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而唯物史观的确立又对马克思正义观的最终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具体来说,它促使马克思由批判"正义"到重构自身正义观的转变;由思辨正义到实践正义的转变;由思考"什么是正义"到思考"怎样才能正义"的转变。依循此路,马克思得以最终确立起历史正义观和初步完成对未来共产主义正义图景的探索与建构。  相似文献   

2.
长久以来,学者们对于马克思的正义观一直存在着争议。塔克尔和伍德通过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文本进行解读,认为马克思对正义抱有拒斥的态度,其对正义的判断是事实判断而非价值判断,无产阶级并不掌握正义的尺度。他们还认为马克思摈弃分配正义的概念,共产主义社会则是一个超越了正义的社会。事实上,马克思并未拒斥正义,只是用历史唯物主义改造了传统的正义理论,实现了理论上的真正超越。塔克尔和伍德的错误之处在于马克思经典文本解释的片面化和孤立化、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在对资本主义现实的深刻反思基础上,基于对现实的人及其生存困境的关注,罗尔斯和马克思都建设性的给出了自己有关正义的理论构想。但是在对正义实现的具体诉求上,二人走向了不同的道路。罗尔斯从"无知之幕"的设定引发出自己的正义理论,试图通过后天再分配来保证平等;而马克思则是从现实的生产关系出发来关注正义问题,认为要实现正义,就必须打碎资本主义生产制度,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就是要"解构"资产阶级各种关于正义的普世永恒的学说,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正义范式,即生产正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通过批判拉萨尔主义的分配正义观,阐明了自己基于历史主义原则的正义观,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指明方向、开辟道路。针对拉萨尔主义将分配正义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目标的机会主义错误思想,马克思深刻批判了其以劳动所有权为理论基点、以平等的权利为原则从而实现社会公平分配目标的主张。马克思的正义观以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为理论出发点,阐明了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分别是正义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历史实现形式。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性分析中,可归纳出权利原则、贡献原则和需要原则三种分配原则,体现了正义原则在不同阶段的历史展开和扬弃发展的过程。从政治哲学的视角深入探讨马克思对拉萨尔主义分配正义观的批判及其理论超越,既是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正义观本真要义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克服分析马克思主义重构马克思正义观的方法论缺陷与理论局限,消除对马克思正义观辩证意蕴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正义观具有独特的理论特质,其内在包含着事实与价值、批判与规范、历史与现实三重相互对立统一的规定性。因此,马克思正义观在逻辑本质上是一种辩证的逻辑,是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批判维度与规范维度、历史制约与现实可能的辩证统一。为此,只有从辩证的双重维度出发,才能澄清关于马克思正义观的争论,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正义观的理论精髓,揭示马克思正义观的真实意义与革命性质。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探讨马克思正义观的当代意义,首先必须回到马克思著作文本,挖掘其本真意义。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和《莱茵报》时期所表述的正义思想是基本一致的。借助于对伊壁鸠鲁原子学说的分析,马克思的正义思想在《博士论文》中萌芽,但又超越了伊壁鸠鲁原子学说所表达的正义观;《莱茵报》时期发表的论文把《博士论文》中隐晦表达的正义观运用于分析具体的社会现实,是对《博士论文》中正义思想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的视阈和语境中,"正义"既有作为事实性的法权意义的形式正义的涵义,又有作为价值性的规范意义的实质正义的涵义。在这样两个层次的差别与统一中,马克思对正义观的批判及其建构呈现为双重维度,即基于法权事实基础上的外在客观批判与基于规范诉求基础上的内在价值批判、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契合统一。只有将马克思的正义观置于其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事实与价值辩证统一的方法论视域中,才能真正辨识马克思正义观双重向度之间的内在关系,从而纠正以往在马克思正义观研究中或偏重于事实或偏重于道德的"单向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的方法论误区。  相似文献   

8.
张雷 《理论月刊》2010,(1):16-18
《资本论》包含着大量的经济伦理方面的思想,尤其是关于经济正义问题的思考。从“物的人格化”到“人的人格化”体现着马克思经济正义观的人文关怀。“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重要命题为马克思经济正义观提供了现实路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资本论》所体现的经济正义观是现实的、革命的,有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9.
《卡·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以下简称《导言》),是恩格斯1895年3月完成的最后一篇重要著作,可以说是恩格斯的"政治遗嘱"。在这篇著作中,恩格斯思考了马克思和他早年提出的无产阶级革命观,并根据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工人运动的新实践,以其深邃的历史洞察力和巨大的理论勇气,系统论述了关于无产阶  相似文献   

10.
正义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主题性地位。在理论上,马克思通过提出科学实践观,奠定了批判自由主义正义思想的坚实基础,其运用科学实践观批判正义思想的过程与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唯物史观视野下,马克思肯定了正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追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扬弃正义,在制度和观念耦合的社会生成方式下审视剥削阶级正义观,进而将正义置于人类自己创造历史的过程中予以认识,使我们看到正义的生动展现。马克思的正义思想与诉求蕴于现实实践中,因为只有在具体历史视界中正义才有尺度,而正义是贯穿自然-人-社会统一关系的价值红线,是过程性和发展性价值。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的理性化制度诉求是形成现代生态危机的制度性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在深入批判现代市民社会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生态正义思想,在这个意义上,市民社会事实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正义形成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2.
赵志浩 《桂海论丛》2009,25(4):6-10
自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问世之后,世界各地产生了各式各样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和理论,它们的内容及其主要思想相差很大,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信奉者都把自己说成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是遵照还是曲解了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文章从"家族相似"的视角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对近代国际法的丰富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国际法基本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对战争与武装冲突法提出新见解;对指导国际关系的国际法原则有新看法;主张建立体现公平正义的国际法律新秩序。  相似文献   

14.
论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心理”内涵界定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后的重要继承者都没有对"社会心理"的内涵进行明确诠释。透过普列汉诺夫的宏观论述,再结合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心理思想,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心理内涵界定的实质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心理是自发的"去个性化"的共同社会意识;二是社会心理是以"零距离"方式呈现在社会现实中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个体的整体感受状态;三是社会心理是呈现社会个体自身与"他者"的狭隘联系的初级社会意识;四是社会心理是一种在人与人之间彼此影响下形成的永远开放的意识系统;五是社会心理是一个与人类社会同步产生、发展与演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5.
张海夫 《桂海论丛》2006,22(2):11-14
从理论上看,尽管马克思没有专门集中论述正义,但是,他并不忽视社会正义。马克思对正义的寻求就是对资本主义的非人道的批判,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正义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生产方式出发,将未来的正义社会论证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即共产主义社会,并将自由、平等纳入到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目标之中。当前,马克思的正义理论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无产阶级解放的伟大事业之中,无暇全面、专门地研究和阐释刑罚问题。他虽然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刑罚理论体系,但却有许多关于刑罚问题的重要论述。其中关于刑罚对象的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与时俱进的态度系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刑罚对象观,对于人们审视、评价和完善现行刑罚的功能及作用,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刑罚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理解"回到马克思"时,可以有解释学的视野、思想史的视野、认识论的视野、价值观的视野等等.视野不同,理解到的意义也会不同.只有具体分析"回到马克思"的各种不同的含义,才能在确定的意义上肯定或否定"回到马克思",把握"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9.
员俊雅 《桂海论丛》2011,27(1):64-67
恩格斯在对马克思哲学的解读中认为:辩证法的规律也存在于自然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正确的认识路线,社会的经济结构总是决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学观点是有细微差异的,恩格斯的解释并非马克思哲学的本真意义。恩格斯解读中存在的问题:一是扩大了辩证法的使用范围;二是在认识论问题上也不够彻底;三是在历史观方面有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相似文献   

20.
罗芸 《思想战线》2002,28(4):3-5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 ,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被誉为“第二小提琴手”的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 ,以历史实际为根据 ,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问题上 ,表现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认真学习恩格斯这种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我们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