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校大学生犯罪人数的增多,社会危害性的增大,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使人们对在校大学生犯罪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制定有效防范措施,本文分析归纳了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活动中呈现的新特点。  相似文献   

2.
袁霞 《法治研究》2010,(1):98-102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犯罪现象日益严重,特别是激情犯罪尤为突出,涉案学生及其家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学校教学和管理秩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和干扰,也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为此,本文分析了大学生激情犯罪的现状,究其成因展开了调查问卷,并探讨了如何针对导致大学生激情犯罪的几大因素采取更有效的预防措施及教育策略,以避免激情犯罪,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和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俞亮  张驰 《政法学刊》2023,(2):90-100
涉众型经济犯罪是近期国内备受关注的一类犯罪,具有犯罪本质的法定性、案件因素的天量性、对社会稳定有较大影响等方面的特点,而且在追诉过程中也会遇到如何准确把握立案时机、合理确定被追诉人员范围、科学划分办案机关管辖权、完整收集、审查、认定涉案证据、充分保障涉案当事人相关权利等方面的困难。因此,有必要在加强与专门经济行政管理机关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分案处理制度、调整办案要求、加大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等方面创新追诉此类犯罪的办案机制。  相似文献   

4.
试论大学生犯罪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逐渐增多。有些犯罪性质还很严重,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揭示大学生犯罪的现状和特粤,对导致他们犯罪的法律意识、社会环境、家庭影响、教育体制和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原因进行系统剖析,提出了预防或减少大学生犯罪应采取的措施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欢欢 《法制与社会》2013,(17):230-231,239
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主要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犯罪成因、心理干预措施等方面入手,对当代国内大学生违法犯罪心理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如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已成为当前研究大学生犯罪的首要任务。大学生犯罪的原因是多种因素在特定环境下的有机结合,主要有社会客观原因、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与管理上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等各种原因。通过对大学生违法犯罪原因进行深刻地剖析,对预防、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促使高等教育正常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保障与社会预防犯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琦 《犯罪研究》2008,(3):21-27
犯罪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对犯罪原因的研究,犯罪的社会原因是犯罪产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对犯罪产生之原因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当今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犯罪仍然成为社会发展中所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手,加强社会预防犯罪的实践,强调社会预防犯罪,以完善社会保障作为预防犯罪的手段,对当前社会预防犯罪的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进入80年代以来,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少年犯罪日益突出,特别是到了90年代,少年犯罪呈高发趋势,由此而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极大关注。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少年犯罪?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和加以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父母的权威及其与子女的情感是影响少...  相似文献   

9.
咏梅 《法制与社会》2010,(6):272-273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时有发生,不仅给学生、家长带来了伤害,也影响了高校进一步和谐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司法实践中校方注意义务的违反是认定高校过失侵权成立与否的重要因素。校方注意义务是指高校在执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给在校大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义务。本文认为校方注意义务之主体、内容、责任判断等对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显得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赵林虎 《政法学刊》2010,27(5):40-44
社会危害性是指行为对特定社会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现实的或可能的危害的属性,是事实评价与价值评价的统一,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现实性和可能性、已然性和未然性的统一。人身危险性是初犯可能与再犯可能的统一,是特定人格与非特定人格的统一。因此,两者的关系就表现为人身危险性是社会危害性的重要内容,人身危险性是表征社会危害性的主观范畴。人身危险性的大小是衡量社会危害性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从犯罪定量的角度看,如果犯罪数额、犯罪结果等因素是衡量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程度的客观因素,那么,人身危险性则可以与主观恶性、罪过心理等主观因素一起被视为犯罪定量的主观因素。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一直十分注意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研究和预防,特别近年来,随着社会治安状况的发展,已引起党政领导以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其犯罪的心理、动机、特征、性质、趋势等诸方面  相似文献   

12.
浅析大学生犯罪的原因及其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检察院2005年至2007年受理的大学生犯罪案件的调查分析,指出了大学生犯罪的四个原因: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提出了预防和减少在校大学生犯罪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祖国的希望.然而,面对愈演愈烈的大学生恶性犯罪现象,全社会都为之震动.本文分析了犯罪大学生的主要特点,着重研究了高校教育中的某些缺陷对大学生犯罪的影响,并提出高校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和重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探求其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很多,综合起来,有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青少年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是社会之骄子。然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一向号称文明的知识殿堂的校园也不风平浪静,大学生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在校大学生犯罪人数虽所占比例较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是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经济、社会和管理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成了当前城市社会各种犯罪活动的重要一支。伴随着民工潮的涌现,日趋上升的民工犯罪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拟通过对民工犯罪的分析,就此类犯罪的防范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7.
《犯罪研究》2009,(5):21-26
时代高速发展的今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城市犯罪率也节节攀升,而其中犯罪更有向年轻化发展的趋势。犯罪年轻化问题,特别是青少年犯罪,严重威胁了我国的正常运行,具有不可预计的潜在危害性,急需政府采取失当行为应对。究其原因,除了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密切相关外,更涉及社会制度、家庭管理和个人素质等各个层面的原因。政府在面对犯罪年轻化问题时,可通过完善社会制度、改善社会风气、强化各方监督体系等方面加强管理,以减少青少年犯罪为突破口,达到从源头上控制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女大学生违法犯罪具有犯罪主体扩大化、犯罪类型多样化、犯罪手段智能化、作案方式隐蔽化和施展过程渐进化等特点,是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作用的产物。高校应在思想道德建设、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道德教育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和减少女大学生违法犯罪。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对于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在审理盗窃案件中,盗窃数额是判断犯罪情节及社会危害性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还应综合考虑案件其他情节及被告人的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等因素。如果盗窃犯罪的案情特殊,综合判断犯罪情节确属轻微的.即使犯罪数额巨大.也可以免予刑事处罚.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 无论怎样有违人们的愿望,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犯罪已经也将会长期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而且,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特定社会变迁也会给犯罪提供特别适合生长的土壤,也就决定了在某个历史时期可能会出现犯罪的高峰期。 自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其间充斥着纷繁复杂的犯罪诱因,诱发生成了许多新的犯罪主体和类型,日益严重的犯罪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已经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犯罪,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这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心声,也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