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狭义实践观把实践仅仅理解为一种物质生产活动,除此之外人的其他活动都不能纳入实践界域,它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存在着误解和误读,只看到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精神劳动批判,而忽视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精神劳动的充分肯定;把《提纲》中的"感性的人的活动"等值于物质生产活动;用经济学中的物质生产概念代替哲学中的实践概念;错误地理解了在马克思之后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实践的一些观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广义的,实践就是人的各种生活活动的最一般的抽象,是指主体人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把一定的"原材料"加工为一定产品的劳动过程。  相似文献   

2.
学界分别用"课程系统"和"教材"这两个理解对象区分"课程理解"的广狭义虽简单明了,但这种区分稍显粗糙。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些混用现象和弊病都与之有关,说明人们对这一概念的适用范围特别是广狭义背后的理路没有理清。"课程理解"是教育学科领域的基础性概念,是研课程、讲课程及学课程绕不开的概念,因此有必要对其作精细分析。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哲学原理上,广义"课程理解"从本体论的角度理解课程;狭义"课程理解"从教学认识的角度达到课程理解。在理解的方式机制上,广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抽象(经验入)及演绎(先验入)思维,产出课程的概念以及课程观;狭义"课程理解"运用的是理解—解释思维,产出课程文本语言的意义及认知模式。在理解取向方面,广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价值层面;狭义"课程理解"的取向侧重主客观层面。在理解的影响因素方面,广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学科理论、国家意识形态及实践问题等;狭义"课程理解"主要集中在理解主体、解读方式及文本载体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从四个维度对马克思美学思想的人学旨趣进行了审视:马克思美学思想以人的劳动、人的需要和人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回答了美学的产生根源;以人的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哲学依据,奠定了美学的理论基础;以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定位了美学的价值取向;对基于人的美学产品生产和再生产的自由时间的争取和伸张,确定了美学的评价方式与标准。马克思美学思想是实践美学、人本美学等中国气派美学思想理论创新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4.
李咏吟 《求索》2007,(6):163-166
实践美学思想,奠基于西方知识论传统、中国实践伦理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变革理论之上。现代中国美学中的实践美学之争,主要围绕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价值取向展开,但并未从真正意义上超越李泽厚的实践论美学构想。超越实践美学,必须回归生活意义的诗性确证,承担文明重建的思想任务。  相似文献   

5.
李兵 《长白学刊》2004,(4):60-63
哲学开始于"惊疑",但"惊疑"的根源是人实践的存在方式.作为关于人自身存在自我意识的哲学,不仅是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学问,还应当将其理解为是对科学和宗教的超越.面临"生存"危机的哲学,出路在于为同样处于"生存"危机的现代人类提供具有时代性的"本体论承诺".  相似文献   

6.
劳动、剥削和私营企业主入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期以来,围绕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学术界对劳动、剥削以及私营企业主的政治地位等问题进行了持续的讨论。这些讨论,加深了人们对那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事物的认识,同时也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这里对有关问题进行简要综述。一、关于劳动问题对劳动的认识有以下几种.(一)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来理解劳动:狭义的方面是指从劳动的一般本质和人类生产的一般目的来看,劳动仍然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过程,不参与这个过程的活动就不属于劳动。广义地说,在第一二三产业中提供社会需要的使…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创立了以生产劳动实践观为基础的科学实践论 ,揭示了人的实践本质和实践的人学本质 ,给社会历史以客观的承认和尊重。由此 ,他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本来面目”,解决了人类实践和人类意识的关系问题 ,把握住了社会实践的客观进程 ,说明了“人”的实践本质。在这样的意义上 ,他的新历史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把唯物史观说成是物质本体论的推广 ,或者借口不赞同这种“推广”说而抹煞马克思历史观的唯物主义性质 ,都是对马克思哲学文本的错释  相似文献   

8.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本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因此,在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时,不应该把它放到一般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模式,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实践模式的形成在世界的辩证图景中,实践把世界二重化,它不但揭示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对立和统一,而且揭示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实践根源,从而展现了实践所固有的世界观特征,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把实践看作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把一切物质纳入到人的实践活动中来理解。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再是脱离人、脱离实践去研究抽象的本质、存在和本体,而是研究实践和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一切关系、物质,从而使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哲学研究对象发生了转向。而这一转向不仅使哲学的性质、功能发生了变化,而且使哲学研究的问题域、视域和方法发生了改变,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不同于传统哲学本体论的独特品格和特性。第一,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学本体论,但反对传统哲学的本体论和人类中心主义。传统哲学总是把“本体”理…  相似文献   

10.
左少峰 《求索》2011,(12):138-140
实践美学与20世纪后半叶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发展息息相关。李泽厚的实践美学是中国实践美学发展的一个缩影。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时期是李泽厚实践美学萌发时期,它侧重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探讨美的本质问题;七八十年代,李泽厚实践美学侧重主体性实践美学体系的建构;80年代末至今,实践美学呈现出多元化“后实践关学”的发展格局。将李泽厚实践美学放入20世纪后半叶中国关学,甚至世界美学发展的语境中,对实践美学的维护、质疑与颠覆具有重要意义。李泽厚实践美学的发展过程,展现出随着思想解放的深入和学术氛围的活跃,马克思主义的、西方的、中国的各种思想资源被借鉴并纳入实践美学体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哲学上一般把本体论看作是关于有或存在的学说。本体论问题能否和应否被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野呢?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所持的观点归纳起来有四种: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物质--实践本体论和自然本体论。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原著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只能是物质本体论。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提出的又一重要理念.生态文明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  相似文献   

13.
生态文明所需要的生产力可简称为生态生产力。正是工业文明对生产力的片面理解,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才使生态文明、生态生产力的提出成为必然。要回答什么是生态生产力,必须对生产力做广义理解。广义生产力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力、人口生产力、社会关系生产力和精神产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就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力和自然界生产生命的生产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和谐统一。人类可以在调整自己需求结构的同时,以生产人口、生产社会关系、生产精神产品这三种生产力为调控手段,发展生态生产力。  相似文献   

14.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史中,对"历史"概念的追索散发着恒久的魅力。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滥觞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便是以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为中心的。卢卡奇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历史思想的得失分析中,将马克思的"历史"定位为一种生成性存在和动态功能结构,从而用历史辩证法来剥离资产阶级社会意识的"物化结构"。然而,由于他以黑格尔式的抽象逻辑设定来座架历史概念,不能透视马克思历史观的广义与狭义层面的区分,不能理解狭义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历史观的真实意蕴,因此其逻辑运演的深层仍是一种抽象的思辩,最终无意识地陷入了历史唯心主义的意识形态。重思青年卢卡奇的历史逻辑,对于理解其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如何不断走向人本主义、实践主观化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陆云 《长白学刊》2011,(4):43-46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强调马克思关于"实践的本质的发现"——"实践的、人类感性活动";而把历史唯物主义视作马克思世界观的孙正聿老师认为"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即以"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作为"现实的前提"。从上述各自强调的立足点上可以看出,二者强调的核心内容应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社会有机结构论),只有立足于唯物史观,才能理解二者对于马克思哲学性质的表述,也才能更好地理解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实现政治理想(人的自由的实现)的思想武器的真实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6.
文化 1.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  相似文献   

17.
"实践存在论美学"不仅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相等同,而且进一步认为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其实,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性建构和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形而上之思,奠立在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基础之上,不应混同.不是马克思奠定了现代存在论的理论基础,而是"实践存在论美学"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作了存在论转变.  相似文献   

18.
劳动解放何以可能是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核心问题。理解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及其对劳动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必须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起点。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把劳动理解为人的生命活动,把人的自由本性内在地植入劳动之中,这是马克思与西方传统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从劳动的社会本性出发,把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与劳动异化的积极扬弃内在统一起来,理解为一个社会运动或社会生成过程,从而指明了劳动解放的现实路径。自由劳动作为劳动解放的最终目标,是劳动的自由本性的真正实现;作为积极扬弃异化劳动或者私有财产的社会运动过程的结果,则是劳动的社会本性的真正实现。劳动解放或自由劳动的实现过程,也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或共产主义社会超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9.
章辉机械地把实践论与存在论对立起来,贬低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维度,虚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对美学研究的价值,错误地抛出“告别实践美学”的口号。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依托于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维度的重新发现和发掘这一重要理论契机,尝试把实践论与存在论结合起来,既坚持实践论,继承了传统实践美学的合理成分,又引入存在论,走出了传统认识论主客二分理论框架,为实践美学,也为当代中国美学的突破找到了一个可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实践"与"劳动"相比,增加了社会历史性、生产关系等层面的内容.实践的对象,不但包括自然界,也包括社会领域.而劳动的对象只是自然界.但是,实践派美学作为我国文艺学、美学领域的主流理论,忽略了二者的区别.它从劳动的对象化理论出发,引出艺术的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这种自由是属于生产力领域的自由.其实,马克思的自由是指生产关系领域的自由,而不是指面对自然界的生产力的自由.艺术作为一种实践,所关注的对象是人自身,不是实践派美学所说的自然界.因而,艺术所追求的自由是人自身的自由,是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