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9 毫秒
1.
从逻辑学的视角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锐 《现代法学》2003,25(6):40-44
本文主要从逻辑的角度探讨了中西法律文化的差异。首先 ,分析了逻辑在法律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 ,探讨了西方法律文化中逻辑分析的传统 ;再次 ,指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非逻辑特征 ;最后 ,探讨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非逻辑特征对我国立法、司法以及法制现代化的影响 ,呼吁在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中应重视逻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 中国传统法文化与现代法制建设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一个困扰数代仁人志士和知识分子的大课题,更是近年来致力中国法律现代化建设的学人们所极为关注的热门话题。由于中西法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法制史、思想史、文化史,而且还要涉及到法理学、哲学等诸多领域,其所需知识范围之广、研究难度之大共所周知。法学界以及史学界真正能够深入、系统研究中西法文化的著作一直阙如。南京大学法律系青年学者张中秋的新著——《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是目前国内一部系统研究中西法律文化的著作。该书名之曰“比较研究”,从法的形成、法的本位、法的文化属性、法与宗教伦理、  相似文献   

3.
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是当前法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中国和西方有着完全不同的法律文化传统,因此这样的比较研究变得十分困难。但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摄取中西之精华,剔除其糟粕,既弘扬了中国传统文明,又吸收了西方近代进步的法律思想,对我们建设新的社会主义法律文化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正> 中国是受领事裁判权侵害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国家。因此,每提及“领事裁判权”,国人无不愤然声讨,深恶痛绝。然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列强将领事裁判强加于中国至现在已近一个半世纪。其间,对其大加挞伐、诅咒怒骂者屡屡不绝。而将其视为一个问题以客观态度研究者鲜见。为进一步比较中西法律观念的异同,沟通中西法律文化的交流,笔者不揣浅陋,拟将  相似文献   

5.
<正> 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是一部花了大力气的专著,是用心之作。在上下交征利之大气候下,一位年不足三十的青年能于斗室面壁数年,以究中西之异,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难能可贵。 比较中西法律制度及思想文化之差异、优劣,是中国近代史以来政坛学坛经久不衰的课题。洪仁玕、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等政治家曾比较过中西政制,究中国专制政体与西国  相似文献   

6.
法律文化史论●何勤华法律文化研究,在我国已经热了十余年,而且至今不减。这说明法律文化研究对促进我国法制建设和法学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法律文化研究中,人们对法律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特点、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化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历史比较的方法论述十七世纪中国法律与西方法律的冲突及其原因。中国法律文化的近代化是在西方法律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之下进行的;西方法律文化与中国的接触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一百多年里就已经陆续产生并具有较大影响;从比较中看,十七世纪开始产生的中西法律冲突同时带有双重性质:近代法律与封建专制法律的冲突、殖民主义与反殖民主义的冲突。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十七世纪西方与中国法律文化发展进程差异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8.
李泳君  李芬 《河北法学》2004,22(8):119-123
法有两种形态,一种是法律制度或法律规范;一种是法律意识或法律现念。现实生活中,约束和调整人们行为的是前者,但在幕后起作用的却是后者。中西法律规范、法律制度上的差异,实际上是法律观念、法律文化上的差异。从对法之本义的理解、权利观念、对法与情的处理、司法独立意识、对法律职业和法律人的认识等几个方面,比较了中国和欧洲双方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对我国的法治建设做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9.
2005年中国法律史学学术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概况 2005年中国法律史学学术研究成果丰富,学术交流活跃.就研究成果而言,据有关报刊杂志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有关论文"索引"和<新华文摘>所辑报刊目录的统计,①2005年发表的有关中国法律史及中日、中西法律史比较的研究论文近四百篇,专著数十种.2005年的中国法律史学学术研究有三个特点:第一,大量的研究成果反映了学科研究的细化和向纵深的发展,近四百篇学术论文几乎涵盖了自三代至新中国数千年每一个历史阶段,并涉及到法律所关涉到的方方面面问题.比如,宏观地研究中国传统法的内容与特点、中国古代法律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基础等等,应该指出的是,在宏观研究中,并不乏对一朝代或一王朝法律细致的陈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往学术中的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存在着某些缺陷。从基本问题意识、思路、方法上进行反思,是十分必要的。注重"世界流通"、"中国视角"、"法学家与法律家的角色关系"、"具体法律实践",是推进近现代中西法律理论的历史比较的新路径,而且,对于今天的中西法律理论的相互关系,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林雅 《法学论坛》2005,20(4):141-144
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法律思想是在国力衰微,清朝统治"岌岌乎不可以支日月"的状况下对西方近代文明冲击的一种回应和调和,即希望通过西学来"补救"中学.洋务派成员是儒家的信徒,所以这种思想不可能超出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但它毕竟为中西文化结合找到了一种可能的范式,其中也并不乏真知灼见.检视其中得失对于我们当今的法治建设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华法系源远流长,泽被东西。中华法系的形成首先依赖于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和封建法典儒家化的完成都是在唐代。中华法系的基本精神乃是礼法结合,在重视法律的基础上,重视道德的作用,终极目的乃是致力于建立“无讼”的和谐社会。所以中华法系的精神和法律文化值得现代世界各国探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目前的法学教育和研究中,法律史的状况有些令人担忧。在教学中,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制史的课时越来越缩减;而有些课程,如中国法律思想史则为“选修”。这种学科的分野和讲授时间的匆忙,不仅很难将具有五千年传承的中国传统法较为客观地展现给学生,而且误导研究,造成了人们对传统法的片面理解,进而造成社会对传统法文化的自信阙失。本文从中国法律思想史学科的发展、学科研究方法的反思和学科所具有的意义论证珍惜传统法的重要。因为珍惜是复兴的前提,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法律发展无法离开传统的平台,所以传统法的改造成功之日,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形成发展之时。  相似文献   

14.
范忠信 《中国法学》2003,(6):168-178
“封邦建国”的政治理念和制度 ,是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文化中的特有成份 ,是与西方的封建主义 (Feudalism)或封建制度 (Thesystemofenfeoffment)大为不同的东西。它是根据“亲亲”和“报功”原则来瓜分政治经济利益的一个制度体系。各种不同形式的“封君”在各类不同形式的“封域”中开发和享用资源及作威作福 ,是中国封建制的实质。这种缺席是贯彻中国始终的制度 ,自汉代至太平天国一直以各种形式存在 ,直到今天仍然有着潜在的体现。对这一意义上的“封建”法制史的研究 ,过去一直被忽视。其实 ,对“封建”法制史的研究是揭示中国法律传统奥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吴永科 《法学杂志》2012,33(2):124-127
本文从司法和谐的基本内容入手,论述了在当代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现司法和谐的现实困境,即"特权文化"心理促使人们追求逃避法规的特权,泛行政化的权力结构不利于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利益冲突加剧使司法和谐变得困难,社会价值多元化让司法活动受到更多拷问,从法社会学角度展望了我国"司法和谐"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调解、诉讼与公正——对现代自由社会和儒家传统的反思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陈弘毅 《现代法学》2001,23(3):3-14
调解作为一种解决纷争的做法和制度 ,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尤其是儒家法律文化的重要部分。在现代法治社会中 ,调解否已经过时 ?本文首先介绍中国的调解传统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实践 ,然后从现代自由主义和法治理想的角度 ,对传统的调解提出批判。本文进而指出 ,调解在当代的中国以至西方仍有顽强的生命力 ,西方学者对调解作为“解决纠纷的另类选择”之一提出了多种理论依据 ,其中不少与儒家传统的睿见不谋而合。本文的结论是 ,经过“创造性转化”后的调解理论与实践能对现代文明作出贡献 ,由此可见 ,传统文化遗产在现代仍是十分宝贵和有用的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遇是近代以来的事情。而在这两种文明相碰撞的过程中,由于发展向路、文化内核的差异和发展阶段的错位,使人们产生了一种误解,那就是中国传统的东西是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腐朽的,而西方的东西则都是进步的。通过对理查德·扎克斯的《AnUnderground Education》和田涛等的《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两本书进行分析,以中西法律文化文切入点,反射出这种误解的存在,并对之进行批判性反思。  相似文献   

18.
杨梅  史彤彪 《政法论丛》2013,(2):121-128,F0003
2012年12月22日,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举办了主题为“先秦法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当下学术研究之探索”的2012年学术年会,本次会议汇集了法律思想史领域老中青三代的120多位学者,整个会议充满着浓厚的危机意识,无论是针对主题,还是在主题之外,学者们通过不同角度和方式探讨了法律思想史学科发展的前景和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形成了人治主义法律文化与法治主义法律文化两大类。中国封建社会的人治主义法律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属于先进文化;滥觞于古希腊,成型于近代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法治主义法律文化,历时三百余年,总体上说,也属先进文化。中国近代社会通过艰难的抉择,走上了民主共和的发展道路。1998年我国现行宪法确立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这标志着中国法治主义法律文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无论从历史发展还是现实状况,都存在很大的不同,中国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法治主义法律文化。我国法治主义法律文化是当今宪法所确立的、正在持续发展的、不断完善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0.
诉讼观念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重要领域,以往学者均从大传统诉讼观念对比,忽略了小传统诉讼观念的比较。民间法律谚语是最能体现小传统法律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中西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法谚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究中西方在小传统层面上诉讼观念的差异和"暗合"之处。这样可以更加立体地甄别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