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血清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分变化可直接反映机体内环境的变化。在对缺氧性疾病的研究中,有学者提出血清差异性表达分子可作为疾病的诊断标志物。由于缺乏特异性的诊断指标,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精准死因鉴定至今仍是法医病理学鉴定的难点。本文回顾了缺氧相关疾病中的血清差异性表达分子的研究,并讨论了这些分子用于机械性窒息死亡鉴定的可能性,以期为机械性窒息精准死因鉴定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体表损伤轻微或无损伤的机械性窒息死亡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由于缺少病理形态学特异性变化特征,较难与部分存在缺氧过程的其他致死原因相鉴别。近年来,将具有相关性、特异性分子生物学指标用于推断机械性窒息死亡,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就上述专题中法医学最新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机械性窒息死的推断是法医学鉴定的难点之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fluorogenic quantitative RT-PCR,RT-qPCR)技术检测RNA表达水平变化规律,并据之推测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原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mRNA和microRNA(miRNA或miR)在机械性窒息死推断的研究文献进行复习综述,并重点探讨miRNA在该类死因推断中的应用,以期为机械性窒息死推断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导致死亡发生的疾病、暴力或衰老等因素即为死亡原因,简称"死因"。确定死因是法医病理学的首要任务,然而在法医实践中,死因鉴定错误时有发生[1],造成不良社会影响[2-3]。对于死因鉴定错误的案例,国内外以个案报道为主,缺乏对鉴定错误成因的系统分析。机械性窒息是法医实践中常见的死因,尸体征象表现为颜面部发绀、瘀点性出血和器官淤血等,称为窒息征象。其不具有特异性,不同尸体变化较大,与窒息相关的案例容易产生误判。本文选取某地经办的3例窒息相关死因鉴定前后不符的案件进行纠错分析,为避免死因鉴定错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中特殊的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合成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机体所摄入的氧气绝大部分都在线粒体中被消耗。机械性窒息的精准诊断是法医病理学实践中的难点之一,法医病理学工作者一直致力于寻找一种可靠、敏感的标志物用于机械性窒息的确诊。线粒体对于缺氧环境极为敏感,其损伤标志物或可作为诊断机械性窒息的依据。本文旨在综述缺氧环境下线粒体损伤的研究进展,并探索将线粒体损伤标志物用于法医病理学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腐败的机械性窒息死或疑似机械性窒息死的尸体,以气管、喉头部位检出出血点为死因鉴定依据的案例尚未见报道,现报道2例,希望引起法医同行们的高度关注。1案例资料例12012年某日,某电厂大渠水中发现1具用编织袋包装的高度腐败男尸,尸检未见明显致命性损伤,两眼睑结合膜、心肺被膜下均未检见点状出血,气管黏膜下检见大量点状出血,肝脏和胃中未检出安定、舒乐安定、三唑仑、阿普唑仑、利眠宁等镇静安眠药成分,不排除机械性窒息导致死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淤点性出血(petechialhaemorrhage),法医学上通常被用来描述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的颜面部皮肤和粘膜,以及器官浆膜所出现的点状出血,但在非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的眼结膜和内部器官亦可检见[1~3]。本文作者观察了263例不同死因尸体颜面部皮肤和内部器官浆膜的淤点性出血,旨在探讨  相似文献   

8.
机械性窒息是公安法医日常检案中最常见的死因之一。如何快速准确的判断死者是否为机械性窒息死亡、以及作案手段是判断案件性质、指引案件侦破方向的重要因素。在法医鉴定过程中,诊断机械性窒息需要结合尸体体表征象、尸体内部征象、组织病理学检验等多方面综合判断。PMCT在骨折的检测、异物的检测和气体的检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已作为常规检验手段。本文综述了国内外近年来使用PMCT研究机械性窒息案例中舌骨骨折、甲状软骨骨折、椎间盘真空现象等多个征象的成果,讨论了PMCT诊断机械性窒息的应用价值与潜力,并对国内PMCT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机械性窒息是暴力性死亡案件中经常采用的致死方式,将卫生纸自塞入口咽腔阻塞呼吸道最终导致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罕见,现报道1例。  相似文献   

10.
溺水死亡是机械性窒息死亡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般根据尸体体表改变、内部器官征象及硅藻检验别是结合水中死亡的案情,其死因判断并不困难而,溺水后迟发性死亡,即脱离水环境后仍然保持定生活能力,并经历一段时间后死亡,在法医学实中并不多见,其死因分析显得尤为必要。案例资料某年5月,某市公安局民警执行公务,某嫌疑人男,32岁)混乱中越窗跳入小河,旁人发现时已经游小河且趴在河岸边,而追的人到过死者身边并将其转成仰面状,口唇有泥沙,送至医院抢救已经死亡医检验体表未见明显损伤,口鼻腔内有血性泡沫液(蕈形泡沫),口唇及指甲床青紫,双肺膨隆、触…  相似文献   

11.
机械性窒息死亡的案例在各类非正常死亡中比较多见,但活埋致死的案例较为少见。作者将遇到的1例报告如下,并对其死亡机制、尸体现象及法医学鉴定做分析报道。  相似文献   

12.
张更谦  周斌  杜冰  杨志惠  张蓓蕾  朱银华  张林 《法医学杂志》2006,22(6):407-410,F0003
目的研究大鼠机械性窒息死亡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心、肺中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为窒息死亡诊断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大鼠缢死模型,分别于窒息死后及正常断颈处死后0、2、6、24h时间段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RT-PCR方法测定缢死后HIF1-α在心肌和肺组织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结果HIF1-α在窒息组的心肌和肺组织中表达,窒息组和对照组在各时间段表现出明显差异,对照组仅在死后2、6、24h阳性表达。窒息死亡组可见核阳性表达,而对照组未见核阳性表达。半定量RT-PCR结果显示HIF1-α在0h时各组未见升高,但在2、6、24h窒息组则较对照组升高。结论心和肺组织HIF1-α表达核阳性细胞的出现,可以作为窒息死亡的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13.
<正> 机械性窒息死亡在法医学尸体检验中,是一类常见的暴力性死亡。其死亡原因和死亡方式有时难以确定,如现场遭到严重破坏或有伪装存在,尸体已腐败,特别是水中尸体等。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把解剖背部和四肢部作为各种机械性窒息死亡尸体必解部位,即每尸必解,每解必全。并对大连市15年间发生并确认为机械性窒息死亡不同年龄、性别的尸体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Li B  Yan HT  Chen WJ  Wu JJ  Liao SP  Liao ZG 《法医学杂志》2006,22(2):101-103
目的探讨大鼠死亡后不同时间腓肠肌电兴奋性的变化,为早期死亡时间的推断提供新的指标。方法建立大鼠机械性窒息模型,利用电生理检测仪检测死亡后不同时间大鼠腓肠肌对不同强度的电刺激的反应性,记录肌肉组织动作电位出现时间,统计学分析其差异并建立回归方程。结果大鼠机械性窒息死亡后一定时间内,其腓肠肌对电刺激的兴奋性与死亡时间呈明显线性关系。结论肌肉组织的电兴奋性可以作为早期死亡时间推断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5.
<正> 血液呈暗红色流动状是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内部主要征象之一。但有些机械性窒息死亡者,心血有凝血块。对此,笔者进行了探讨。资料来源及分析收集1975年至1989年6月间经全面剖验证实为机械性窒息死亡的尸体211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105例;年龄最大90岁,最小15月,211例尸体,其心腔内有大小不等的暗红色凝血块18  相似文献   

16.
机械性窒息后,多迅速死亡,或迅速好转,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迟发性窒息死亡少见。现报道1例皮带勒颈后持续昏迷,后合并肺部感染于14天后死亡  相似文献   

17.
机械性窒息后,多迅速死亡,或迅速好转,不遗留任何后遗症,迟发性窒息死亡少见。现报道1例皮带勒颈后持续昏迷,后合并肺部感染于14天后死亡的案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固定双上肢并悬挂家兔的血气变化及膈肌的肌电变化,探讨体位性窒息死亡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家兔体位性窒息死模型,在实验前、后分别抽取家兔耳缘动脉和左心室血2m l进行血气分析,并监测实验过程中家兔膈肌肌电图(EMGd i)的变化。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有缺氧、二氧化碳储留以及氧饱和度下降,但是实验组的二氧化碳储留比对照组低,氧饱和度比对照组高,缺氧情况比对照组低。在连续记录的EMGd i中,早期EMGd i较晚期EMGd i的高频与低频(H/L)比值显著降低,超过20%。结论固定双上肢并悬挂家兔死亡与膈肌疲劳导致缺氧窒息有关  相似文献   

19.
扼颈致机械性窒息的死亡机制通常是颈部血管阻塞、迷走神经抑制或刺激颈动脉窦导致心电紊乱、阻塞呼吸道等综合因素导致的全脑缺氧,其中前二种因素在死亡机制中起更重要的作用且是扼颈急速死亡的原因[1,2]。本文报道2例罕见扼颈后迟发死亡,并结合文献探讨其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0.
体位性窒息对心、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Chen Y  Hu B  Jing H  Cheng H  Zhang X  Wang S 《法医学杂志》2000,16(3):139-140
通过从股静脉将漂浮导管插入肺动脉的方法 ,检测悬挂前、悬挂期间和临终阶段呼吸、肺动脉压、心输出量的变化,探讨体位性窒息对心、肺功能影响及其在死亡中所起作用。结果:(1)悬挂前呼吸频率平稳 ,悬挂期间逐渐加快 ,临终前呈无规律状态 ;(2)悬挂期间及临终时肺动脉压比悬挂前明显升高;(3)悬挂前及悬挂期间的心输出量基本平稳 ,临终时比悬挂前及悬挂期间明显下降。本研究发现 ,悬挂可致呼吸失调 ,机体缺氧 ,导致心、肺功能障碍 ,属肺性死亡。其特征为呼吸停止是原发性的 ,心跳停止是继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