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薇 《学理论》2012,(11):160-161
我国翻译发展史上曾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与之伴生的是翻译理论的同步发展。我国翻译理论发展的大致轨迹是由"质"而"信"再到"化",也就是说,从单纯模仿原文句法的直译到允许句法自由的意译再到饱含创造神韵、根据实际需要而进行的多种翻译手法相结合。我国的翻译理论是在不断深化中加快发展,在传统理论基础上不断更新与提高的。  相似文献   

2.
王庆 《学理论》2012,(21):165-166
在诗歌翻译中,郭沫若提出了著名的"风韵译"翻译理论,该理论以意译和归化策略为导向,以读者接受为基准,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并以郭沫若最后的译作《英诗译稿》中的译诗为例,表明"风韵译"在其翻译实践中,增强译诗的可读性,力求让读者接受到原诗的神韵意境,彰显郭沫若在中国诗歌翻译史上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从林语堂的译品看“间性”思想在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燕 《学理论》2010,(15):164-165
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等诸多相互矛盾的翻译理论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话题,这些对立都是一元化翻译视点的结果反映,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失衡现象。拟从"间性"的角度试图调和各对立理论的矛盾,并通过分析林语堂的翻译作品探究"间性"的重要性及"间性"思想是如何在翻译中起作用的,以期能为今后平衡这种翻译研究失衡现象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4.
唐诗魅力无限,其中有很多源于模糊数字的妙用。这些模糊数字大多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对诗歌意境的刻画起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读者理解和译者翻译的难度。语言的模糊性导致了翻译的模糊性,而语言的模糊性集中表现在语义方面。唐诗中的语义模糊数字的翻译策略有:保留数字直译;变动数字改译;舍弃数字意译。  相似文献   

5.
薛金祥 《学理论》2012,(30):207-208
采用问题式路径研究外宣翻译中几个重要问题,提出外宣翻译中的"外宣"并非其目的而是方式;"外语"是"终点"而"汉语"并不一定是"起点",因此外宣翻译除了"汉译外",还应该包括"外译外"和"外译汉再汉译外"。此外,外宣翻译的最佳译法并非"归化"或者异化,而是"合化"。  相似文献   

6.
"信、达、雅"的标准,既适合于文艺作品的翻译,也适合于科技文章的翻译,但侧重点有所不同,文艺作品的翻译,侧重"雅",在"信"上面允许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科技文章的翻译,则强调"信",对"雅"的要求放得较宽.  相似文献   

7.
郭慧荣 《学理论》2011,(27):75-76
品牌是商品的识别标志,而其翻译是实现商品国际化最根本的途径。品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方式,涉及许多跨文化因素。品牌翻译过程中常使用的几种翻译方法有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音直结合法、音意结合法以及调整法等。把握中西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作用,对开拓商品市场、取得商品进一步的销售渠道是十分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互文性理论已广泛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互文性理论的提出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成语典故的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成语典故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熟练地运用两种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熟悉两种文化,即要掌握丰富的互文性知识,并采用正确的翻译方法,才能在目的语中准确地传达原语的意义。通常有以下几种对应的翻译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替代、套译等,它们各有其长,亦各有其短,应互为补充,译者应把几种方法辩证地加以灵活运用,使文通意顺。  相似文献   

9.
异质文化之间的"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是导致异质语言对译难题的根源所在。为达到相异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首先应当面对的问题就是语言的障碍。16世纪东来天主教耶酥会士在面对中日文化时首先遭遇的就是天主教术语的翻译问题,因中日文化性格与地位的不同而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翻译原则法,在日本最后采取了直接音译的原语主义,在中国则是意译的译语主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旅游业走向世界的趋势下,拥有一个好的译名对旅游网站来说至关重要。旅游网站名称的主要功能是呼唤功能,同时也具备信息和表达功能,并且信息和表达功能方面的特点有助于呼唤功能的实现。为了尽可能实现此类翻译的功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译者可以灵活采用包括改译、直译、意译、音译、缩写等多种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张丽芳 《学理论》2013,(9):171-172
丽水市地处浙江西南部山区,被誉为华东地区"天然氧吧"和"浙江绿谷",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养生养老资源。丽水市养生品牌对外宣传与翻译资源库建设具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完善专业资源两个重要意义,要从工作机制、研究平台、骨干队伍和电子资源库等角度加以推进,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翻译资源库。  相似文献   

12.
杜小丽 《各界》2008,17(11)
本文从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出发,探讨英语课文译文的价值取向和翻译策略选择,提出课文译文要坚持"异化"原则,并列举实例对课文归化式翻译的若干缺失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作为功能翻译理论的主流,强调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翻译策略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确定。根据该理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适时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尽量在译文中再现源语文本的预期功能。  相似文献   

14.
广告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极强的商业目的性并有着特殊的文体风格和交际功能。德国功能学派提出的"目的论"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审视翻译活动,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手段,翻译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和目的为首要原则,即目的法则。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来剖析某些汉语广告英译时的删减策略的必要性和实用性,同时也论证了"目的论"的实用价值以及它对广告翻译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外宣翻译有其特定受众与特殊目的,因此,此类翻译在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上皆有别于其他类型的翻译。通过具体实例,着重探讨了译者主体性在外宣翻译中存在的必然性以及译者通过对原文调整、删减、适当解释和补充等策略实现其在外宣翻译中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3)
《孙子兵法》之复译,作为一有利可图的文化生产场域,见证了译者之间围绕权力和权威而展开的斗争。这场斗争表面是围绕"体",即谁的译文更忠实于孙子的内容与形式,实质上是围绕"用",即谁的译文更能满足读者的需求。而读者的需求又直接决定着文化资本的再分配,而文化资本的再分配又是在译者将其转换成经济资本的翻译行为中得以实现。加葛里亚蒂之所以敢于挑战先前译者的权威地位并在英语文化语境取得空前成功正是由于其成功实施了独特的体用合一化资本运作策略。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3,(32)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诺德在1988年出版了《翻译的文本分析模式:理论、方法及教学应用》。作者以功能概念为基础,提出了一个翻译导向的文本分析模式。该模式要求译者透彻地分析和准确地理解源语文本及其功能与翻译目的,从而帮助译者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将女性主义运动与翻译理论结合起来,该理论改变了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身份被隐藏的现象,开始彰显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身份,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中译者主体性的凸显,对翻译理论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5)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其蕴含的文化内容一直是史学家与文学家所研究的经典。从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策略角度出发,对比由杨宪益与霍克斯所译的两版《红楼梦》,探讨这两种策略在标题,成语,俗语和诗句翻译中何者更适用,也有助于揭示《红楼梦》中用言的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20.
根据奈达的"读者反映论",读者给予文本生命力,读者的理解是文本意义的所在,每一次阅读都是对文本的又一次全新的诠释.我们翻译任何作品,目的都是为读者服务.如果译者不顾读者反映而自行其事,其翻译绝不能算是好的翻译.作为奈达等值理论(Equlvalent Theory)重要组成部分,"读者反映论(Reader's Response Theory)"在中国翻译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得到高度重视.以荆州店名为例探讨中英双语店名的翻译特点,以奈达的"读者反应论"为指导,提出英汉双语店名翻译的"四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