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薛富兴 《思想战线》2000,26(2):100-104
历史意识(包括历史真实观念和史传叙事模式)是理解中国古代叙事艺术发展何以滞后(与诗歌等抒情艺术相比)的重要参照系.历史意识对中国古典小说命运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压抑了早期叙事--神话与史诗,制约了后期小说的虚构意识;但它同时也为古典小说提供了基本叙事素材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2.
李俊青  冯建辉 《前沿》2009,(7):16-18
“和谐世界”新全球治理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当今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本文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蓝本,对“和谐世界”新全球治理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作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中国式的新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是主观上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对国际战略的一种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的战略理念,它以构建周边、地区和发展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基础,倡导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国际合作,把硬措施与软理念结合起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要科学辩证地把握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命运共同体是复杂的、矛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是主观上的思想解放,是中国对国际战略的一种富有远见的顶层设计。命运共同体内涵丰富,包含平等互信的新型权力观、合作共赢的共同利益观、包容互鉴的文明观,是具有前瞻性的新的战略理念,它以构建周边、地区和发展国家命运共同体为基础,倡导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国际合作,把硬措施与软理念结合起来,推动命运共同体建设。要科学辩证地把握习近平命运共同体思想,命运共同体是复杂的、矛盾的,构建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颜欣 《理论月刊》2023,(6):25-33
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周边是一个复杂的空间和地域概念,就我国而言,包括南亚、南太平洋、东南亚等区域。东南亚是中国周边的重要场域,对东南亚的运作成效对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有着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和东盟合作的周边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的检验,周边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行动愿景与实践,有着相应特征与共性。规则、责任、意愿、过程共同组成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逻辑框架,四者缺一不可。不过在现实运作中,“邻里”矛盾和分歧、大国竞争和博弈、周边内生性因素及周边机制拥堵在不同程度上对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造成一定阻碍。基于此,不断完善和健全周边基础性秩序与制度体系、多措并举搭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长效机制、在周边时空结构中注重周边构造的过程建构及加强周边命运共同体知识生产成为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阶梯与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中国化的历史产物,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文明问题的时代产物,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产物。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系统阐发了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交往新理念、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文明问题,科学回答了“人类文明向何处去,不同文明如何和平共处”的“文明之问”。面向新的百年历史,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文明观指导下,激发文明自觉,坚定文明自信,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构筑文明交流互鉴平台以推进人类文明治理现代化,加强政党合作以共建人类文明共同体,不断推进人类文明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它反映了崛起中国的国际秩序观,这个秩序的核心思想是共同安全、合作共赢与和而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在行动上突出了"对话协商"、"共建共享"这一强调国家能动性、强调实践本体的手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主义"在国际关系中的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上破解了现有秩序的静态结构主义、表象的偏见和二元对立的世界观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发展了"和而不同"的交往观,发扬了"协和万邦"的天下观,弘扬了"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为推动人类携手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9.
大观园是充满诗意的青春女儿的世界,但和大观园外面的世界并非没有联系。大观园作为贾氏家族命运的象征符号,其所遭遇的兴衰比家族本身的兴衰要深在得多。中国文学是个大宝库,里面有无尽珍藏。古典小说《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坚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网络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网络社会治理观。其核心内涵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技术与人才发展、完善互联网法治建设、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等方面。习近平的网络社会治理观是新时代中国网络社会治理实践的根本遵循,也为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1.
国际秩序观是一国如何认知世界、如何处理自身与世界关系的重要理念指引,反映了一国政府对现行国际秩序的态度、立场以及对理想国际秩序的主张和愿景。作为权力、制度和观念因素共同作用的起点,国家身份认知对本国的国际秩序观塑造有内在建构的影响。本文认为,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不仅强调自身“中华和合文化”与“全球大国”的内生身份认知,还在与国际社会的积极互动中确立了“现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参与者、建设者和引领式改革者”的社会身份认知。这两类身份认知通过国内和国际层次影响着中国政府对国家利益的主观认知和界定,进而塑造了新时代中国对现行国际秩序的立场以及以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理想国际秩序主张与愿景。  相似文献   

12.
李胜渝 《求索》2008,(9):137-139
慎刑观是中国儒家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古代的刑法制度有重大影响。慎刑观对中国古代死刑审判制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皇帝对死刑审判最后的核准权、死刑审判复核与复审程序、死刑会审、死刑复奏程序等方面。这对当今死刑制度的立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既不要刻意回避,又不要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是客观存在的,对此既不要刻意回避,又不要飘飘然,甚至忘乎所以。  相似文献   

15.
"和""美""与""共"的文明观是多元平等、美美与共、包容互鉴、创新发展的整体文明观,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进步文明观。"和""美""与""共"的文明观蕴含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同舟共济的伙伴精神、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原则和互利共赢的制度供给,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并推动全球治理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吸收借鉴儒家"大同"思想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传承了儒家"大同"思想天下为公的价值观、公平正义的治理观、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同时,还实现了对传统天下观、平等观、义利观的超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儒家"大同"思想的传承与超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使命与担当,提供了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智慧与方案。  相似文献   

17.
杨毅周 《台声》2000,(10):1-1
一个中国是客观存在。一个中国原则是对这一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两岸关系得于稳定、和平、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在国际社会中,在中国与外国发展正常的外交关系中,祖国大陆主张和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是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涵义,其核心是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1949年以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海峡两岸的中国人虽然在谁代表中国的问题上有不同看法,但是在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一根本问题上是具有共识的。 1992年,大陆海协与台湾海基会达成…  相似文献   

18.
所谓主流价值观,按照学术界约定俗成的说法,就是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无产阶级意识形态价值观。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主流价值观不仅是一个历史的客观存在,而且还是一个主导历史发展方向的客观存在。它以鲜明的政治理念为核心,对20世纪中国文学创作实践一直产生着重大的思想影响。比如英雄史诗式的创作模式、农民主体意识的高扬、政治理想主义的浪漫情愫等等,都是主流价值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萃岚 《今日浙江》2011,(16):62-62
《水浒》是毛泽东较为欣赏的古典小说之一,纵观他的一生言论,对《水浒》点评颇多。据薄一波同志回忆,毛泽东同志很喜欢看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小说。我国的不少古典小说他曾读过多遍,十分熟悉,在讲话和文章里。时常引用这些小说里的主要人物、事件和典故,并且常常用独到的见解介绍给别人。  相似文献   

20.
从美、欧、日等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和评论来看,他们普遍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崛起后的战略表达,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将会对现行的国际秩序造成冲击。一些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的中国文化和全球治理观进行了意识形态解构,认为中国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制,并试图将国际秩序中国化。基于以上两方面,西方学者对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态度出现分化,或反对,或支持,或主张容纳。西方学者的诠释和态度对于我们如何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中国话语"发展成为世界话语,使之在不同的话语体系、思想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共识,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