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雷丽玲 《创造》2008,(7):116-117
目前,在农村尤其是较为偏远、贫困的地区,“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潮已经重新抬头,且有蔓延之势。“新读书无用论”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的大问题。遏制它刻不容缓,而要彻底扭转这种思潮,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共同努力。作为个人而言,最主要的就是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在读书与就业的问题上彻底摆脱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思想上破除新读书无用论。  相似文献   

2.
"读书"这个词有多种解释,但被国人普遍接受的"读书"指的是上学,因为只有学校里才能安静、耐心、专注、严肃的读书.过去一段时间,"读书无用论"的狂潮吹遍了神州大地,曾使得一大批教育志士痛心疾首,他们认为这会使民族堕入愚味的深渊.他们自认为肩负拯救民族的重任,其实他们忽视了对"读书无用论"的另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3.
管理经纬     
中央党校吴忠民教授撰文说,和谐社会这一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同一切与自身相关的事情保持着一种协调的状态,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社会同经济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政治之间的协调、社会同文化之间的协调,等等。实际上,广义上的和谐社会几乎就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全部内容。狭义上的和谐社会主要是指社会层面本身的协调,是科学发展观所关注的一个相对单项的问题。我们现在所谈论的和谐社会是狭义上的和谐社会。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宜将和谐社会概念予以泛化的处理,否则便难以把握和谐社会的基…  相似文献   

4.
"读书无用论"是公众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方式,其折射出了社会公平和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难题。全社会应当共同发力,破解"读书无用论"的悖论。只有持续增进社会教育公平、营造公众学习的社会文化氛围,并且从自身需要出发,不断实现知识的积累,人们才能更好地"读书"。  相似文献   

5.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成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已被人们普遍关注,这种浮躁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高校教学、管理和就业等诸多方面.然而,对于问题的成因和解决的办法却是众说纷纭.笔者通过对多届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研究,把当代大学生浮躁心理的成因主要归结为:"新读书无用论"与"独子综合症"等的反映,并分别就家庭、学校和社会如何应对大学生浮躁心理提出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论立法监督的概念□周伟立法监督的含义,在国内学术界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被理解为“是指立法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监督职能和立法系统内部的监督机制两个方面,”①即包括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行为进行的监督和对立法过程的监督;在狭义上被理解...  相似文献   

8.
防范与控制犯罪,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它是整个国家、社会的任务。它包括消除一切犯罪原因、条件,铲除犯罪根源,以及最后从根本上消灭犯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综合治理就具有广义的防范犯罪的意义。刑事侦察学中的防范与控制,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包括:刑事调查;对刑事  相似文献   

9.
董韶军 《春秋》2013,(4):48-50
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历史上,蓬莱水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蓬莱水城,泛指山东半岛登州(府)辖区沿海的一系列港口,既包括内港,又包括外港;既包括陆域港口,又包括岛屿港口。狭义上的蓬莱水城,特指登州(府)治所蓬莱县城内的主港口。这里讲的蓬莱水城,主要指狭义而言。通过对文献和实物资料综合研究,笔者认为,蓬莱水城作为一个港口,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衰落的曲折沿革过程,这一过程与我国漫长历史的发展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0.
清末,政府在仓猝问废除科举制,但善后工作做得不周全,以致出现了乡村教育的断层,城乡教育差距拉开、且越拉越开,甚至乡村民众中出现"读书无用论",最终造成乡村教育的落后.其启示我们:一是改革要慎重,二是要均衡、可持续.  相似文献   

11.
在有读圣贤书传统的中国,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说法,这当然过于极端.物极必反,到现代以来,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就一直以各种方式被提起,不能不说是一个有趣的悖论."知识越多越反动"是制度提出的质疑,"读书无用论"是个体在体制转换时的疑问,而更深刻的还有对我们这个日益体制化的社会的教育体制的批判.前两者是特定时期的社会和个体的心理状态,势易时移,问题本身常能自然消解,而后者由于个体与体制化社会内在的张力,倒是我们总是必须面对的永恒话题.  相似文献   

12.
李莹 《前沿》2007,(5):141-143
舆情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简言之,狭义舆情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舆情则包括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从狭义舆情的视角看,信访工作机制的环节主要包括提供舆情表达渠道、舆情汇集与分析、舆情上达及舆情疏导。从广义舆情的视角看信访工作机制,还包括从体察民情、珍惜民力、集中民智三个方面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的二重组合原理,我们有必要对“情欲”进行剖析。 情欲是性格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说,性格是一种追求体系,那么,情欲就是这个追求体系的心理动力。我们即将阐述的情欲论,包括狭义清欲和广义情欲。所谓狭义情欲,就是指两性之间的性爱。所谓广义情欲,则是指从内心深处中迸射出来的各种欲求、欲望、情绪、情感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一) 新的“读书无用论”为什么会泛起? 知识,使人区别于动物、区别于自己的蒙昧时代。知识的作用已经被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实践所证实,它为人们创造着愈来愈丰富的生活,因而理应受到重视。但是,在现阶段,新的“读书无用论”却在中国大地上滋生、蔓延、童工、童商;中、小学生严重流失;大学生、研究生厌学、退学……这些现象说明:知识在贬值。  相似文献   

15.
李良栋 《人民论坛》2012,(31):22-23
执政党如何进一步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落到实处?这需要我们深入地思考政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泛指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整个治理;狭义政治是人们基于一定的利益要求围绕公共权力展开的活动。两种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广义的政治观,党的十八大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由"知识"所带来的一系列不公平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其打击尤甚于来自政策与制度上的不公平所带来的打击."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是民间对当代知识与权力状况的解读与应激,其危害是巨大的.为此,教育公平应成为任何有权介入知识过程者的最高原则与最基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17.
“民族教育”一词,在我国实际上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指整个中华民族的教育,狭义指我国汉族以外的55个少数民族的教育。本文所讨论的是其狭义的一面。一个概念的形成,有它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少数民族教育的概念亦然。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少数民族教育这一概念的范畴上取得共识,对办好民族教育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威县贺营中学目前在校生共400多人,其中初一学生200人,初三学生只有50人。该校负责人说,该校今年参加中考的学生只有24名,三年总辍学率近90%。而家长们的想法是:“念也考不上,考得上也供不起,供得起也找不到工作”,“读书无用”的认识溢于言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产生与“文革”时期的“读书无用论”有着不同的时代背景,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这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是由于农民的愚昧落后而造成的。恰恰相反,农民也深知“知识改变命运”,渴望自己的孩子“跳出农门”,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于相对…  相似文献   

19.
杜会科学是以人类社会行为和精神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如果细分,还应把广义的社会科学划分为狭义的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这种区别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二者研究性质、研究方式以及对社会影响都不尽相同。狭义的社会科学以人类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为研究对象,包括了经济学、社会学、法学、民族学等学科;而人文学科是以人们的精神现象和精神产品为研究对象的,包括了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学科以及社会科学中基础理论和史的研  相似文献   

20.
不良行为青少年是当今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家庭教育失误,学校教育“失真”,大众传媒失当,同龄群体不良亚文化,社会化主体冲突是不良行为青少年现象产生的根源.在创新社会管理的视野下,围绕青少年“失范——规范”,运用教育、舆论、行政、法律等手段,多层次、多渠道综合治理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力量,建构新的社会规范管理体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