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后现代文化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种特殊文化思潮,它伴随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从现代主义思潮中裂变出来,并迅速崛起成为风靡西方世界的文化“显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这一西方当代“主流”文化思潮必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形态渗透传播到我国的精神文化领域,从而对我国现代文化精神的构建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和冲击。因此,对后现代文化思潮的特征和规律进行研究和把握,分析它对青年思想行为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和深刻的现实意义。后现代文化也称为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方产生…  相似文献   

2.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最为时髦的学术理论思潮。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基本理论特点在于批判和解构现代性 ,并在彻底否定现代性的同时 ,凸现后现代社会的文化逻辑 ,从而实现对现代性的超越。30多年来 ,后现代主义已逐渐成为西方的文化主流 ,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思想、学术时尚、社会运动等等 ,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一、后现代主义的发展起源“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文学领域。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 ,后现代主义开始在全世界范围蔓…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传到我国,迅速在建筑、文学、艺术、美学、广告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尔后涉足哲学、史学、伦理学、社会学、语言学、政治学等领域,在20世纪90年代已形成一种较有影响的文化思潮和社会思潮。经过30余年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成为当前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有较大冲击和影响的思潮之一。  相似文献   

4.
写文化之争--人类学中的后现代话语及研究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剑波 《思想战线》2004,30(4):39-43
20世纪 6 0年代以来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掀起了一股质疑权威和结构的思潮。在人类学领域 ,后现代主义的批评精神得到极大的扩展和延伸 ,与人类学内部业已存在的理论趋势一拍即合 ,推动形成了 2 0世纪 8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写文化”大论争。探讨人类学在“写文化”论争后所能扮演的理论和实践角色。其理论基调都带有明显的后现代的阐释和质疑 ,对整体论的质疑甚至抛弃的影响更是致命的。这种怀疑和批评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批判 ,是后殖民主义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批判在人类学领域中的一种呼应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泛文化思潮 ,它涉及艺术、文学、历史、政治和哲学等观念形态的诸多领域。它是西方发达国家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己由国家垄断走向国际间的跨国垄断阶段 ,即晚期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为背景 ,以逆向思维分析方法批判、否定、超越近现代主流文化的理论基础、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为基本特征的观念思潮 ,自80年代传入我国以后 ,在我国意识形态诸多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如文学艺术领域表现出的“消解理想、躲避崇高” ,主张平面写作以及哲学领域表现出的反本体论、主张走向生活世界等现象。…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主义已经来临。后现代主义这一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化思潮已愈来愈引起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后现代主义的迅速崛起,反映出西方文化流向的新变化,也标示出它对现代主义的“反动”和“承续”的逻辑必然性。 身处全球化的历史语境,我们不得不客观正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波,并作出理智的应对措施。后现代思潮的产生有它的缘起和理由,也有它存在和辐射影响的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文化思潮。中国的后现代化进程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我国关于构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在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后现代主义思想家没有对和谐社会理论进行专门论述,但是从其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构建的有关论述中,可以发现其对和谐社会基本理论的明确阐述。分析与研究后现代主义有助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8.
彭琼 《求索》2005,(8):114-115
西方后现代主义本身还没有成形,但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渗透管理学研究的领域,并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术规范等方面使管理学产生了微妙的转变。本文结合教育管理实践,简述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教育管理学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胡华南 《理论月刊》2007,(10):50-52
反科学主义是20世纪西方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思潮。本文试从生态主义、动物解放主义、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个方面来论述反科学主义思潮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文化艺术、学术研究和思想意识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的影响产生了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正面效应主要表现在解放人们思想、激发人们的理论创新意识、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和思考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等方面;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历史共识的缺失、道德观念的淡化、责任担当意识的减弱、文化艺术创作出现低俗化等方面。中国社会总体上还处在从前现代性向现代性过渡的阶段,相对于大力推进现代性构建的主要任务而言,要积极应对后现代主义带来的负面效应,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国家出现了以对现代性解构和否定为基本特征的后现代主义.一些学者认为后现代社会思潮的本质是"非理性"的.笔者认为这一思潮是对现代社会所产生的"非理性"后果的"理性"反思."理性"、客观地对待后现代社会思潮对于中国当前社会的影响,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历史大错位中的文化价值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如下的历史性错位:19世纪下半叶,当中国开始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时,西方国家已经产生了批判资本主义的强大的社会主义思潮;20世纪60、70年代,当中国下决心追求现代化时,西方国家又出现了批判现代化价值体系的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国将如何重建文化价值体系?我们认为,当代中国应该走"修正了的现代化"的道路:一方面,坚持追求现代化的立场;另一方面,借鉴前现代和后现代理论中合理的文化价值元素.从而走出有自己特色的发展道路来.  相似文献   

13.
周维刚 《前沿》2010,(4):84-87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思潮,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益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代中国青年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客观分析评价其双重效应,找出对策以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4.
刘蒙壮 《传承》2013,(2):38-39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向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形成扩展、蔓延之势,它在广大青年学生中风行,对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精神结构和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一系列正负交织的影响。后现代视野下,要找出相应对策,正确地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和把握后现代主义思潮,以化解和防范其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雪梅 《人民论坛》2012,(23):190-191
作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经济学领域占据主流地位的理论思潮,新自由主义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发展,文章从新自由主义的内涵入手,分析新自由主义对中国改革的不利影响,便于科学应对新自由主义,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试论文化哲学中的后现代主义牛正兰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工业社会”阶段。与此相应,现代西方文化也经历了一次新的裂变,并推进到“后现代”时期,形成一种汇集多种文化、哲学、艺术流派的后现代主义庞杂思潮。根本而言,后现...  相似文献   

17.
梁斌 《求索》2013,(12):114-116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末西方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思潮,中外学者对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也已形成一种可观的文化势头。但是,后现代主义本身却又是一个倍受争议的词汇,关于后现代主义至今仍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对于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人们也众说纷纭。因此,本文拟就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一种尝试性的探讨,以期能做到朔本清源。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影响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思潮不知不觉被贩运到中国,我们学界有必要对之进行分析、批判和反思审查。一定的思想理论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供它发育成长,新的环境和文化土壤能否接纳和吸收某种思想理论取决于该思想理论能否给自己带来积极作用,能否给新的环境解决现实难题。当代中国应该拒斥后现代主义思潮,反对把西方后现代理论来对中国的现实做简单的比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以来西方生态思潮经历了四次值得注意的论争:一是生态悲观主义和生态乐观主义的交锋;二是生态现代主义和生态后现代主义的分野;三是无差别主体指向与差异性主体指向的纷争;四是绿色生态思潮和红色生态思潮的辉映。西方生态思潮发展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如下借鉴意义:一是建设生态文明要警惕盲目的技术乐观主义;二是建设生态文明要发挥理论先导的作用,建设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三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注意社会制度的协调跟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环境公平等。  相似文献   

20.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表明了人类因文化断裂和理想失落的世纪末情绪,从而转向自己的文化传统寻求精神栖息所。青年文化在迎接新世纪重塑理想的文化曙光时,建构自己的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