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略论立法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伟  汪新胜 《理论月刊》2004,18(12):109-110
立法不仅要追求正义、公平、民主等价值,更应追求效率价值。立法效率导源于西方经济分析法学,其含义是指立法效益与立法成本之比。本文对立法效率所包含的涵义进行了分析,并从这一角度对当代中国立法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实现我国立法效率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立法监督的概念□周伟立法监督的含义,在国内学术界存在着广义与狭义之分。在广义上被理解为“是指立法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监督职能和立法系统内部的监督机制两个方面,”①即包括立法机关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行为进行的监督和对立法过程的监督;在狭义上被理解...  相似文献   

3.
立法过程的规范化和程序化,是保证立法质量的关键。我们按照《辽宁省人民政府制定地方性法规草案和规章程序规定》的要求,对立法计划的制定,草案的起草、审核,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会议审查,规章的公布、备案、解释、翻译等,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执行,同时还对立法程序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以求法规草案和规章制定程序中的实体要件和形式要件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在立法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之一。一方面,有关工作机构主动邀请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实践;另一方面,代表参与的意识、热情和参与的水平也逐渐提高,对立法工作的影响日渐扩大。  相似文献   

5.
立法论证问题在我国《立法法》中没有作明确的规定。笔者通过10多年来的地方立法工作的实践认为,立法论证是地方立法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立法程序的科学设置以及立法质量的不断提高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对立法论证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人大立法制度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立法权限划分、立法体制、立法原则、立法程序、立法方法和立法技术等。1982年宪法对我国立法体制进行了改革。现行宪法、全国人大组织法、地方组织法对立法权限划分、立法程序、法律解释等问题作了基本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议事规则对法律的制定程序又进一步作了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7.
立法机关应当找准“掌舵者”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有形之手对立法过程进行适当的调控,根据地方立法“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辩证统一”的价值取向。积极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实现民意汇集与社会治理目标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8.
从2008年起,北京市人大常委会试行立法前的立项论证,对立法必要性、立法时机、立法思路、预期立法效果等进行评估,6个纳入试点的立法项目经论证后,有的改变了原有立法思路,有的暂缓立法。  相似文献   

9.
地方立法评价指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在实际立法过程中,没有一个较全面客观的评价标准,对地方立法的质量很难做出客观评估,改进地方立法工作的方向也就不很明确。因此,加强对地方立法评价的研究,确立一个系统的评价体系对促进地方立法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对成文法规进行评估是个新课题。确立一个评价体系,首先是确立评价指标。如能将立法全过程分解成若干能反映质量水准的客观具体的指标,并加以量化分析,则对立法的评价就为可行。对立法过程组成要素的个体评价,综合起来就能反映对法规的总体评价。所以评价体系的确立关键在评价指标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现行立法法,对公民参与立法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立法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在具体条文中,对立法过程中如何征求公民意见,公民如何参与行政法规的立法听证,也都有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11.
立法价值导向决定立法成果。以往的民族经济立法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土壤,追求效率优先,忽略了其他价值导向。科学发展观弘扬了效率、公平、秩序的价值观。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民族经济立法新的价值导向,做到效率、公平、秩序三者并重、三者并举、相得益彰,构建适应时代的法治秩序。  相似文献   

12.
事实诠释方法的立法运用及其规则设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事实诠释方法的立法运用,为立法提供了客观依据,也避免立法者陷入假想式立法的困境。从立法实践来看,我国立法者将事实区分为制度事实、社会事实和拟制事实,并采用事实诠释方法实现了三种事实的规范性转化。为了增进事实诠释方法的科学运用,我国应当建立事实诠释方法的立法运用规则,将规范可能性作为立法事实诠释的方法论基础,重视规范价值性在立法事实诠释方法运用中的法益保护功能,通过社会实证材料与事实诠释方法的结合式运用,推动立法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Before its reversion to Chinese sovereignty in July 1997, Hong Kong was preoccupied with safeguarding its autonomy while China insisted on keeping separate the two political systems of Hong Kong and the mainland. Toward these ends, everyone focused on Hong Kong's own governing councils and ignored its future status within China's congress system. Not until the December 1997 deadline approached for naming Hong Kong's delegation to the March 1998 meeting of China's new Nin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did the full implications of this oversight become apparent. Hence, the institutional channels whereby the two systems must interact are actually rooted in the reforming structure of China's congress system. Delegate selection in Hong Kong revealed a new ‘bridging’ function whereby the two legislative systems are linked through the old organization tactic of concurrent membership. The bridging function also illuminates previously unheralded features of Hong Kong's new post‐1997 government, as a replica and appendage of China's people's congress network.  相似文献   

14.
法律拟制大致经历了从诉讼拟制到实体拟制、从司法拟制到立法拟制、从技术拟制到规范拟制的发展进程,它是工具价值与规范价值相融合的产物,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有意识的"立法类推"。刑法拟制本身并没有是否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问题,只有法律拟制的工具价值是否受到规范价值的制约并与之协调的问题,对于我国刑法中拟制条款的质疑与检讨就是看其设置是否符合刑法的目的。法律拟制除了规范价值的内在制约外,还需要合宪性审查机制的外在制约。  相似文献   

15.
《人权》2016,(2)
The legislative disclosure syste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 amendment of the Legislation Law in 2015. This shows that the role of the legislative disclosure system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legislation is catch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part from the Legislation Law, local regulations of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have also made a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islative disclosure system, leading the Legislation Law in many specific processes and specific measures, and playing the role of legislative explor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To summarize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legislative disclosure system on the part of the Legislation Law and local legislative practice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promoting the continued maturity and improvement of this important legislative system.  相似文献   

16.
立法动议是向有立法权限的立法主体提出有关制定、修改或废止某项立法性文件的立法申请,立法动议权是立法权范围内的权利,是不特定主体的权利,是不一定产生对应后果的权利,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立法动议权是立法模式转换、经济利益多元化、民主参与以及公众社会利益实现的必然。从主体、范围、实体规则、程序规则以及权利的具体实施几个角度探讨立法动议权的范畴与法律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17.
政府数据开放立法根植于开放政府运动,是政府数据开放顺利进行之基石。大数据时代,行政机关成为海量政府数据的产生者、保有者,如何让政府数据资源发挥其巨大价值,服务于公共利益,摆脱"束之高阁"的命运,政府数据开放立法的路径尝试不可或缺。不管是从权利基础,还是政策嬗变、适法依据,政府数据开放立法具有其内在的正当性。但基于法律的滞后性和稳定性,我国的政府数据开放出现了实践先行、立法滞后的局面。通过对《贵阳市政府数据共享开放条例》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管窥政府数据开放立法路径的未来走向,因此应通过对贵阳立法实践的反思和批判,肯定贵阳的创新与可取之处,同时指明政府数据开放的功能定位,比较分析三种立法模式的利弊,厘清政府数据开放的关键语义,为政府数据开放从条例上升到法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行政立法的法治化也是行政立法程序的规范化和法治化。中国行政立法的最大弊端在于其程序的随意性、隐秘性和不可预知性,而全球贸易规则恰恰最强调行政行为的法定性、透明性和可预知性。为此,就有必要建立与世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立法程序。从中国行政立法程序及完善动因、全球贸易规则对中国行政立法程序的控制和建立与世贸规则要求相适应的行政立法程序三个层面探讨中国行政立法程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刑法第13条但书的价值蕴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刑法第 1 3条犯罪概念中的但书具有重大的立法和司法价值。在立法上 ,它通过收缩犯罪圈 ,满足了刑法谦抑的要求 ;在司法上 ,它通过协调情与法 ,保证了实质合理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心和关注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类本身的生存问题。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保证人类自身的生存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世界各国刑法均规定了环境犯罪,以回应人类保护环境的价值诉求。由于受传统刑法理论的影响,我国现行的环境犯罪立法,包括立法价值、立法模式、立法技术等等,还不能彰显我国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文章以比较的方法探讨了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功能不足,以及我国环境犯罪立法模式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