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实践中,非政府组织以法庭之友的身份向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提供书面陈述的现象屡见不鲜,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其态度经历了逐步开放的过程。结合实践,笔者以非政府组织为例阐述了"法庭之友"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合理依据和实践支持,进而分析法庭之友的应有定位。  相似文献   

2.
非政府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叙述了非政府组织作为“法庭之友”参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理论与实践及其纷争,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价值分析和理论阐释,进而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思路、制度设计和情境设置,并指出了其对于国际经济法理论与实践发展趋势的意义蕴涵。本文认为,“法庭之友”问题表明WTO争端解决机制必须谋求外交方法与司法方法的平衡,尤其应该确认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独立和自由裁量,并应从多重视域中谋求一种多元互动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3.
向凌 《时代法学》2014,(2):95-102
非政府组织以"法庭之友"身份间接参与争端解决程序,向争端解决各方提供客观、科学和公允的信息,有效发挥其辅助争端解决的角色功能,具有十分充分的正当性。但是,由于非政府组织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参与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成员方过于担忧WTO的政府间性质会受到非政府组织的冲击、一些非政府组织的代表性亦需要仔细甄别,使得非政府组织的参与行为仍然面临巨大的角色困境。因此,只有客观分析困境,厘清对非政府组织的角色困惑,进而科学应对,方可走向共赢。  相似文献   

4.
法庭之友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渊源已久,然而在进入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却遭受到了不同的态度。本文通过阐述法庭之友制度本身的特点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中运用法庭之友制度的实践,进而通过对不同观点的评析,分析法庭之友制度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存在依据,为法庭之友制度服务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可采性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非政府组织通过在成员方之间的争端解决中主动发表“法庭 之友”书面意见,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活动,而《争端解决谅解》对此规定很不明 确。本文通过典型案例,探讨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对于该问题的态度,并分析非政 府组织介入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  相似文献   

6.
法庭之友陈述在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可接受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立虎 《法学家》2004,(3):155-160
法庭之友陈述早已出现于普通法国家,如今又被众多的非政府组织向WTO争端解决机构提出.WTO法律对此缺乏明确规定,而专家组和上诉机构又趋向接受这种信息材料.国际贸易法学术界的见解则莫衷一是.本文认为,从世界贸易争端的特点、司法透明、WTO的宗旨和国际政治发展形势来看,WTO争端解决机构应当接受并在适当的条件下考虑法庭之友陈述.总理事会应依循现有的WTO规定的精神并参照相关实践制定出接受和考虑法庭之友陈述的实体和程序规则.  相似文献   

7.
"法庭之友"是WTO争端解决机制中已经触及并引起争议的一个新问题。作为一种有助于WTO争端解决机制民主化和透明化的措施,虽然法庭之友制度引发了理论上的诸多争议,但实践中,法庭之友已逐步参与到WTO争端解决机制之中,并促使DSB对这一制度进行引导和规范。  相似文献   

8.
WTO争端解决机制(DSU机制)运作至今,在实践中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法庭之友"陈述在争端解决机制中的地位正是问题之一。WTO成员国对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是否可以采纳"法庭之友"制度一直存在争论。"法庭之友"制度在DSU机制中缘何存在并发展,本文从实证和理论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如何对待"法庭之友"提出了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9.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证据规则(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证据规则适用的背景入手 ,简要指出WTO争端解决活动中的证据规则对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性 ,结合WTO协定条文和专家组及上诉机构的报告等扼要阐述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据规则的渊源。接着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证据规则的内容予以提炼 ,集中分析证据的可采性、“法庭之友”摘要、举证责任、专家组的证据调查权及裁断权等主要规则。最后归纳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据规则的特点 ,对其所代表的价值加以评析 ,指出其发展的方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证据规则(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WTO证据规则适用的背景入手 ,简要指出WTO争端解决程序及证据规则对争端解决机制的重要性 ,结合WTO协定条文和专家组及上诉机构的报告等扼要阐述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据规则的渊源。接着对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证据规则的内容予以提炼 ,集中分析证据的可采性、“法庭之友”摘要、举证责任、专家组的证据调查权及裁断权等主要规则。最后归纳WTO争端解决机制证据规则的特点 ,对其所代表的价值加以评析 ,指出其发展的方向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The Amicus Brief Issue at the WTO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near-exclusive attention which many commentators have givento the importance of analysing the amicus brief issue in termsof transparency and accountability, often accompanied by accusationsof a lack of democratic status on the part of the countriesthat have objected to the admission of such briefs, is misplaced.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Members that have objectedmost strenuously to amicus brief submissions have been developingcountries—ironically, the most vocal proponents of anindependent, strong "trade court". Why should developing countriescomplain if the issue is really one of strategic and politicalinterests? After all, a "court" that takes it upon itself toaccept amicus briefs despite the protestations of the majorityof the WTO Membership is, in this sense, a "strong court". Whatthis article aims to provide is a very close account of theviews of the Members in the political debates on this issue.On that basis, it seems that abstract arguments based on thepositive role tha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canplay are unlikely to assuage developing countries' concerns.They only address the supposition that developing countriesare morally mistaken in their political views, or are sufferingfrom a false consciousness of the (real) threat of trans-boundarynon-governmental moral entrepreneurs. Instead, the concernsof these and other Members have to do with estimations aboutthe likely impact of WTO Appellate Body activism on the misapplication(and consequent unpredictability) of negotiated trade rules.These concerns should be taken seriously, for they go to theoriginal intent at Uruguay of having an impartial body whichwould impartially apply negotiated rules, with an eye towardsthe avoidance of political controversy. According to this view,fundamental gaps in trade regulation should be resolved by theMembers—not the Appellate Body.  相似文献   

12.
非政府组织与国际刑事法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年来,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关系中取得的最大成绩就是在促成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和贡献。从建立国际刑事法院构想的提出,到《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起草、谈判,到《规约》的通过与生效,以"支持国际刑事法院的非政府组织联盟"(简称"国际刑事法院联盟")为核心的非政府组织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际刑事法院的诉讼程序中,非政府组织也可以发挥信息提供者、法庭之友、法院与受害人和证人之间桥梁、监督人等作用。国际刑事法院已正式认可了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在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和运行中所发挥的作用堪称国际市民社会参与国际关系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者主张的宪政模式论将WTO治理结构与国家政体进行理论上的比拟,倾向于将其塑造成宪政体制。宪政模式论能否成立,关键在于对WTO立法体制及争端解决机制(DSM)性质的理解。WTO立法体制的核心功能是协调,现有实践表明它是一个多边体制;同时,其争端解决机制地位从属于立法,在实证层次,WTO治理结构并不支持DSM的司法性质,DSM不可能构成宪政体制应有的司法之维;因此,虽然WTO某些法律功能具有内国宪法的特征,但总体上其治理结构的性质还不足以构成一个自足的宪政体系,宪政论的制衡模式观点难以在WTO的实践中成立。  相似文献   

14.
It seems that the WTO Secretariat has offered some room forNGOs to participate in both the policymaking and the disputesettlement in the WTO. The note points out the structural weaknessesin the ability of NGOs to do so. Following Richard Shell’s"The Trade Stakeholders Model", this note offers suggestionsfor making NGOs participation more meaningful so as to protecttheir interests. Footnotes *LL.B of Law School, Xiamen University, China; LL.M of Law School,Hull University, United Kingdom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审判方式改革已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在加入WTO后 ,仍存在很多问题。应对中国审判方式进行再改革 ,使其与WTO的诸多规则相一致。审判方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由行政化的院长、庭长批案走向法官独立审判 ;由宣读书面证词走向证人出庭作证 ;由实体主义走向程序正义与效率的统一 ;由司法神秘走向司法公开  相似文献   

16.
向前 《时代法学》2007,5(6):99-107
作为WTO调整争端解决法律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书》在第三方问题上的规定存在着不够明确和完善的地方,由此带来的规则和实践的不一致减损了WTO的可预见性,第三方制度成为WTO争端解决实践中存在较大争议的地方之一。有关第三方制度的改革问题,必须建立在一个正确认识第三方参与对WTO争端解决进程之影响的基础之上。鉴于第三方对于争端解决进程的过多参与将会对争端解决的成本、争端得到早期解决的可能性、争端解决的结果等方面带来众多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因此,应该在改革第三方制度的过程中采取审慎的而不是轻率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中国应对国外反倾销与加强反倾销的法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凛 《金陵法律评论》2004,(1):45-50,69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赋予进口国自我保护的一项合法权利,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的重要手段.多年来,中国经济深受外国反倾销指控之害.加入WTO 以后,中国的企业仍将面临反倾销与倾销的双重考验与挑战.中国应该在符合世贸组织反倾销法律框架内构筑反倾销机制.一方面,建立正确的价格战略和反倾销预警机制,制定完备的反倾销应诉法规,尽量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和控制,努力摆脱"非市场经济国家"的被动地位,充分利用WTO规则应对外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反倾销,以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完善我国的反倾销法律体系,调整反倾销机构的职权,对外国产品在中国的倾销采取反倾销措施,以保护我国的国内产业.  相似文献   

18.
程朝阳 《北方法学》2014,(4):118-129
亚里士多德的古典修辞学理论认为,修辞是一种在每一事例上发现可行的说服方式的能力,其功能不在于说服,而在于发现存在于每一事例中的说服方式。他认为凭借修辞方法和说话人的努力可以达成的说服论证包括三种:运用说话人的品格(ethos)、激发听众的某种情感(pathos)和运用逻辑论证(logos)。亚里士多德这些技术性的说服修辞技巧以及他关于法庭(司法)演说、议事(或政治)演说和展示性(夸耀性)演说的分类,均可创造性地应用于法庭调解实践当中,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葆莳 《时代法学》2012,10(6):105-113
德国国际私法认为,识别源于对冲突规范所使用之“体系概念”的解释,发生识别冲突的原因在于内、外国实体法存在体系差异,内国实体法体系中存在漏洞,内国实体法和国际私法之间存在体系差异。在识别冲突的解决上,存在法院地说、准据法说和独立识别说等三种主要理论。在德国国际私法的司法实践中,法院地说占据主导地位,但法院在一定程度上也采纳独立识别说,作为法院地说的必要补充。采用独立识别说时,法院一方面要对冲突规范中的体系概念进行广义解释,突破其在内国法律体系中的内涵范围,兼容外国法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体系、文化背景等方面对外国法制度进行比较法分析,以确定其功能和目的。如果能够确认该外国制度和内国某一体系概念在目的和功能上具有对应性,就可以将该外国制度纳入该概念,从而拓展冲突规范的适用范围,否则就必须发展新的冲突规范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