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我国"级差政治信任"格局中表现出来的"央强地弱"的政治信任结构与以往一以贯之的高度政治信任相比,最大的差异是基层政府的政治信任流失严重。其原因,宏观层面来是利益分化导致社会不公和制度缺失导致政府对社会问题回应滞后引发公众不满;微观层面是基层政府政策执行偏差、政府官员贪腐和政府行政行为异化严重侵蚀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从制度层面重建社会公正、推进制度反腐,从社会治理层面加强矛盾化解,从规范行政行为层面重塑政府形象是重建政府管理权威,提升公众政治信任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伴随西方国家政府信任的普遍性、持续性衰退,政府信任相关研究成为西方政治学、行政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国外对政府信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信任的概念、影响因素与后果这三个关键问题上。首先,政府信任概念的界定、结构和有效测量,是讨论和研究政府信任的起点和基础;其次,政府信任影响因素的验证和解释,是分析政府信任来源,探讨政府信任衰退的核心内容;最后,政府信任的后果,则是关注信任衰退背景下,信任/不信任对公共治理的价值、风险与作用机制。比较、参考西方政府信任研究的丰硕成果,将为我国的政府信任研究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3.
政府信任是政府和公众之间基于公共利益的博弈互动关系,符合公共利益的行政价值理念将为政府提供持久的、合法的信任源泉。从官僚制到新公共管理,由于片面注重管理主义工具价值,而忽视公共利益和民主价值,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政府信任的困境。民主行政作为新公共行政的学术识别系统,坚持和发展公共利益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符合人类理性与社会公共利益均衡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必然会全新构建和强化公众与政府的互信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重建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西方国家的经验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从当代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政府信任赤字出发,对公共行政中的信任问题以及政府与公民的信任关系进行了界定,分析了信任在公共行政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当代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过程中在重建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方面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制度理论、文化理论是西方解释政府信任起源与影响因素的两种竞争性理论。基于亚洲民主动态调查在中国大陆的第一波、第三波数据,本文检验了两种理论在中国情境下的解释效力与发展变化。研究发现:制度理论对我国政府信任具有良好的解释效力,但是不同制度变量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和变化,制度绩效与政府信任的线性关系趋于复杂;文化理论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和低估,从文化视角解释政府信任应当关注公民文化的发展与转型。本文也验证了我国政府信任的结构差异和非均衡特征,有关政治代表性信任与行政执行性信任的区分,提供了分析当前我国政府信任结构分化的有效框架。结合我国实际,本文同时对人口统计学变量与政府信任的复杂关系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的语境下,"距离悖论"问题广泛存在,即公众对地方政府的信任高于中央政府;相较于西方,中国公众对政府的信任随着行政层级的降低而降低,即存在所谓的"塔西佗陷阱"。公众对基层政府的低信任度,不仅使得基层政府难以达到善治的目的,而且会增加改革的成本,增加改革被拖延或终止的风险。面对这种情况,吸收公民参与治理活动,监督治理进程,了解治理信息,分享治理成果,是修复信任障碍的有效路径。为此地方政府亟需通过公民参与,提高公民政府治理的制度信任、情感信任、过程信任和理性信任。  相似文献   

7.
一、政府信用的内在涵义政府信用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在经济社会管理、服务等活动中能够履行契约而取得的信任,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它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第一.国家行政机关以平等主体的身份与个人、企业  相似文献   

8.
政府信任是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一种良性互动的政治关系,政府信任不仅影响政府自身的效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和社会伦理都有重要影响。目前,我国政府在与民众的信任关系方面还存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等多方面的问题。要重建我国政府的公信力,就要从营造诚信环境、转变治理观念、建立民主行政、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和完善监督机制五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通过规制实践建立责任与信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质量控制体系是在公共部门面临诸如自治、充分授权与控制的矛盾 ,信任、自主控制与审计的矛盾、政治控制与行政惯例及职业化的矛盾 ,效率与质量的矛盾等种种矛盾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质量保证是创造责任政府、实施责任管理的重要举措 ,是创建政府与民众之间信任关系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0.
重构我国政府信用途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构我国政府信用必须优化外部制度环境,努力建设现代宪政条件下的有限政府、责任政府、透明政府、法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创新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实现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科学化、民主化,增强公众对公共政策的信任;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系列制度及对行政机关推进行政诚信立法.  相似文献   

11.
"诚信行政"既是政府在管理社会公共事务中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动,同时也是社会组织和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 价值判断,使政府行政行为所产生的信誉和形象在社会组织和民众中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反应;"诚信行政"应包括政府诚实的动 机、忠诚的行动、公众的信任、向社会公众提供真实的信息、国家公务员良好的品德等方面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2.
秩序的供给是政府的基本职能。在分析社会的秩序需求时,会发现政府信任关系与秩序模式之间的关联性。在《行政伦理的观念与视野》一书中,张康之教授在历史的坐标中把人类以及政府的信任关系划分为习俗型、契约型和合作型,认为在习俗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所造就的是权力秩序,在契约型信任关系的基础上则造就出了法律秩序,正在成长中的合作型信任关系将成为合作秩序得以确立的基础。习俗型和契约型的政府信任关系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权力秩序、法律秩序反映在各自的社会治理过程中,是以社会隔离的方式去强化社会的异质性的,它们分别反映出了制度的理性危机和道德缺失。合作型政府信任关系将扬弃既往所有的外在秩序追求,为确立一种有机性的、内在于人的和谐秩序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政府改革要通过比较研究借鉴国际经验,从中把握行政改革的规律。绩效、责任、信任、透明、参与、控制、分权等都是经合组织国家中公共部门改革的重要战略,其中压力、专业化和参与度是提高政府绩效的三种主要机制。绩效评估需要厘清输入、输出和结果的关系,其中政府信任至关重要。同时,要达成公共部门、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和公民的共同参与,特别是要注意政府与市场的不同角色,把握市场化的界限。为此,新公共管理、新韦伯主义国家和新公共治理三种理论模式可为行政改革提供理论指导,旨在使层级机制、市场机制和网络机制有效分工和互补。  相似文献   

14.
政府公信力反映出社会广大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它既是政府赢得社会公众信任的一种能力,同时也折射出政府对社会影响力、感召力的大小和执政能力的强弱。政府公信力依赖于社会公众对普适性的行政律令的认可、信任和对政府履职绩效的评价,在生成机制的横向上主要包括决策公信、行为公信、程序公信和绩效公信四个方面;而在纵向上则沿着"计算型摇→摇了解型摇→摇认同型"的路径依次发展上升。  相似文献   

15.
对信任的研究已经成为了许多学者的热点话题.从研究方法看,如统计方法、博奕论等.从研究学科看,如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然而作为一门与人们交往频繁的年轻学科.行政学也不能忽视对政府信任的研究.虽然学界已经有人对其进行了研究,但是多数学者集中在对如何使政府让百姓"信任",而缺乏政府对百姓的信任研究.笔者对这方面进行了较肤浅的归纳分析以及论述.  相似文献   

16.
政务诚信是服务型政府的规范性要求和必然表现。政务诚信必然要求政务行政活动要公正诚心、无偏无私,是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力量,也是优化政府形象、赢得民众信任、改善政府行政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更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政务服务意识、公众参与意识、法治意识的重要因素。当前,诚信价值失衡、政务手段失信、政府内部诚信问题都与服务型政府紧密相关。因此,需要树立"服务导向"的诚信价值、推动政务诚信法制化、夯实政府内部诚信以契合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7.
政府信用评价方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政府信用内含政府诚实 ,政府守信、民众信任三个方面 ,从民众方着眼 ,采用民意测验的方法对政府信用进行测评更具包容性和终极性 ,也更符合我国政府“取信于民”的价诉求 ,并昭示行政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行政效能一直是各级政府最关心和重视的目标,各级政府在提高行政效能方面也有一套比较熟稔的做法。然而,效能高并不等于效果好。在现代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背景下,真正效能高且效果好的政府必须要善于发挥社会和市场自身的功能。而社会和市场是否能够有效配置资源、政府是否能够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都需要培育社会资本。社会资本具有提高社会信任程度、促进社会合作、降低交易费用、减少投机行为的作用,能够促进社会和市场正向配置资源,为政府施政创造良好条件。可以从三方面培育社会资本:一是建立严格的社会信用制度;二是切实保证政府自身的廉洁、公正;三是大力发展各类社会组织,提高社会的自组织程度。  相似文献   

19.
政府公信力,是指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程度。影响政府公信力的因素,通过考察中国政府防治“非典”工作,可以看到,它与政府管理存在着正相关性,即政府管理好,则政府公信力高。正确的政府理念引导恰当的政府行为,恰当的政府行为产生预期的行政结果,预期的行政结果导致高度的政府公信力。要提升政府公信力,就要正确树立政府理念,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这一切最终指向政府的治理变革。  相似文献   

20.
政务公开是当今许多国家推行行政革新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公民与政府关系角度来看,政务公开包括信息告知、政府与公民互动、政府与公民合作三层含义.在对中国政务公开实践评估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政务公开需要从积极推进公众参与入手,重构政府与公民信任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