法定证据是指法律预先对认定案件事实所需要的证据和证据的证明力作出规定 ,法官运用证据和对证据证明力的判断受到法律的约束。目前 ,就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模式的构建 ,是实行自由心证 ,还是实行法定证据 ,还是二者相结合 ,理论上众说纷纭。本文结合诉讼活动认识规律 ,对自由心证与法定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