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是司法鉴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鉴定意见得以在法庭上公开质证,保证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针对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以内外因相结合等方法分析鉴定人出庭率低的原因,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从鉴定人的诉讼地位、鉴定人出庭作证法律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实施的《刑事诉讼法》~([1])把法定证据之一的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并且规定用作证据使用的鉴定意见须经过法庭质证,同时规定:"公诉人、当事人或者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人民法院认为鉴定人有必要出庭的,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经人民法院通知,鉴定人拒不出庭作证的,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公诉人、当事人和辩护人、诉讼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庭通知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作出的鉴定意见提出意见。"《刑事诉讼法》~([1])的上述规定,对司法实践中如何正确运用鉴定意见,特别是如何通过庭审的诉讼活动,保障鉴定意见正确地得以采信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为此出具鉴定意见的鉴定人员出庭作证并对鉴定意见进行相应的表达,是鉴定人接受质证必须要面对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3.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其作出的鉴定意见进行核实的重要举措,不但有利于查明案件事实、核实关键证据、实现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质证权,便于法院作出正确裁判有重大作用,而且还涉及一些基本原则如无罪推定的成立与否以及非法证据排除的适用与否.但目前司法领域鉴定人出庭作证率普遍不高,究其根源是鉴定人出庭制度制定不够明确,出庭作证相应的权利得不到应有保障,鉴定人出庭还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司法领域鉴定人出庭作证困境进行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法律后果的立法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诉法的再修改,明确规定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鉴定意见不得作为定案根据的法律后果,约束了鉴定人履行出庭作证义务,有效规范提出鉴定意见的举证责任,从而切实提高程序法的法律及司法权威。明确程序性违法导致诉讼行为或证据无效的法律后果,对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现实意义和诉讼价值。应注重明确程序违法的法律后果,从而保证刑诉法依赖自身能量得到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5.
潘广俊 《证据科学》2012,20(5):578-584
司法鉴定争议是指对司法鉴定意见存在争议引起的纠纷。本文侧重从司法鉴定意见的科学性、客观性、相关性、合法性四个评价维度切入,提出重新司法鉴定、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司法鉴定专家评价三种评价方式。结合浙江省司法鉴定管理实践,介绍了通过建立司法鉴定投诉处理工作、司法鉴定机构受理司法鉴定委托、重大鉴定事项报告、司法鉴定专家咨询、推进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四项机制,来解决或减少当事人对司法鉴定意见的异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逐步完善,需要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案件越来越多,这给鉴定机构和鉴定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司法鉴定人出庭制度还很不完善,有待规范。从司法鉴定人出庭经验入手,对司法鉴定人出庭应当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司法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新《刑事诉讼法》规定,鉴定意见应经质证才能作为定案依据.这一刚性规定促使鉴定人必须履行出庭作证义务,从而提高了鉴定意见证据效力对质证程序的依赖程度,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完善就格外重要.鉴定人屏蔽作证方式为这一问题的探寻提供了微观视角,我国已经存在证人屏蔽作证的司法实践,但是对于鉴定人屏蔽作证的正当性还存在争议,而这些争议实质上是鉴定人屏蔽作证与传统诉讼法原理的冲突与解决,具体反映在鉴定人屏蔽作证应当遵循的原则、程序设置、配套措施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鉴定意见作为一种证据形式,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判断后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对鉴定人交叉询问可以保障对鉴定意见证据的审查质证。但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存在受固有理念的左右、鉴定人备案登记管理制度的影响、鉴定人出庭率低等问题,影响了对鉴定人交叉询问的效果,需要进一步明确规定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情形,完备交叉询问规则及形成鉴定人作证前宣誓程序。  相似文献   

9.
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新《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对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当事人对质权、确保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关键。1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鉴定人出庭作证是对鉴定意见进行质证的重要手段,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新《刑事诉讼法》对鉴定人出庭作证做出了一系列规定,对完善我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当事人对质权、确保程序公正、实体公正得以实现的关键。1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法治意识的逐渐深入,社会公众对于鉴定意见的认知亦趋于理性,申请鉴定人出庭的频次大幅提升。与此同时,由于鉴定意见具有较高的证据价值,往往能左右司法裁判,因此,其在出庭过程中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诉讼各方的质疑与挑战,对鉴定人的出庭能力提出了新要求。为更好地维护原本客观的鉴定意见能够最终被法官所采信,应尽快开展鉴定人出庭能力专项培训,以模拟法庭、"以老带新"的形式培养鉴定人的法庭技巧。  相似文献   

12.
鉴定人出庭与专家辅助人角色定位之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铭 《法学研究》2014,36(4):190-208
新刑事诉讼法试图改变鉴定人出庭率低的现状,为此完善了鉴定意见审查规则;相应地,新确立的专家辅助人制度也被寄予厚望。从理论上看,保障被告方的对质权应成为上述改革的主要支点。但实证研究显示,鉴定人出庭率并没有因为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而显著改善,鉴定人与法官对于鉴定人出庭都缺乏积极性;专家辅助人在法庭上的角色定位是模糊的,其在鉴定人、证人、辩护律师和其他独立的诉讼参与人等角色之间徘徊。应当围绕保障被告方的对质权来完善必要鉴定人出庭制度,在保留职权化和强调中立性的鉴定制度的同时,赋予专家辅助人意见以证据能力,以构建控辩平等的司法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13.
诉讼实践中,司法鉴定人出庭率低已成为我国审判方式改革过程中的一大顽疾。这一问题的现实存在,不仅令鉴定意见质证流于形式,更使得直接言词原则无法在庭审中发挥其应用功效。诚然,我国已通过刑诉法、民诉法的修改,对司法鉴定人出庭作出了明确规定,但现行法律中对于司法鉴定人出庭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严重失衡,出庭质证保护等规定亦极为笼统,缺乏可操作性。为此,有必要进一步从制度上保障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差旅费用和经济补偿,并加强对其出庭质证安全的保护措施。通过制度性构建与优化,探索司法鉴定人出庭质证的应然路径。  相似文献   

14.
孔令勇 《政法学刊》2013,30(4):100-107
新刑事诉讼法及新近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中技术专家的出现将会对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质证产生很大影响.技术专家对刑事诉讼质证具有很强的必要性.我国刑事诉讼技术专家质证规则包括一般性规则、原理性规则、程序性规则.这些规则应当达到的效果包括司法与社会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鉴定结论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定证据规则在本质上是一套规范鉴定结论证据能力的规则,为此,我们需要构建完善的证据能力规则和排除规则来规范鉴定人出庭问题,辩护方鉴定结论的使用问题。并要完善相关的其它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专家辅助人出庭协助质证实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相关部门实施"两法"以及制定"专家辅助人出庭协助鉴定意见质证实施细则"提供参考资料,需要对"有专门知识的人"出庭就鉴定人的鉴定意见质证等六个亟待解决的实务问题进行探讨。"有专门知识的人"法律上不具有唯一性且未反映其身份和职责特点,宜更名为"专家辅助人";对"专家辅助人"的条件和资格确认提出主张;探讨"专家辅助人"出庭质证规则的四个主要问题;对"专家辅助人"在法庭上向鉴定人提问的内容与方式和参加鉴定意见辩论应掌握的要点提出若干规范性建议;对"专家辅助人"法庭质证意见的性质与作用发表评论性意见,并认为专家辅助人应依法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以司法行政机关管理为主、人民法院管理为辅的两结合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高洁 《证据科学》2013,(4):474-485
我国2012年新《刑事诉讼法》首次设立了专家辅助人制度,对鉴定意见的质证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对于刑事辩护来说意义重大。从证据法的角度看来,专家辅助人意见具有言词证据、意见证据、弹劾证据的多重属性,因此意见的内容应围绕鉴定意见中的专门性问题,并结合《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鉴定意见的审查判断规则来提出;而法庭对于鉴定意见的审查也应从准入资格与可靠性两方面进行,以免专家辅助人意见替代鉴定意见来主导审判。  相似文献   

18.
The role of the expert witness in legal contexts is to educate fact finders of the court who may have no background in the expert’s area. This role can be especially difficult for those who assist in cases involving individuals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 As expert assistance on ASD is crucial to ensuring just outcomes for individuals diagnosed with ASD, knowledge on how expert witnesses perceive and approach their roles, and what factors may influence these perceptions, is essential.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utilizes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a sample of expert witnesses in cases involving ASD, analyzed using a grounded-theory constant-comparative analytic approach. Data reveal that experts appear to view their roles in court as reconstructionists, educators, myth-dispellers, and most of all, communicators, actively using their testimony to fill these roles in cases. These results also allow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model that illustrates two areas that coalesce to affect how experts view their roles in court: (1) personal experiences of experts in cases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involved; and (2) influences outside experts’ personal experiences, such as their general opinions or observations regarding ASD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相似文献   

19.
以审判为中心的庭审模式是当今诉讼改革的主要方向,案件庭审实质化是诉讼改革的主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法医鉴定人出庭质证将会实质化、常态化。为此,最高人民法院等部门出台了保障鉴定人出庭的相关规定、规则。法医鉴定意见质证实质化要求法医鉴定人在出庭时履行相关义务:尊重法庭、如实回答提问、释明鉴定意见。当前法医参加庭审质证中存在法医鉴定人出庭率低、鉴定意见的法律性质不明确、鉴定人出庭的具体要求不明确、与包括专家辅助人在内的其他专家证据形式的冲突等问题。为此,笔者向法医鉴定人提出三点建议:不断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修炼,提高法律知识;注重实践,强化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常林 《证据科学》2010,18(5):618-632
本文从司法鉴定机构设置、司法鉴定活动启动以及司法鉴定意见审查三个方面论述了司法鉴定“守门人”问题。通过对两大法系国家各自司法鉴定制度的分析,梳理司法鉴定“守门人”的三道防线。同时有针对性地比较和讨论了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缺陷,明确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不能以牺牲鉴定意见“守门人”功能为代价。指出建立国家所属的具有公益性、中立性的司法鉴定机构是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