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智库能不能有效的传播"中国声音"本文以4家国际问题研究智库为例,从国际媒体引用的视角展开评估。研究通过话语分析,以及计算机辅助的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发现:一方面,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智库的引用仅占其涉华报道的极小比例,中国智库还未能成为西方媒体的重要消息源,中国智库对重大国际国内问题的议程设置能力仍然欠缺;另一方面,智库专家以独立学者身份发出的声音被认为比官方消息源更具可信性,智库被国际媒体引用有利于改善中国形象,提升中国声音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媒体语言具有建构功能。鉴于媒体语言的建构功能,深入研究国际主流媒体尤其是美国主流媒体对所谓中国"北极威胁者"形象的构建规律,是我们学者所肩负的扩大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维护合法权益的时代任务。本文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参与北极报道的语言分析,发现频繁涉及"中国北极威胁"论调的话语主要来自美、英和东南亚部分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虽然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看,"选择—传播—互动"是所谓中国"北极威胁者"形象的主要生成路径。有鉴于此,我国主流媒体应弱化报道中的大国指向和高级政治指向框定方式和倾向,语篇叙述应注重逻辑性和开放性,关键词选择上要避免泛化、约化和情感化。  相似文献   

3.
拜登政府执政以来,致力于以多边策略建构针对中国的地区安全优势,南海是其主要着力方向。美通过强化在南海的军事活动,邀约域外国家介入南海地区安全事务,拉拢菲、越、印尼等国,推动国际媒体塑造南海问题国际话语,试图营造其对南海地区安全的主导权。然而,由于美国等域外国家主导南海地区安全在合法性上存在天然缺陷、南海地区安全结构的转型以及东盟主要国家对卷入大国安全对抗的高度警惕,拜登政府南海政策的实际效果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4.
张悦  陈宗海 《东南亚》2014,(1):102-107
南海问题,是南海周边有关国家采取各种手段与中国争夺南海地区海洋权益的一个复杂而敏感的问题。南海问题研究是国内相关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相关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南海问题的史地维权研究、南海问题的法律依据研究、南海问题的国际因素研究和南海问题的中国对策研究。梳理这些研究成果,既可摸清国内理论研究的成果动向,又可为我国解决南海问题提供分类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罗亮  吴士存 《东北亚论坛》2024,(1):50-63+127
南海国际话语权是海洋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南海争端相关方主张海洋权益,争夺舆论制高点和掌握舆论主导权的新场域。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外交声明、立场文件、学术成果、舆论引导等多种形式对外宣介南海政策主张,有力彰显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维护海洋权益的意志和决心。与此同时,南海国际话语权在百年大变局加速演变之下,也面临议题和架构设置能力不强、话语支撑体系薄弱、对外传播创新不足等诸多现实问题。构建南海国际话语权本身是一个系统性、历史性和连续性的过程。未来要深刻认识涉南海国际舆论的基本格局,通过加强南海问题基础研究、理论储备和成果转化,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一步重视智库和专业人才的支撑作用等措施,努力构建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南海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吴传华 《亚非纵横》2012,(4):7-11,59,61
尼日利亚是非洲的重要国家,传媒业较为发达,与世界各国媒体交流广泛。尼日利亚媒体涉华报道主流正面、积极、有利,为申尼、中非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尼媒体也出现了一些关于中国和申非关系消极、负面甚至不实的报道。对此,我应与尼媒体携手,采取综合措施,努力推动中尼媒体交流朝着高水平、深层次、多形式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其态度最初是麻木不仁,但随着抗议活动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相关报道的立场、内容及引导舆论的手法也一再调整。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主流媒体关于"占领华尔街"活动报道数量与内容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本质。  相似文献   

8.
南海地区,中国与有关东南亚国家关于岛礁主权与海洋权益的争端久拖未决,该地区历史上爆发过数次国际危机,美国均不同程度介入其危机管理过程。当前南海问题的发展走向与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密切相关,美国对于任何可能出现的南海危机不会置身事外,在南海问题趋紧以及美国积极介入的态势下,中国要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加强南海地区的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维护我国在南海地区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9.
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其态度最初是麻木不仁,但随着抗议活动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相关报道的立场、内容及引导舆论的手法也一再调整。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主流媒体关于“占领华尔街”活动报道数量与内容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本质。  相似文献   

10.
2020 年12 月4 日,第八届南海区域合作论坛暨“国际和区域海洋安全秩序构建与治理”学术研讨会在海南省文昌市成功举办。此次研讨会由海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主办,由海南大学法学院、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安全研究》编辑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编辑部、海南省南海政策与法律研究中心、海南大学南海区域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中国海洋法学会会长、海南大学法学院特聘院长、国际海洋法法庭原法官高之国教授主持开幕式,海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崇敏,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吴慧,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秘书长杨易分别代表主办方在开幕式上致辞。  相似文献   

11.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 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档案记录报”。2009-2010 年,《纽约时报》对华持续保持高度的关注,其报 道的密集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剖析其主要涉华报道,可以发现,奥巴马 政府执政以来,《纽约时报》对我国的报道已相对更加客观,更加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这说明我国 所面对的国际媒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更加客观。尽管如此,由 于冷战思维的残留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仍相对滞后,其报道中也常常戴着 有色眼镜,甚至是故意歪曲丑化。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与塑造,从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3月21-22日,由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中国研究所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马来西亚研究所共同承办的“全球化下的中国与马来西亚:国家、地区和国际视角”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绿野仙踪度假村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受到马来西亚官方、学术界、媒体的高度重视,马来西亚房屋与地方发展部部长黄家定、马来亚大学校长拿督哈桑·B.雅各布教授(Prof.Hashim B.Yaacob)亲临会场,对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中马关系阐述立场及期望。马来西亚的多家主流报刊,  相似文献   

13.
2014年菲律宾政治社会基本稳定,但存在着政府与反政府武装、政府与阿布沙耶夫组织的斗争。由于公共开支上升、油气下跌等原因,2014年菲律宾经济继2013年之后再次下滑,从7.2%降至6.1%。外交上,明显倒向美日,并拉拢东盟其他国家在南海问题上对抗中国。展望2015年,菲律宾经济将仍然增长乏力,外交上大抵走倚重美日的老路,在南海问题上对抗中国。  相似文献   

14.
《国际问题研究》2016,(5):140-140
正7月26日,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的南海仲裁案专家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外交部边海司副司长肖建国致开幕辞,常务副院长阮宗泽做总结发言。来自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环球时报》等近二十家媒体参加了此次座谈会,并就相关热点问题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越南通讯社网站报道为样本,探析越南官方媒体对亚投行的报道。通过对报道数量、报道倾向性、报道涉及国家、地区和机构、报道内容等各方面展开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越南官方媒体对亚投行给予了全程关注,报道量大,内容全面,且总体展现出积极正面的倾向性。同时,报道数量的增加,肯定态度的增强,以及针对中国、美国和日本等大国展开的焦点报道体现了越南强烈的经济诉求、微妙的政治权衡和大国平衡的外交策略。  相似文献   

16.
2013年,菲律宾政治上平稳过渡;虽然遭受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袭击,经济仍实现7.2%的增长;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借助美国、日本对抗中国.展望2014年,菲律宾经济将随着年初的良好势头而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17.
2016年7月12日,倍受瞩目的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出炉,仲裁庭延续了其在关于"管辖权和可受理性问题的裁决"当中的错误思路和做法,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抗议。这两份裁决的错误之处很多,其中仲裁庭滥用解释权,曲解《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是最严重的错误之一。从国际法角度分析,仲裁庭滥用解释权不仅违反了《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关于约文解释的基本语言逻辑、上下文、目的与宗旨、嗣后惯例以及善意原则,而且还不符合国际裁判机构关于条约解释的普遍实践。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有仲裁庭刻意偏袒甚至帮助菲律宾、仲裁庭的条约解释权缺乏有效规制、强制性仲裁缺乏权威性等多种原因。其结果是既严重侵犯了中国在南海的主权,又严重破坏了《公约》的权威性与完整性。中国政府应当坚决揭露和批判仲裁庭滥用《公约》解释权的行为,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角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规范。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性是依据自身实力的角色定位,但这种客观角色定位常常被国际社会错误领会和认知,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角色的主观建构与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定位有很大的偏离,从而造成中国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角色紧张和冲突。“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与这种偏离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些错误认知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过去的国际角色和现存国际体系评判的固化,这种固化忽视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国际角色的不稳定性,也忽视了中国国际新角色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9.
南海问题长期难以解决,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南海问题同时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秩序观念,即中国坚持的以主权原则为基础的秩序观念,以及美国、菲律宾和越南等国坚持的以国际规则为基础的秩序观念.近年来,通过岛礁建设、行政建设和资源开采,中国对南海的实际控制有了质的飞跃,谈判议价能力大为提升.与此同时,美国通过国际规则和国际法对中国施压的边际收益正在递减,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缓和,南海秩序进入到一种新常态.随着新权力格局的形成,重新调整既有南海秩序,构建与新权力格局相匹配的南海新秩序,已经具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蔡亮 《现代国际关系》2012,(7):11-16,22
日本"新国家主义"从一种政治思潮发展成为民主党政权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是对日本政坛保守主义路线的继承,但也受美国战略东移、南海局势不稳及中日关系变化等背景因素影响。作为野田内阁对外战略的主流理念,"新国家主义"将加强日美同盟视为维护日本利益、追求大国化目标的唯一手段,并主观臆造出"日美联合对抗中国威胁"的结构。它在对华关系中采取单惠主义方针,既奉行"政经分离"政策,又加大介入南海问题的力度,有意将之与东海问题挂钩,图谋在对华战略围堵的同时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这样的对外战略构想将使日本丧失在中美之间的战略回旋余地,加剧东亚地区的局势动荡,使中日关系陷入困境,并最终损害日本的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