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田旭 《法制与社会》2014,(16):29-30
司法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法律规范,小前提是案件的法律事实,小前提的建构过程即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法官需要在众多事实中寻找出能作为裁判依据的法律事实,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不仅意味着法官在将特定案件事实涵摄到具体法律规范之中时要符合形式合理性和逻辑合理性的客观要求,而且隐含着法官自己对案件事实赋予了一定的主观评价。因此,让价值判断尽可能地合理对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刘敏 《北方法学》2017,11(2):120-126
在实行法官员额制改革过程中,必须一并考虑法院审判人员的分类管理和优化配置问题。在民事诉讼中,为保障公民的裁判请求权,对于民事纠纷案件的审理,必须配置入额法官;对于非讼案件的审理、诉前或审前的法院调解以及立案登记等程序事项的处理应交由司法实务官进行,从而让法官专注于民事纠纷案件的审判,以更好地落实公民的裁判请求权保障之宪法理念。司法事务官不同于助理审判员,其不能审理所有的民事案件;司法事务官也不同于法官助理,司法事务官不是法官的助手,其可以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司法事务官不是宪法意义上的处理民事纠纷的法官,司法事务官不必进入法官员额。  相似文献   

3.
肖瑜 《中国审判》2011,(7):52-53
前几年听华东政法大学一位教授的讲座,讲了自己代理的有关公司僵局方面的一个案例,他对那个承办法官的判决很赞赏。虽然公司僵局案件很难办,法官在再三调解未成后,作出了一个在实践中行得通又让双方当事人接受的判决,教授由衷地称赞那是一个非常具有司法智慧的法官。这个称赞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以我个人的感知,这是对法官的最高评价。有感于此,我想以几个案例或者说是故事粗浅地谈一下法官的司法智慧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4.
历史与现实交困中的案件请示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毅 《法学》2005,(2):9-18
案件请示制度可以溯源至清末变法 ,是清末变法的附产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由于法律制度体系不完备等原因 ,这一制度在实践中得到沿用。最高人民法院也从请示主体、请示答复的形式、请示答复的程序、请示答复的效力等方面对案件请示进行了规范。但是 ,由于案件请示制度本身违背了审判独立、直接审理等现代司法的基本理念 ,存在着侵犯当事人诉权、导致诉讼效率低下等内在缺陷 ,理论上和实务界都趋向于废除。但是 ,这种在法治实践中产生和出现的独特性问题 ,有其生成、发展的具体语境 ,在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时 ,必须斟酌问题产生的具体语境 ,其解决也必定取决于多种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司法实践中,下级人民法院往往就其管辖的案件报送上级人民法院请示,上级法院作出处理意见后交由下级法院执行,这种作法沿袭已久,最高人民法院干1986年3月24日和1990年8月16日下发了《关于报送请示案件应注意的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和《补充通知》,对此加以规范,使之制度化。笔者认为,案件报送请示制度是法制不成熟的产物,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加之其被滥用,致使其在司法实践中具有一定危害性,亟待纠正。一、报送请示制度的现状及其产生、滥用的原因概览世界主要国家法律,我们难以发现报送请示制度存在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詹建红 《法学》2012,(8):141-151
司法精神鉴定的科学性、综合性使得法官对其进行审查认定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鉴定专家在此问题上成为了案件事实的裁决者,医学诊断因此而替代了司法证明。这种证明风险的形成不仅与司法精神鉴定的对象与内容有关,也是法律制度的不完备所致。为维护程序的制度功能,保证审判权的完整,有必要在区分医学问题与法律和事实问题的基础上,对司法精神鉴定意见依照证据规则进行审查和认证,通过制度化的机制建构防止鉴定人由法官的"助手"变成法官的"主人",避免司法精神鉴定中案件事实裁决的专家垄断。  相似文献   

7.
司法制度是一国法律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而无论是西方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法院在司法体制中充当维护法律权威和施行法律的重要作用。如果把法院比作机器,法官无疑为这个机器正常运行的燃料。"从法律上说,被授权在法院里对某些案件或问题做出判决者是法官。"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法官制度的不断革新促进了宪政的完善和司法制度的发展不断完善。因此,一批富有法律素养的高质量法官是支撑着一国司法运转的重要部分。本文主要通过对中美两国不同的法官制度相比较,来追寻着两个国家法官制度的规律性内容以及发展的方向,对重构法官制度、深化司法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先旺 《江淮法治》2008,(10):21-21
说到回避制度.包括律师、法官、检察官在内的所有司法工作者都不陌生。回避,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某一案件的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在与案件有利害关系或其他关系,有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处理时,退出该案的审理的一项制度:  相似文献   

9.
专家法律意见与司法公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实践中 ,法学专家接受司法机关的邀请参与案件论证并出具专家意见 ,有利于案件的公正审理 ;但如果接受一方当事人邀请参与论证案件 ,由于存在利害关系并缺乏程序保障 ,很难保证专家意见的客观性和中立性。当事人可以将专家意见纳入代理意见或辩护意见 ,但不应将专家意见出具给法官 ,以免影响法官的独立判断。  相似文献   

10.
保障法官素质的标准和方法:法官资格考核与培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法官素质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如何使我国法官成为法律职业群体中的精英 ,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 ,而且是一个涉及到根本宪政体制的理论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 ,提议中的统一司法资格考试不仅会对提高法官素质产生积极影响 ,而且会对一些宪政制度的方面 ,特别是司法改革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考试制度的改革这只是保障法官素质的基本措施之一。从统一司法资格考试开始 ,各种考核法官的方法都应当跟上 ,必要和经常性的法官培训制度应当逐步健全 ,严格和公开的法官任命制度也必须建立。  相似文献   

11.
当前,司法体制改革需要协调好法官、法院与司法程序的关系.法官制度研究与发展要积极追寻职业化、专业化、独立化的方向.作为一种稀缺性中央事权,司法权要保障法院逐步实现从机构独立到机体独立、法官逐步实现从外部独立到内部独立、司法逐步实现独立于当事人激情与不合理诉求到民本司法.司法程序作为一种对话机制,要在完善程序保障与实现规则之治之间寻求平衡,逐步增加法官对程序控制的职权,同时围绕诉讼制度强化以案件管理为中心的审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在司法实践中,基层办案单位经常对一些重大、疑难复杂的成公检法之间认识不一致的案件,向上级有关部rl请示,以求案件得到及时正确的处理,这无疑是非常必要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请示案件的超期兵押现象比较普遍,案件从下级请示到上级答复之间的办案时间"挂空档"。上级对下级请示的案件没有及时答复,下级办案单位则认为请示案件的超期羁押问题是上级造成的,与己无关,甚至错误地认为案件请示的时间不应计入办案时限,因而也不办理羁押时限延长手续。致使看守所在押人员超期兵押,违反了刑事诉讼法有关办案时限的规定,任犯了犯罪嫌疑人…  相似文献   

13.
案件报送请示制度剖析●李华在司法实践中,下级人民法院往往就其管辖的案件请示上级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作出处理意见后交由下级人民法院审理,这种做法沿袭已久。最高人民法院于1986年3月24日和1990年8月16日下发了《关于报送请示案件应注意的问题的通...  相似文献   

14.
《中国审判》2011,(3):24-25
可以说,在目前条件下,《意见》以诉讼化改造的方式破解案件内部请示的难题,无疑是在正视现实基础上作出的明智之举。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目前包括司法水平在内的整体司法环境堪忧的状况下,简单地取消内部请示的做法并不现实,而如果任其继续发展下去则又无法解决困扰审级制度的程序弊端。所以,这种因势利导的变通式改革是切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民事审判法官的角度出发,认为法官应当以实现司法实质合理,提升群众评价获得群众认同为追求,在审判能力、方法等方面有所作为,让当事人以及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司法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诉讼活动的基本特征是定纷止争.定纷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即对案件事实与法律关系的界定;止争是司法艺术的运用,即使用妥善的方式解决纠纷.如果我们缺乏对司法艺术的运用.我们审判的结果就很难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可以说,陈燕萍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专业化、技术化的法官,但她却在某些类型化的民事案件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升了司...  相似文献   

17.
对司法推定若干基础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案件进行裁判的过程中,遇到实体法缺乏具体规范时,基于何种理由认定有关案件事实,成为法官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适用司法推定,能够帮助法官摆脱案件事实不清、难以裁判的尴尬。长期以来,学界对于司法推定的相关基础问题缺乏应有的关注。对司法推定的概念、内在属性、构成要件、适用规则、诉讼价值、法律效果、司法推定权的行使和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等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揭示司法推定的本来面目,并助力于该制度诉讼机能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8.
正"同案不同判"是指不同法院之间、不同庭室之间、不同法官之间,对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案件,作出大相径庭的判决结果。美国著名法官、法学理论家本杰明·卡多佐曾指出:"如果有一组案件所涉及的要点相同,那么各方当事人就会期望有同样的决定。如果依据相互对立的原则交替决定这些案件,那么这就是一种很大的不公。如果在昨天的一个案件中,判决不利于作为被告的我,那么如果今天我是原告,我就会期待对本案的判决相同。如果不同,我的胸中就会升起一种愤怒和不公的感觉"。[1]"同案能否同判已成为人们判断司法是否公正的一个默认点,"[2]普遍存在的"同案不同判"  相似文献   

19.
法官是社会成员之一,其特殊职业致使他的情感具有多层次性的特征.从远古时期的神判制度到古代社会赋予司法官自由裁量权,最后到充满利益冲突的现代社会,法官的情感对司法正义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现代社会的法官要维护司法正义,必须构建健康的情感,依靠法律制度保护和监督其正性情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司法鉴定是司法实践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司法鉴定,延伸了法官的认知能力,解决了司法中涉及的专门问题,使案件的事实能够得以重现,为案件裁判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司法鉴定不仅影响着司法公正,而且完善的司法鉴定制度有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进而使当事人服判息诉。构建司法鉴定诚信体制,能规制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鉴定行为,促使其依法鉴定更好地为诉讼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