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一种外在综合国力的增长过程,也是一种内在民族精神的成长过程。外在的国力强大与内在的心智成熟是互动建构、相辅相成的。先有国家精神的成长,然后才会有国家的崛起。没有内在精神品质支撑的国家难以成为真正的强国。中国的复兴和崛起需要用一种积极健康的国家精神去引导国民精神的塑造。  相似文献   

2.
袁南生 《同舟共进》2011,(11):65-68
外交与国民心态有内在的联系,一方面,外交情势对国民心态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国民心态是制定外交战略与策略的重要考量与依据,同时也影响和牵制外交情势。考察影响中国千年外交的国民心态变化历程,有助于国人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中国在世界中的位置,从而有助于做好今天中国的大外交。  相似文献   

3.
理性爱国是契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时代潮流的迫切要求,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赢得世界尊重,实现和平崛起的客观要求。理性爱国,要有大国国民的冷静,更要有大国国民的务实和忍耐。自信开放、理性包容、健康成熟的国民心态是涵养爱国情感的基石。  相似文献   

4.
周平 《思想战线》2020,46(1):106
为现代民族的中华民族, 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的进程中一步步地凝聚成型,并在新中国成立时实现了与国家的结合, 从而完成了自身的构建并成为中国的国族。中华民族既有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形成的特殊性, 但更蕴涵着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国族的一般机制, 体现出国族的一般性特征。 中华民族所蕴涵的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等一系列机制的构建和成熟, 对古老中国向现代文明转型所必须的现代国家制度、 社会结构等的建立,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发挥了根本性的影响。 中华民族成为了中华现代国家的基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国家发展目标的今天, 中华民族的地位和状况与国家发展的相关性又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 并关乎国家发展目标的实现。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 对于近代以来中国的不可或缺性, 是中国历史发展必然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新加坡的崛起与腾飞,已为世界所瞩目。1996年,其国民生产总值达95O亿美元,人均GDPZ.6万美元,分别比1960年增长136倍和60倍,成为亚洲“四小龙”之首,投资环境位居世界第二,新加坡的快速发展与其政府成功的治国之道密不可分。一、立足国情的忧患意识,是新加坡经济腾飞的内在动力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地,天然资源贫乏,这种国情使新加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限制。对此,新加坡政府领导人和国民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首先,立足国请求生存,寻找改变本国工业落后的机遇。60年代…  相似文献   

6.
近代中国与近代印度同受西方列强的奴役和侵略,二战以后相继独立,然而在帝国主义时代,英国给中印之间留下了领土争端。围绕边界问题,中印之间进行了1962年的边境战争,发生了1987年的边境危机,期间不断进行谈判,但始终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实现国家的崛起是中印两个发展中大国的当务之急,两国的政府和国民应面向未来,以互谅互让的精神、冷静的态度、通过平等协商来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从而为两国的合作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温卡华 《当代广西》2007,(21):48-48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历史地位、巨大作用和伟大意义,既是对我国29年来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又是对我们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更高的政治要求与庄严宣示,为北海率先崛起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们务必认真学习、用心领会、全面落实。  相似文献   

8.
黄茜 《湖湘论坛》2003,16(5):57-57
作为现代经济核心 ,银行业如何顺应经济发展要求 ,积极发挥信贷支持作用 ,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是摆在当前银行信贷工作面前的紧要课题。一、把握“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一是加强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十五”计划纲要提出 ,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产业结构方面 ,要进一步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提高农业现代化、产业化水平 ,加速数量农业向质量效益农业转变 ;提高工业发展水平 ,推进工业化发展程度 ,增强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性地位 ;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 ,提高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上海经济的重新崛起和浦东的开发与香港主权回归一起成为最受世人注目的“中国现象”,而随着上海金融贸易中心的重建和九七后香港主权回归大陆,香港能否继续保持国际金融贸易中心这一“东方之珠”的美誉,香港的国际经济地位会不会被正迅速崛起的上海所取代,也成为世人议论颇多的话题。一、未来中国经济腾飞的两翼自邓小平1991年春视察上海和1992年春南巡讲话,短短几年时间,上海迅速成为中国房地产发展最快的地区,国际跨国资本在华投资最多的地区。中国金融、证券、股票、期货和外汇交易最活跃的地区和中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是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民族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对自己的文化及其价值高度认同、精心守护和积极践行,对自己的文化创造力、文化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满怀信心,是对文化自卑心理的克服和文化自负心态的超越,也是对执政党担当文化能力的高度信任。在当今中国,坚定中国文化自信,要讲清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增强国民文化自信的底气;充分阐扬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国民对中国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对中华文化发展前景的信心;克服国民盲目乐观和文化自负的不良心态,为坚定文化自信涵养理性客观的文化心理;让国民明晓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发展所作出的历史贡献,激发国民对中国共产党担当文化使命能力的信任。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伟大变革时期。由于社会转型是整体性的社会发展过程,是社会整体系统由一种结构状态向另一种结构状态的过渡,因此,它必然引发中国社会各个层面、各种关系的要素重组,促发国民寻求适应性的心理调整,实现包括心理状态、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变革。领导干部处于社会变革的前列,其重要的地位和特殊的作用要求他们,不仅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自觉地实现自身。动理素质的改善和适应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帮助广大群众实现这样的心理变革,从而使自己和广大群众一道,在社会变革时期,能真正成为…  相似文献   

12.
杨玲 《求索》2005,(9):88-9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之路。考察中国和平崛起的历程,对于研究大国和平崛起的规律,澄清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误解,都具有一定的意义。一、时代主题的转换,是中国和平崛起的理论指导;二、开展多边外交,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外部保障;三、融入国际制度,是中国和平崛起的路径选择;四、韬光养晦,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深远谋略;五、发展模式,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力量之源。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全面崛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全面崛起战略是新世纪中共中央政治局的集体重要决策,其理论基础是科学发展观,性质是和平崛起,方式是自力更生。这一战略的内涵是:中国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环境,主动争取实现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全面、均衡、高质量和跨越式发展。这一战略是中国崛起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它表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将会更加积极主动。  相似文献   

14.
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耐心和创新,也需要更多自信心、责任心和宽容心央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播出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有关大国的诸多话题也引发了不少议论,“大国心态”以其独特意义而广受关注。那么,何谓“大国心态”?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所长傅梦孜认为,大国心态总体上说就是一国的国民既要有自信心,塑造自己的文化形象,又要有包容心,吸纳别人的文明。在国家复兴进程中,我国国民的心态如何,离大国国民心态距离还有多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发展与民族复兴呢?近日,记者就这…  相似文献   

15.
薛涌 《同舟共进》2009,(9):21-23
中国的经济崛起靠的是劳动力密集型制造业。但检视现代史上的大国崛起,靠廉价劳动力是无法维持大国地位的。中国要真正崛起,必须依靠建立在优越的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昂贵劳动力。这就需要我们从宏观历史的角度对高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作一番考察。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核是经济崛起。民族企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微观经济基础和主要生力军。其中,中国国有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在基础性行业处于绝对控制地位,更是国际竞争的主力军;民营企业是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同样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民族企业的崛起可以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提供有力支持,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同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而若想构建内心的和谐,就必须在明确影响国民内心和谐的三大心理要素即个体的性格、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调整好国民的心态,让国民正确看待社会,努力培养国民的健康人格,从而尽可能让国民拥有更多的幸福。其具体构建内心和谐的途径有三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公民社会与公民教育问题的研究,必须正视这样一个事实:在当代中国,"臣民"、"国民"、"人民"与"公民"四种社会身份或观念并存,并形成三组相关概念:臣民-公民、国民-公民、人民-公民.梳理三组公民相关概念内在的内涵冲突,并根据当代社会特点,实现概念内涵的现代转换与建构,对于公民相关问题的研究是一项具有基础性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专栏作家、凤凰卫视首席时事评论员阮次山先生说过,大国民的心态是大到对世界抱着一种礼让、宽厚的态度,小到注意待人接物、行为举止的礼仪礼节。他希望年轻人有大国民的思维和胸怀,并希望在有生之年见到中国民众都能具备自信.宽容、雍雅、关怀的大国民风范。品昧过阮先生的话之后,大家都来思考一下——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大国民心态?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发展中国家问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对发展中国家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现将一些看法整理如下:一、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和大团集团经济正在崛起,将在未来多极化世界中占有直至地位。七十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取得重大发展,九十年代这种发展趋势更加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