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磊 《中国减灾》2001,11(4):52-54
古代皇宫火灾之多、之烈令人深思我国古代的皇宫建筑是世界有名的,这与皇宫的布局、结构、精巧构思与宏伟的建筑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我国古代皇宫火灾之多、危害之烈却也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2.
马球运动,在国际上十分流行,最早由古代波斯帝国传入我国,当时叫“波罗球”。这在古书中曾有记载。盛唐时期,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唐太宗喜欢打马球,就大力倡导之。后来马球成为唐后历代皇宫中的一项精彩的健身游戏……  相似文献   

3.
考察中国古代法律制度,常常会在律令法典和司法实践中发现某些对女性减轻处罚或宽松优待的规定和做法,有人将这种对女性的"照顾"完全归因于统治者受儒家思想影响而实行的"仁政"和"矜恤"政策,甚至认为这是法律对女性这一弱势群体权益的特殊保护。本文试图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中国古代法律中对女性的种种"照顾"进行全面的审视和甄别,以挖掘法律规定表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在原因。其实这些"照顾"不仅与儒家思想的影响有关,更反映了女性在古代中国农业生产、特别是人口再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她们在家族中的从属地位。  相似文献   

4.
坐落在北京城中心的紫禁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宫。今天它已经成为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它以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气息浓厚的宫廷原状陈列和丰富绚烂的古代艺术珍品,而跻身于世界几大博物馆之列。它每天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观众。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众多古代传统节日中,天穿节、观音会、碧霞元君庙会、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寒衣节等节日都是以女性为核心人物的节日,这类节日以其来源传说或礼仪习俗表现了对某一女性的礼拜和祈祝.在这类节日中,亦包涵了古代中国对女性的道德修养和行为修养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历史类蒙学读物的编纂与普及在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以此作为个案分析、思考当时条件下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有价值,无疑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当今史学教育的一种反思。基于这样的论断,蒙学读物与中国古代历史教育之关系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年画是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之一,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及民俗功能一直备受民众关注与青睐。"仕女画"是年画重要的题材之一,其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为探讨中国古代女性形象及其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文本。不同文化载体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亦有不同,年画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男权社会对女性规训后的艺术表现,同时也成为"男女授受不亲"的中国古代礼俗中男性观看女性的一种重要方式,"仕女画"成为男性视觉欲望消费的对象。因此,文章以木版年画作为文本,在呈现中国古代女性生活的同时也窥探其中所隐含的性别权力关系。  相似文献   

8.
王渭清 《求索》2008,(9):224-226
借助金文、殷墟甲骨卜辞及传世文献考察殷商时期对女性的角色定位,可以发现有商一代正是性别角色确立并渐趋明晰的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内涵逐渐脱离了原始生殖崇拜的单一取向而日臻丰富。殷墟甲骨卜辞中存在的“女、妇、母、妣、爽、妻、妾”等一系列和女性角色相关的文字语义系统昭示了殷人对女性作为女儿、妻子、母亲、贤内助的角色定位已然确立。降及帝辛时期.以商纣为代表的帝宫对女性美艳的狂热追求反映了对女性性别角色审视的突变,这一新变亦成为后世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品质的滥觞。  相似文献   

9.
女娲与娲皇宫李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位叫女娲的人头蛇身的女神,她有四大功劳至今仍为民间所乐道:一为补天。远古之时,天塌地陷,女娲炼出五色石,以补苍天;二为造乐器。从那时起,人类有了娱乐工具;三为造人。据说她与兄长成婚,孕育了人类;四为斩杀祸害天下的...  相似文献   

10.
女性在社会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社会美的标准和进化方向的作用,促进了人类进步和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女性在社会价值和规范塑造中也发挥着巨大作用,为社会提供着公共产品。因此,女性的选择对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尤其重要。要树立一种社会价值观,关键要“抓住”女性。这可以为社会控制和激励提供一个有效的社会心理机制。基于这种机制,如果政府能够在女性教育上增加投入,那么,将发挥“四两拨千斤”的功效,预期将大大减少社会犯罪方面的支出,而这正是当前女性教育中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11.
艺术教育在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起着开风气之先的作用,现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以其高雅、怡人的独特魅力征服了莘莘学子,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艺术教育在高校已深入人心。然而,作为培养人民卫士的公安院校来说,艺术教育却裹足不前。文章结合我国公安院校的具体情况,对其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客观的分析,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发展前景提出了初步设想,以期实现公安院校艺术教育的正规化。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而作为普通高校来说,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亦应从精英教育转到大众化教育上来。对大学生加强平凡意识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择业就业,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多途径实施有效平凡意识教育,让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到,高素质的劳动者是现代社会发展建设不可或缺的,只要踏实肯干,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同样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同样可以走向成功的大厦。  相似文献   

13.
公安法学教育中实施诊所法律教育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所法律教育模式是加强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在公安法学教育中逐步推进诊所法律教育模式,可以解决公安法学教育中当前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一步促进公安教育改革向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回族教育的当代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回族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回族教育呈现出宗教教育与世俗教育双重性的特点。回族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两难选择”。如何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是回族教育得以发展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回族穆斯林必须首选世俗教育即普通教育作为回族教育的重心,伊斯兰宗教教育应成为推动回族普通教育发展的促动器。  相似文献   

15.
人文教育主要是指语言学、文学艺术以及历史、哲学、法学等学科知识的传授和相关方面的意识、情感、能力的培养。警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体现和贯彻于警察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及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从素质教育入手。在公安教育领域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在环境氛围、教学内容、教育思想观念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传统高校德育目标的政治性和工具性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德育内容的理想化和空洞化影响了其育人作用的体现,空洞说教或灌输式教育方式致使德育效果不佳。高校德育与人文教育的教育目标一致、教育内容相容、教育功能贯通,因此,可以从教师、学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评估制度等多方面强化人文教育,突破高校德育困境。  相似文献   

17.
臧娟 《青年论坛》2010,(3):103-105
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过度教育现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谓过度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而造成教育的过量。具体说,是指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超出了自身工作的需要以及劳动者所受的教育超出社会的吸纳能力而造成的知识失业现象。本文通过对过度教育的概念辨析,列举分析了当前过度教育的现状,试从个人、政府、企业的角度提出可行的对策以缓解过度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公共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等多元化公共教育管理主体,市场机制和企业、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等多样性运行方式也出现在公共教育管理中,教育行政体制面临挑战,因此,发展公共教育管理体制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从公共教育管理的责任、教育价值实现及教育目的达成及其公共教育利益主体的特点来看,增进、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是发展公共教育管理体制的价值取向,公共教育管理主体的认定及其公共教育管理方式的选择等都应体现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9.
当代台湾中小学道德教育概览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教育改革的需要,产生了较大的变化,其德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密切关注。台湾道德教育具有课程整合原则下的分散性、能力指标凸显下的渐进性、一纲多本政策下的灵活性、多元评价取向下的实践性等特点。在发挥隐性德育的作用、德育课程的开发、德育的回归生活、德育环境的培育等四个方面,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对祖国大陆道德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学分制管理体制下,高校德育实效性低下已成为不争事实。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德育生命线地位被虚化而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学分制下学生的德育目标如何合理确立以及实现却始终是一个难题;三是没有形成开放的德育思想。而坚持德育首位,落实德育为先的理念是解决德育低效的前提;实事求是,合理分居设置学生的德育目标是增强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树立开放德育理念,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体系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