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从法律移植的概念及其价值切入,述及法制现代化进程对法律移植的要求及法律移植对法制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论述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法律移植应坚持科学性、本土化和适度循序渐进原则。  相似文献   

2.
著者在该书《序言》中介绍说:“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的最终研究成果,也是作者迄今为止所进行的有关中国法制现代化问题探索的一次初步总结。本书以20世纪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三次法律革命为叙述主线,着力研究了中国法律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历史转变及其本质性趋势,旨在把握中国法制变革进程的特殊逻辑,认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  相似文献   

3.
浅论法律信仰危机与信仰的培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作为治国方略的提出,使得法治精神渐在社会生活中深入人心。但随着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加深,一个严重影响此进程的危机也同时显露出来,这个危机就是法治精神内核的整体性失落,即公民法律信仰的失落。一个社会若失去了公众对法律的信仰...  相似文献   

4.
卢刚 《长白学刊》2009,(4):80-85
法律信仰是我国法治国家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伯尔曼的“法律必须被信仰”的结论是在西方法律与宗教相互融通的框架下展开的。他在《法律与宗教》中,最终关切的是失去了法律的宗教日益失去其社会的影响,从而引起人们内心、乃至整个社会的精神崩溃。而观照我国当下的法律信仰问题,在法律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法治传统与宗教传统的国家,过于强调法律信仰的作用,可能让我们忽视了真正的问题。一个国家的法治并不一定需要以民众的法律信仰为前提。  相似文献   

5.
田宏伟 《前沿》2009,(12):58-60
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过分注重法律体系和法律条文而忽视了公民法律意识的培育,结果造成公民对法律尊重、对法治的信仰意识缺失。不尊重法律、不信仰法治已成为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重要障碍。通过扩大立法过程的民主参与范围、重视执法公正等措施,可以培育公民尊重法律、信仰法治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侯强 《前沿》2003,13(8):101-104
段祺瑞政府打着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旗号 ,竭力为独裁统治制造法律根据 ,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 ,存在着独裁统治与法制现代化的二律背反。这一时期的法制变革 ,阻滞了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尤其是法制现代化事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追本溯源,中国法制现代化是在西方法律文化冲击下起步的,因此,百年来一直存在着中西两种法律文化的冲突。对这种冲突的性质、机理、根源和形式等多方面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能否成功地立足中国、合璧中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型法制。有鉴于此,探寻它们之间的差异对于理解中西法律文化的冲突和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表现在法的观念上。传统中国的法的观念主要以“刑”为核心和内容,因此,在传统上,中国人往往…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发展,立法工作取得了较大成绩,已基本解决无法可依的问题。但是随着中国立法进程的不断加快,立法数量越来越多,法律、法规、规章相互冲突、相互“打架”的现象也日益突出。立法冲突现象的存在,既损害了我国法制统一原则,危及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也使公民感到无所适从,并造成经济秩序、社会关系的混乱,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立法冲突的产生原因、具体表现,寻求预防、排除及其消解的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讲话中指出:“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邓小平同志也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思想和注  相似文献   

10.
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形成的前提,乡土社会的法律信仰则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当下有限的法律认知、传统因素的阻却及法律运行的缺陷是法律信仰在乡土社会中缺失的原因。建构乡土社会法律信仰有三条路径:加强乡村普法教育,提高乡民用法律维权的意识;重视习惯规范,完善乡土社会立法体系;增强服务意识,健全乡村法律运行机制。而其目的是为了提高乡土社会民众的法律信仰,进一步推动乡土社会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作为法律文化中的一种常见现象,法律移植是一个常用概念。面对当代中国的社会新形势,法律移植无疑具有必然性,它是应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现代人权新发展、实现法制现代化之所需而客观发生的。与此同时,它也具有可行性。结合中国的现实土壤,把握法律移植的原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法学研究得出的结论通常会影响到政府的决策和政策、制度的制定以及公众对于政府、法治、整个国家法律运作体系的态度和期望。法学研究与法律实践结合,有利于推进法治建设;法学研究与各学科的互动,是构建社会精神的基础。法学教育承担着培养合格法律人才、推行公民法律社会化教育以及树立社会对于法律的信仰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Legal Firewall     
China passed legislation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online information Writer Wang Xiaoshan had enough.Never again would he set down his chopsticks during supper to answer an unsolicited phone call from a real estate agent.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020租房平台快速发展,迅速占据了中心城市的主要租房市场,在为房东及租客提供更加便捷租房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法律问题和法律风险.其中最核心的法律问题有两点,一是平台与房东之间形成的法律关系究竟是委托关系还是租赁关系,二是租客在平台的居间下与银行签订的"租金贷"合同是否应受到平台违约行为的影响.前者关系到当平台出现违约时,应当由哪一方当事人承担由此而引发的不利后果,后者则关系到租客在还款期内可能面临的各种信用风险.  相似文献   

15.
齐轩 《青年论坛》2007,(2):101-103
受到“法治国”思想和中国传统法制思想的影响,中国学界对依法行政的理解还停留在形式法治层面。依法行政不以法治所蕴含的基本价值为内核,结果造成依法行政失去了灵魂,在实践中依法行政被狭隘地理解为依法办事、依法治理,于是“合法”侵犯公民权利的事件屡见不鲜。法治行政不仅包含依法行政的诸多要素,更强调依良法治理、人权保障,能有效矫治依法行政的弊端。  相似文献   

16.
治安传唤的法律属性与实务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诚 《公安学刊》2002,(1):57-60
传唤法律属性的不明确 ,导致治安行政实务中使用传唤这种手段的不规范性。传唤是对治安传唤和刑事传唤的总称 ,同时两者又有许多不同之处。强制传唤归入行政强制的范畴 ,同时也是一种可诉的具体行政行为。传唤不是治安行政案件办理过程中的必经程序。从目前的法律规定来看 ,传唤适用的对象主要是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行为。错误传唤所获得的证据无效。  相似文献   

17.
我国法律资源分配中存在着分配不公问题。其中,最主要问题就是法律资源分配不平衡,突出表现在诉讼案件当事人之间法律资源配置不均。这种法律资源分配不公状况直接影响着司法公正,进而影响到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和谐稳定。而法律援助为解决法律资源分配不公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以法律援助的方式对法律资源进行再分配.不仅能够从总量上调控法律资源的不平衡性,而且能够达到法律资源利用的最大效益,并进而增进公众福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法律职业伦理是法律人追究的价值目标,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职业伦理开始由"自律"走向"他律",甚至成为了一种与毫无道德关系的"技术性指引规则"。职业伦理的"非道德性",使我国法学教育偏向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忽略了更高了伦理道德关怀。因此,法学教育应当确立"以德为先"的目标,将学生的德性培育放到更高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传媒的功能之一就是建构意识形态。传媒在报道“杨新海杀人案”时,通过对犯罪的妖魔化、对惩罚的自然化和对政府责任的讨论,揭示了传媒法律意识形态的再生产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正>China gets increasingly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law making and enforcement The Asian 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Law held its third biennial conference in Beij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