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证明模式与诉讼模式相辅相成,诉讼模式的转型必然引起证明模式的变革。随着体现控辩双方合作、协商与合意的合作型刑事诉讼模式成为一种独立的制度形态,刑事证明模式也相应地呈现出契约取向。合作型刑事诉讼模式下的合意证明模式与对抗型刑事诉讼模式下的分立证明模式在证明路径上存在较大差异。合意证明模式充分体现了尊重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以及意思自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构造的精神,实现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
在刑事诉讼程序中,控辩关系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它在深层次上决定着诉讼构造的基本走向,同时又对诉讼公正的实现和诉讼效率的提高具有实质性的影响。控辩平衡是刑事程序正义理念的基本要求,应当成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基点。一、控辩平衡的基本理念控辩平衡本来是程序正义理念影响下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含义是指在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的地位平等,各自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应当相对平衡,以保证辩方有充分的防御机会和足够的防御能力来对抗控方的指控。刑事诉讼中,由于控方以国家公权力为依  相似文献   

3.
和解促和谐     
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理论基础的刑事和解,兼采国家干预和当事人处分主义,是一种全新的"加害人——被害人——司法机关"三方合作的刑事诉讼模式,体现宽严相济,司法和谐。2007年以来,我院就刑事和解进行了积  相似文献   

4.
李宗强 《山东审判》2004,20(3):31-35
一、英美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展示制度 所谓证据展示制度,是控辩双方在庭审前相互展 示证据的制度,是英美当事人主义对抗制刑事诉讼中 的一项独特的证据制度。但两国的证据展示制度又有 各自具体的做法与特点。  相似文献   

5.
周伦军 《法人》2004,(9):86-87
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是我们十六年来的审判改革主线,现在是时候该考虑如何强化法官的审判责任了时下,将诉讼改革的目标定位为构建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包括两个核心原则: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当事人主义的弊端正如任何一枚硬币都有其两面性一样,当事人主义的制度设计在给予当事人较大的权利的同时,也使当事人承担了更重的责任;在强调法官中立的程序正义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及实体正义的实现。如果严格适用处分权主义和辩论主义,将会导致一些有违实体正义的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
刑事案件涉及到当事人的自由及生命,因此对刑事案件的办理程序就需要严格控制和不断完善.刑事程序分流制度,一方面着力于对国家刑罚权力的控制,另一方面又保障了刑罚功能的实现,其最终所能确保的是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平衡,保障人权.因此针对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的现状,从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和庭前审查阶段三个方面论述了完善我国刑事审前程序分流机制的构想,以提高诉讼效率,实现程序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刑事程序正当化的模式选择与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抗制诉讼在保障当事人的正当程序权利方面固然有其优点 ,但是对抗制并不等同于刑事正当程序。由于受律师人数短缺以及诉讼成本过高等因素的制约 ,中国目前不可能在对抗制的道路上走得太远 ,保留一定程度的职权主义特征仍然是现实之选。在实现刑事程序正当化的过程中 ,中国应当走出一条“进化主义的本土程序正当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许可 《当代法学》2016,(3):6-15
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大陆法系的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即以约束性辩论原则、约束性处分原则以及职权进行主义为基础,辅之以合理的释明权制度.近年来关于我国民事诉讼模式的改革目标在理论上存在一些误识,主要体现为混淆了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适用范围、夸大了当事人主义与协动主义的差异等.民事诉讼法和相关司法解释条文表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核心指标——请求拘束原则和主张责任已经基本在我国法上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9.
从西方回到中国:反思中国刑事审判模式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既有的刑事审判模式理论,比如当事人主义/职权主义、传统型/现代型、宪政型/集权型、对抗型/合作型等,一是存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嫌疑,二是缺乏对中国实践的切实关照,以致既不能有效解释中国司法的制度与操作,也很难提出有价值的指引.因此,只有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真正面向中国实践,才能提炼出富有解释能力和指引价值的审判模式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机制的法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在法学研究中,刑事证明责任的分配机制亦即证明主体及其责任范围确实无疑是最为重要和复杂的一个问题。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对此问题并未达成共识,理论研究尚无突破性进展。笔者认为,这一歧见纷纭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从诉讼模式、司法价值观念的角度,对证明责任产生的机制性原因及赖以生存的基础因素进行深入的分析。在此略抒管见,以求指教。一在诉讼发展史上,存在着多种诉讼模式,当代主要有职权主义和当事人主义两种诉讼模式,它们对刑事证明责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