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长期以来,地方立法大多采用由相关行政部门起草法规草案,然后提交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的立法模式。随着部门立法的增多,“部门利益法制化”的问题也备受世人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部门利益的驱动和立法方式的不尽完善。由部门主导立法的传统方式,由于缺乏规范化的平衡利益和公众参与机制,加之社会监督的不到位,很容易导致在起草法规草案时溶入部门利益。  相似文献   

2.
描绘本届人大立法蓝图的市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2008—2012年)已编制完成。 五年中,什么样的立法项目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所急需?如何为众多立法项目依据“轻重缓急”合理排序?五年立法规划中所列的70件立法项目对此给出了明确答案。首次向社会各界发放立法建议征集表,首次通过网络征询代表意见,首次增设立法项目资源库……立法规划编制中创下的诸多“第一”,  相似文献   

3.
提高立法质量的根本途径要靠发扬民主。主要是通过改进立法程序,使人民群众有切实可行的渠道参与立法,表达他们的意见,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部门利益。为了提高立法质量,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采取了一系列立法民主化的措施,如常委会审议法律草案由“二审制”改为“三审制”;常委会增  相似文献   

4.
2008年起,北京试行立法前开展立项论证,6个项目纳入试点。从2009年开始,北京将逐步建立立法项目储备,每年将更多的项目纳入立项论证,并从中选择条件成熟的项目立法,增强市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立法选项的科学性。近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副主任郭金忠接受采访时表示,实现立项论证后,一些明显保护部门利益的项目,肯定不能纳入立法项目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律的重要性和崇高地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普遍认同。由此,各方面对立法的热情不断高涨,立法建议层出不穷。现在一旦一个领域问题比较多,就有人呼吁制定那个领域的法律,新闻媒体也竞相报道立法建议。例如:前一阶段猪肉价格上涨较多,供应比较紧张,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养猪法”;青少年中肥胖儿童比较多,因此就有人提出要制定“营养法”等等。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各方面提出的立法建议达800多项。显然,这些不可能都纳入到立法规划之中。因此,在众多的立法建议中,科学筛选、严密论证,合理确定立法项目,成为科学立法的首要环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立法列项是立法的启动和开始。选准了立法项目,就为科学立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该项立法工作能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选错了立法项目,就有可能南辕北辙,半途而废,无功而返,白白浪费立法资源。立法实践中,有不少这样的例子。选准选好立法项目,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07,(8):4-4
据中国新闻网记者于2007年7月12日从重庆市法制办获悉,该市自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试行“政府立法回避制度”,实施立法项目委托招标起草。据重庆市人民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李殿勋介绍,“政府立法回避制度”主要实施起草、评审、审查三个环节的立法回避,与某一立法项目有直接明显利害关系的单位,不得参与法规和规章的起草、审查和评审,亦不得主导立法进程;起草环节立法回避制度主要通过“委托起草”、“招标起草”和“市政府法制办直接起草”三种方式实施。  相似文献   

7.
《辽宁人大》2008,(3):26-26
全国人大环资委主任委员毛如柏日前强调,在立法过程中,要避免政府部门“争权而不负责”现象,防止“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倾向。应该建立起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必受罚的机制。毛如柏特别提出,在将来的立法中,必须解决政府部门通过立法揽权的问题。“过去有这样一种倾向,  相似文献   

8.
2月24日,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本市2009年度立法计划。早在去年第四季度,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就启动了这项立法计划的编制工作,确立了“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成功举办世博会提供法制保障”、“反映群众呼声和人大代表立法议案要求”和“符合国家新制定或修改的法律、行政法规要求”的立项原则,根据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综合平衡,突出重点,最终在立法规划项目和立法计划申报项目中精选出本年度24件立法计划项目。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现代法治理念,法律、法规不再是立法机关专属的“私人产品”,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公共产品”。立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广纳民意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立法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少地方不仅实行了“开门立法”,在立法程序广泛听取社会民众的意见,而且还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民众的利益和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区县人大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领域立法中如何平衡多元利益格局下的各类社会需求,在立法中如何体现对政府工作的支持与监督,如何增强地方立法的有效性?在当前经济转型、矛盾凸显的新时期,立法需要“直面”更多的难题。2009年市人大常委会计划完成11件法规,已审议通过了10件,另有1件法规将于近日提请常委会表决,其中1件法规由预备项目调整为正式项目。重视代表议案集中的、群众关注高的热点问题,破解社会领域立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增强立法工作所需要的智慧、魄力、韧劲成为贯穿2009年度立法的“主心骨”。  相似文献   

11.
地方人大通过立法听证、公开法规草案、征集立法建议项目等“常规动作”,不断扩大民意的深度参与,推动立法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贾韶琦 《理论月刊》2023,(1):143-151
社会信用立法面临着功能定位不明确、技术回应不明显、实施立场不准确等比较突出的问题。社会信用立法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语境下的道德立法,通过将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要求转化为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实现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在“良法善治”意义上的统一。大数据技术为社会信用立法提供能力支持,使之成为可能,并因全样本分析、反模糊反匿名、自身膨胀等技术特征影响社会信用信息的采集、披露和使用,立法中宜确立“全面采集”“原则公开”“安全使用”之原则。实践中“泛信用化”惩戒乱象表明社会信用法律的规制功能与激励作用间的内在逻辑失调,一方面应明确激励型法的规制功能,引导逻辑思维和意识形态融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应坚持法律规制功能的激励导向,即便是失信惩戒也具有激励作用,主要表现为法律保留原则和比例原则的适用。  相似文献   

13.
在前期的立法调研过程中,面对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博弈,养犬管理立法研究课题通过广开言路、权衡利弊,已初步形成了“政府管理、行业协助、市民自律”、养犬从“禁养”到“限养”,再到如今的“规范养”的思路,养犬管理将立法博弈前置到立法调研阶段,让各方群体参与其中充分展开博弈,俨然已是地方立法工作中的一个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4.
曾蔚 《人大论坛》2014,(10):32-33
“完善人大工作机制,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立法途径”,是今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专题组承担的一项重点改革任务。省人大常委会根据改革任务要求,结合年度立法计划,边立边改,边改边立,推进和创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工作机制,以多种形式拓宽公众参与立法之路。 注重听取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成为新常态。开门立法、尊崇民意,关注利益相关群体的意见,是精细化立法时代背景下,增强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重要命题。在今年的立法工作中,省人大常委会始终注意倾听法规调整和规范的利益群体的声音,尤其是“不同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阿计 《公民导刊》2007,(10):34-37
2007年8月30日.随着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9次会议落下帷幕,孕育了十多年之久的反垄断法完成了最后的分娩。反垄断立法从进入公共视野那一刻起。就触动了方方面面的利益和权力。纠缠着诸多矛盾与冲突的反垄断立法,一直持续着高温不退的立法争议。尽管立法过程颇多曲折坎坷.但毕竟。中国拥有了有“经济宪法”之称的反垄断法。对中国的市场经济进程和法治建设道路而言。都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相似文献   

16.
起草者中立是确保立法公正的良方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民导刊》2007,(6):34-35
部门立法之不足,是我国现行法律的通病。近年来,一些地方人大常委会正在努力探索民主化、科学化立法的新途径。主要措施有: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立法计划项目,坚持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法规草案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举行立法听证会等等。这就是为了切实防止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制化。将法规规章草案交由中立的专业人士或者组织起草,无疑也是在民主立法工作中的探索性措施,是否可行当然尚需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7.
扼制行政立法“部门利益”倾向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伟 《人大研究》2004,(5):38-39
行政立法“部门利益”倾向是指某些行政部门利用其掌握的国家立法资源,在协助国家制定行政法规时,在法规中过分强调本部门的权力和利益,力图通过立法来维护、巩固和扩大本部门的各种职权;同时尽可能地减轻和弱化本部门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概括起来就是: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规化。行政立法“部门利益”倾向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破坏了法制的统一。由部门利益驱动的权力扩张和部门权力争执,使得行政立法在膨胀中趋向混乱,破坏了法律体系的等级有序、协调一致,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其次,它背离了法治精神。行政部门超出通过…  相似文献   

18.
杨涛 《人大建设》2007,(9):39-39
据《法制日报》报道,重庆市从2007年起在全国率先试行政府立法回避制度。根据该制度,在立法起草环节,如主管部门有直接明显利益关系的,原则上应该回避;专业性极强、需要借助专家智慧的,原则上相关部门可以回避;综合性跨部门的立法项目,部门间难以达成共识的,原则上部门予以回避;此外,在评审、审查环节,相关人员如与立法项目有直接利害关系,也应主动回避或强制回避。  相似文献   

19.
基层“信息避责”是一些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出于避责需要,在向上呈报信息时采取一些策略性行为,致使上报信息失真的一种现象。“信息避责”呈现出选择性、粉饰性、掺水性、投机性、敷衍性五种基本类型。其既降低政府治理效能,危害民众利益,减损政府公信力,又挫伤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治理基层“信息避责”,可从德、能、制三个维度共同发力,让基层政府和基层干部既担得起责,也避不了责。  相似文献   

20.
200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和约瑟夫·斯蒂格里茨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的贡献在于对“充满不对称信息的市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他们回答了什么是“充满不对称信息的市场”,信息不对称会对市场经济产生什么影响,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问题等。要全面深入理解高中经济常识,有必要对信息经济学做些了解。一、什么是信息不对称买卖双方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决策取决于所能获得的信息。这种信息可以分为公共信息与私人信息。公共信息又称公开信息,是人人都可以免费得到、交易双方都同样拥有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