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公安研究》2009,(11):74-74
王成礼在《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撰文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社会,它的主体不仅包括个人与国家,还包括许多社会组织横亘于个人和国家之间。在利益的驱动下,市民社会、公民个人与国家机关之间展开博弈,实质上是权利与权力的博弈。权利与权力的博弈过程,实际上是二者不断寻求最佳配置的过程,即博弈均衡过程。  相似文献   

2.
冯彦志:换届选举呼唤公民意识 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冯彦志撰文说,公民是一种法律概念。公民意识是一种现代意识,是在现代宪政体制下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民众意识。这种意识体现为一方面将自己和他人视为拥有自由权利的人,具有个人尊严和个人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勇于维护自己和他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和价值的意识。这种意识包含了公民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主要包括爱国意识、守法护宪意识、自由平等的信念、权利与义务的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中国,"臣民"、"国民"、"人民"与"公民"四种社会身份或观念并存,并形成三组相关概念:臣民-公民、国民-公民、人民-公民.梳理三组公民相关概念内在的内涵冲突,并根据当代社会特点,实现概念内涵的现代转换与建构,对于公民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民角色不仅仅表征于公民是国家的主人,同时它还体现在公民是国家的建设者和捍卫者。一个和谐、健康的公民社会,不仅是凸显着公民权利与个人价值的社会,同时它还应该是一个倡导公民责任、人人履责的社会。2001年,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强调,要"引导每个公民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懂得负责已成为现代社会对公民的基本品质要求,自觉负责、能够负责的公民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5.
钟声 《湖湘论坛》2009,22(3):9-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了从人格依附的传统社会向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的艰难转型。与这一社会转型相对应,政治文化也必然发生相应的转型——从臣民文化转向公民文化。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11,(8):34-34
颜运秋、余定祥在《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上载文《预决算民主的法治障碍及其克服》认为,推行预决算民主是实现经济民主,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这不仅能使财政资金得到最合理的安排,也能构建国家和公民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确立政府管理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莫纪宏 《人权》2010,(4):2-6
“公民”概念是指称与具有完整主权特征的现代政治国家相对应的、作为主权国家构成要素之一的“居民”个人。在现代社会中,“公民”意味着个人属于一个具有独立完整主权、有一整套合法有序运作的国家权力运行机制的“政治国家”,“公民”是个人与主权国家之间的政治联系的“价值属性”,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3,(12):84-84
马苹在《理论界》2013年第6期撰文认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社会管理体制是社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就必须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发挥党在社会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大作用,发挥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协调和矛盾缓冲作用,发挥公民个人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发挥法治在社会管理中的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宋世明 《时事报告》2013,(12):42-4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除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外,社会体制改革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公安研究》2011,(1):89-89
钱洁在《理论与改革》2010年第3期撰文认为,自古希腊的原始公民性开始,从公民意识与公民精神两个维度考察,公民性经历了以臣民意识为特征的公民性缺失、捍卫公民权利的消极公民、具有责任和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的积极公民的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微观察     
《乡音》2014,(5):1-1
行政体制改革的四大难点值得重视 《人民日报》:第一是理念。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公共治理理念需重新认识:一是政府不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政府是营造环境的主体,只有企业和公民个人才是社会财富创造的主体。二是政府的权力受到严格的法律限制,尚聿小授卡义,政府无职权。三是我们建设的服务型政府。说到底是一个以公众为中心的政府,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0,(8):89-90
吴向东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个人与社会的价值关系问题是价值观的核心问题,它的解答依赖于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本体论立场和方法论预设,思想史上存在着社会整体主义和个体原子主义两种不同的本体论立场和方法论预设,这两种对立的立场分享着同一种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公安研究》2012,(8):94-95
齐学红在《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第2期撰文认为,随着社会治理模式从统治型向管理型、服务型治理模式的发展演进,学校道德教育功能也应发生变化,从体现国家——个人关系的一元维度转变为国家——共同体——个人的多元维度,从国家对个人的单一控制模式转变为国家、社会力量、个体等多方力量的多元互动模式。学校道德教育模式也需发生相应变化,传统农业社会的典型示范式榜样教育需代之以现代公民社会共同体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人大建设》2006,(6):55-55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会会长高尚全在近期的《中国新闻周刊》上撰文说,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一样,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绝不是某些人理解或主张的政权更迭。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一样,要有政府和公民的广泛参与才会逐渐取得成效。政洽体制改革也不同于历史上的政治运动,而是应按照宪法精神和框架稳步、有序地进行。历史已经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携手并进,政治体制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15.
李月玲 《理论月刊》2012,(1):166-168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重大理论问题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种价值形态已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学术界对于这两种价值何者为重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社会价值却忽略了个人价值,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却重点强调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实质上,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统一的。  相似文献   

16.
<正>作为刑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正当防卫是“正义不必屈于非正义”这一古典自然法思想在现代刑法中的逻辑展开和重要体现,在人类历史上经历了从习惯到法律、从学说到制度的漫长发展过程,是法治社会形成的缩影。在现代社会,正当防卫是国家为保护公民权益而赋予公民的权利。《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相似文献   

17.
李蒙 《民主与法制》2014,(26):22-23
财税体制改革历来是改革排头兵 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是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对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规划。《总体方案》明确提出了要重点推进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改进预算管理制度,二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三是推进中央与地方收入与支出责任的划分改革。明确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时间表: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相似文献   

18.
《公安研究》2014,(7):70-70
徐春丽在《行政与法》2013年第10期撰文认为,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总体变迁,社会心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怨恨作为现代社会的伴生物,不仅同个人或群体的精神因素有关,更是社会结构变迁在个人心理的投射和表达。  相似文献   

19.
《公安研究》2009,(6):92-93
石佑启、杨治坤在《河北法学》2009年第1期撰文认为,行政体制改革与宪政的互动是二者关系的实质体现,它一方面要求宪政必须为行政体制改革的启动和展开提供基本框架,进而指引和规范行政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行政体制改革也必须张扬宪政的价值诉求,实践宪政的制度安排,从而促进宪政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信任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追求的个人品质,也是维持社会基本秩序、保障社会健康发展的公共伦理要求。在现代公民社会中,信任是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建立联系的基本方式,成为每个社会公民的一种社会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