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公民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生态公民养成是解决生态危机、承担主体责任的重要路径。但当前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不高、生态参与不足、生态治理流于形式等问题正严重困扰生态公民的养成。要实现生态公民养成的困境突围,只有通过培育生态意识,奠定生态公民养成的文化基础;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村公民生态参与能力;落实生态实践等多维支持,才能促进生态公民的养成和生态公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生态意识是现代性价值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延伸和发展。后发展地区农民的生态忧患意识、生态法律意识和生态伦理意识薄弱,必须确立起生态主体意识、现代法治理性,生态伦理价值规范等现代性价值理念,才能担负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任。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理念是建设和谐社会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影响着公民环境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主观上要求环境价值观念的转型,公民的环境价值观念转变在于公民良好环境意识的不断形成,其形成受环境主体因素和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只有吸收、继承优秀的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了解环境意识的价值,从多种途径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才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类已进入生态文明发展的新时代,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真正建成生态文明国家,其内生动力源于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公民等多种行为主体成熟积极的生态自觉意识。为此,培养和发展各行为主体的生态自觉意识,构建起持续有效的生态自觉意识生成机制,必将从根本上对建设中国特设的生态文明事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5.
管京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0,(1):93-101,M0005,M0006
公民生态意识难以有效转化为自觉自发的生态行为,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生态文明教育进程中的显著困境之一。克服公民生态知行转化困境是减轻生态危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塑造生态公民的必然要求。通过分析生态意识与生态行为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生态知行合一在伦理价值层面的本质要求可知,完成生态意识内化、形成生态行为自觉是实现生态知行合一的关键。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功利化社会价值观的冲击和公民生态伦理教育自身的缺陷则是造成公民生态意识不能有效内化、生态行为驱动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完善公民生态伦理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传播动员作用则是解决困境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动力、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危机,公民逐渐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愿在增强。而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背景下,生态治理已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完成与推进,政府、社会和公民的治理共同体需要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不断沟通、对话与合作。当前,公民有效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仍存在一定障碍,如制度供给的缺乏、参与平台不够丰富、理想化共识缺失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提升参与主体条件以及培养社会自治生态文化等途径,可有效提升公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文明,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只有以科学的发展现为指导,善待自然,建立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建设生态文明,它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离不开经济的支撑,也离不开文化意识的潜移默化,这三者有机结合,互为补充,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而所有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今天培养生态公民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立足建构具有性别意识的生态文化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可以探讨性别平等与生态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要推进社会性别纳入生态文化建设的主流,必须充分发挥妇女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两种传统及其基本价值,指出人是政治文明的主体和核心。发展政治文明,需要培育具有权利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社会。培育现代公民社会,是建设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首先,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推动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其次,公民社会是公民意识和公民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再次,现代公民社会要求建立协商政治。  相似文献   

10.
中共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文化内涵.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七大的理论创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是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自然观和社会发展观;全民动员,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发挥环境资源立法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以文化创新为先导,大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实践.  相似文献   

11.
生态文明建设仅有美好的愿望和法律规范体系的重构和完善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法律规范内在价值的转型和法治思维的确立。良好的公民生态法治意识是"美丽中国"的公民作为"现代化的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可靠支撑。公民积极自律的精神能够使普遍有效的生态法治秩序得以实现,公民生态法治意识的形成能够使环境权利保障更为有效,生态法治意识有利于理性实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根据我国的国情、社会发展需求与公民的实际,根据法治的要求,善用法治方式,通过一系列法制路径、行政路径、社会路径来培育公民树立生态人权意识、生态公平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秩序意识、生态自我约束意识。  相似文献   

12.
高职学生工作中推行文化管理,前提是从文化视角认识高职学生群体,核心内容是打造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愿景,本质特征在于在管理过程中彰显学生主体精神.文中对宏扬主流文化、培育公民意识、强化职业特色、提倡创新创业、繁荣公寓文化、建设网络文明、和谐多元文化等文化管理的具体实务做了回顾与展望相结合的阐述.强调为培养更好更多的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高职人才,学生工作必须推行文化管理.  相似文献   

13.
公民生态意识培育是转变公民不正确的生态观念,提高公民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科学认知程度,帮助公民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规范日常生态行为和遵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自觉意识,提升其参与生态保护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厘清公民生态意识培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提高教育实效性为目的,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念探讨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生活化的内涵及脱离生活化的教育现状,明确公民生态意识生活化的实现路径,是新时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及生态文明教育的特殊任务,也是切实提升公民生态文明素养,助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4.
水环境治理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然由于当前政府生态责任主体模糊、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唯GDP论"下政府生态责任意识缺乏以及非政府组织力量没有很好发挥等因素,影响了政府水环境治理生态责任的发挥。要使政府的生态责任有效发挥作用,还需科学界定政府在水环境治理中的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生态责任相关法律制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育公民生态文明意识。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生态文明不是脱离人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其根本理论依据在于马克思自然科学观中的人学意蕴,直接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现实紧迫性在于维护人们生态权利的需要。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以人为本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原则。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落实以人为本原则,应强化为人民服务意识;依靠人民群众建设生态文明,增强人民群众的生态意识和主体意识;为人民群众充分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涵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虞衡制度”的生态制度观、“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以及“取用有节”的生态持续观。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与西方生态思想存在本质区别,不仅具有直觉体悟性,也体现出文化早熟性,更彰显了生态法治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充分吸收和借鉴传统生态智慧中的合理因素,一是增强公民生态文明意识,形成环境保护巨大合力;二是加强制度和法治建设,为生态保护提供坚实保障;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  相似文献   

17.
公民文化的重塑是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因为只有国民的公共理性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在全社会范围内建构起与生态文明建设步骤一致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从而为生态文明的发展铺垫精神和物质基础。同时也只有通过公民文化来培育人的公共精神这一途径,社会才能够做到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根本统筹,最终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这就要求亿万人民群众树立起现代的民主意识 ,这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特殊的意义 ,这是一项宏大的基础工程。公民的民主意识包括 :主权在民的意识、法治主体的意识、民主价值观念等。公民现代民主意识的培养还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民主环境 ,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生态文明、法治文明将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建设的方向.文化建设作为两种文明的"软实力"将直接影响生态法治建设的进程,建设生态法治文化是生态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通过完善生态法治设施、生态法治平台等物质文化;规范生态法治主体言谈举止、行为方式等行为文化;制定完善生态政策法律、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习惯规范等制度文化;遵循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理念文化构建生态法治文化体系,促进生态文明、法治文明的美好愿景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发展和执政文明建设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执政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和归宿,理应建立在公民有序、有效、有利的政治参与基础上,这样的政治生态,恰恰是文明执政和政治现代化的根本性标尺。执政文明建设与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良性互动,应从意识建设、制度建设、行为实践等方面大力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