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孙文营 《岭南学刊》2010,(2):130-134
生活方式是体现并影响中华文化的重要领域。现代生活方式的变迁对中华文化造成一定程度的消极影响: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影响对中华文化传统优秀价值观的传承;生活方式的世俗化消解中华文化传统优秀价值观;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弱化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现代化进程中民俗的变异还不完全适应传承中华文化的要求。为更好地弘扬中华文化,我们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工作、学习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娱乐、休闲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作为生活方式的饮食、起居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要在对民俗文化的变迁中传承与革新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
以"时代关键词"和"媒介关键词"的归因聚焦方式,探讨青年偶像崇拜现象在我国建国后的变迁历程,总体上将其归结为"英模崇拜--领袖崇拜--‘三星'崇拜--平民偶像崇拜"的发展路线.于是,最终之论证一目了然:偶像崇拜作为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表征,其崇拜类型的变化皆源于"时势".  相似文献   

3.
近代以来中国志愿服务的变迁,可以分为近现代和当代两个历史阶段,且能始终紧扣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在多重动力的综合作用下,沿着先"民间",后"官方",再"官方为主、民间为辅"的社会服务事业的变迁轨迹,呈现出断裂与延续并存的变迁景象。可以预测,随着中国社会逐渐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志愿服务将会成为由政府、民间协同推进的一项专业化、职业化和时代化的社会福利活动。  相似文献   

4.
芦笙作为苗族文化的特有象征,芦笙词中蕴含了苗族千百年来的文明,芦笙舞里包涵了苗族世世代代的传统,在当代社会与文明进程中,传承与保护苗族传统芦笙舞蹈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历史意义。其方式可以通过设立芦笙艺术节和芦笙大赛、建设芦笙博物馆、制作芦笙纪录片,保护民间老艺人,注重芦笙文化的传播力量,及在现代校园和教学体系中传承苗族芦笙舞蹈与芦笙文化来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以西欧文艺复兴为典型个案,借鉴系统论哲学的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和关联性原理,结合系统的要素性原则、结构性原则,从哲学、美学和文化学角度审视西欧文艺复兴的起源和西欧古希腊文化、中世纪文化到文艺复兴文化的变迁、传承,以此探讨人类文化变迁、传承的审视方法。认为以决定论和一元论的方法论角度去审视人类文化的变迁、传承是不完整、不全面的,难以明了文化系统变迁、传承的真正原因。只有把文化的变迁、传承放在共时态和历时态环境之下,结合系统论哲学的多元、动态、系统发展的方法加以审视,才能较为完整地理解人类文化变迁、传承的复杂性,也才能廓清文化变迁、传承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6.
对数字媒介的掌握与娴熟运用是文化遗产数字传承者不同于民间传承人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数字媒介带来的不仅仅是技术的便利,它改变了一切——包括人们的思维方式、表述方式、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甚至文化遗产观本身.数字媒介带来的自由性、解构性、平等化、多元化和创造性,成为文化遗产当代传承中不可忽视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现代文明背景下云南楚雄彝族毕摩及其文化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毕摩是彝族民间传统知识和生存经验的集大成者,毕摩文化是彝族先民围绕毕摩所创造出来的有关信仰、仪式、职能定义、传承规则和历史等的总和.在彝族传统文化背景下,毕摩及其文化始终密切配合其长期持续的农耕生计方式而保持着相对稳定的传承.但是,在现代文明背景下,社会意识的强化对毕摩及其文化的发展变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导致毕摩在社会地位、规模数量、人员结构、文化素质、职能作用、传承方式等方面发生明显变化;毕摩文化的变迁脱离了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神秘性、实用性、多样性向大众化、规范化、表演化和被遗产化转变.  相似文献   

8.
民间艺术传承应是重视"人"的传承而非"物"的传承,更要充分认识和开掘民间精英的能动作用,让"自相关"和"他相关"民间精英在传承机制中形成联动之势。泰国"布邦法节"举行期间,在节日时空和地域特征以及行动者关系属性所构成的特定文化场域内,"自相关"和"他相关"民间精英在文化上保持泰国个性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民间艺术活动,有效地引导民间艺术的传承和保护。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承机制,也是文化自觉的具体表现,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民间艺术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直接过渡"与基诺族的文化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人类学视野中, "直接过渡"是他者文化主导下有计划整体性的文化突变.由于文化变迁连续性的中断,原有"生存方式"的解体或坍塌,人们所熟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被迫改变,传统文化的消失不可避免.文化突变意味着文化冲突的极其强烈,种种现实问题的出现有其必然性.文化冲突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人们对他者文化的认同和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集体失忆"乃至"选择性排除".民族文化的新生根本在于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10.
陈家刚 《理论月刊》2009,(7):138-141
从马克思在<所谓原始积累>一文中所阐述的观点来看当代中国的农地制度变迁,可以得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观点.通过马克思的论述,可以发现,当时欧洲的生产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小生产,它与今天中国农地经营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从马克思在<所谓原始积累>中表述的一些观点出发,可以发现当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具有其必然性,其路径的选择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当代中国农地制度变迁的过程将可能存在着更多的阵痛.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构来说,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刘超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94-100
侗款制的延续与转型是其作为侗族传统制度在新的历史阶段的再一次自我调适。基于侗寨老年人协会的田野考察与结构功能分析,研究以此透视转型视域下侗款制的呈现样态,并进而反思当前侗款制的研究生态。研究发现,转型视域下的侗款制并非如历史文献脉络下多学科"知识形式"的分离式表达,而是呈现为一种总体性制度的本体性延续。它耦合于侗族独特的人群组合与关系结构、民间信仰与社会风俗,以及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彰显于日常生活世界,内隐为本体动力。因此,侗款制在现实层面实现自我转型之同时,学界亦应在学理层面实现从"知识形式"到"动力本体"的探讨,立足于田野与文献之综合,看到其作为一种总体性制度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生态转型后,民间文艺创作呈现了全面的"不适应症"。为了克服这些"不适应症",寻求一条与当代文化生态相适应的发展道路,近三十余年来民间文艺在创作上进行了种种探索和尝试,使民间文艺创作呈现一系列的新变,这些新变让人们看到了民间文艺创作在当代文化生态下发展的新希望。  相似文献   

13.
贵州民族教育质量提升需着力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贵州民族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通过结构、技术、制度三条路径实施,以全面提升各级各类民族教育质量为目的,完善民族教育体系结构;以"丰富民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为中心",变革民族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民族教师的培养方式;以"‘双百工程’和‘职业院校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项目’"为重点,不断创新民族教育的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探讨了依法治国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是制度建设,并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中制度建设设置了基本框架,即主要从政府的职能转变机制,民间社团的构建,社会融资和财政体制的制度改革,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决策规划机制等方面进行构筑,最后,对特别的"三农"问题提出改革构想.  相似文献   

15.
浅析道真仡佬族"哭嫁"民俗的民族社会伦理道德教育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 ,分析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仡佬族中遗留的“哭嫁”民俗的民族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功能。这种民俗有益于当前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同时 ,民族民俗也要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 ,在其中增添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提升丝路地带的国家政治互信和促进文创经济交流,能够促进沿线文化多元融合和拓宽音乐文化内涵,能够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但目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还面临着很多困境,由此,我们需要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自觉,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增强"柔性"传播,重视创新跨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打破惯用的传播模式,以此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素有"文化千岛"美誉的贵州省,正面临着如何将民族民间文化之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历史难题。因此,通过全面分析民族民间文化的特殊性及现行法律对该类文化保护中存在问题,进而进行有关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法律保护,特别是知识产权制度安排的理论探讨,争取为贵州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整套法律保障体系的尽快建立建言献策,成为本文戮力而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文化模式都离不开性别的社会化,女性地位的历史性失落,不仅反映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层面上,也同样的被充分表现在民间信仰及民风习俗中。文章通过对紫姑信仰及其流变的追本溯源,探索在与其相关联的独特的民俗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女性地位被历史性颠覆的内在因素及外在表现。  相似文献   

19.
仡佬族民间文学的区域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丽 《贵州民族研究》2005,25(4):125-129
仡佬族民间文学传统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现就已出版的部分仡佬族民间诗歌、传说、故事,来分析仡佬族民间文学中体现出的区域性特征———生存环境、图腾信仰、思维方式及其表现形式,并在历史变迁中体察仡佬族传统文化精神的宽容开放、博大善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的关系源远流长。道教在西蜀的初创和传播,吸收了不少羌族民间宗教的成分。羌族巫师传承的历史文化背景,反映出羌族民间宗教与道教古来关系甚密。道教的多神崇拜,正建立在民间由“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演绎而出的原始多神信仰的基础之上,这自然就与羌族民间多神信仰相融汇或取而代之。而佛、道合一的信仰形式,则表现了羌族民间道教信仰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