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晓媛 《前沿》2012,(8):67-69
在吸收学者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行政强制法》对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几个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法律中的解释并没有使得三个概念清晰化、明确化,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更为混乱的局面。本文认为,行政强制应作为上位概念,包括行政即时强制、行政强制执行。行政强制措施可分为即时强制执行措施、行政强制执行措施和其他强制措施,而不宜作为与强制执行并列的概念。本文的论述对于正确构建行政强制理论体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芹 《传承》2011,(20):86-88
非诉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强制执行方式中的一种,强制执行权在各国多有不同。我国的模式为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为例外。目前,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在司法实践中呈现出上升快执行难的现象,也凸显出了很多缺陷。为此,通过对我国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缺陷分析,力求从理论和现实的角度对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进行有益的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3.
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管理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是行政强制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行政决定义务内容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以行政强制执行模式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性反思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探讨完善的途径,从而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行政强制执行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及其监控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分析和比较国内外已有的行政强制执行相关理论,为我国立法中行政强制执行主体的创设提供了现实立法模式和未来发展模式,进而为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有效、合法地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设计了系列监控机制,包括授权控制、程序控制、监督控制等。  相似文献   

5.
作为规范行政机关的执行行为的法律规范之一——《行政强制执行法》的出台,现在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不仅仅是一部法律的颁布或执行,而是在我国行政法制化的一个推进剂。尽管这部法律还在讨论之中,但基于保护人权与加入WTO的需要,行政强制执行法的出台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试论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及我国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法正在加紧研究制定之中,行政强制执行成了行政法学理论界的一个新“热点”。不论是行政强制立法,还是行政强制法理论研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模式和理论,无疑是颇有益处的。本文试图通过对几个代表性国家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的介绍和分析,为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立法提供可资借鉴的知识和经验。  相似文献   

7.
19世纪初,行政强制执行法律制度开始在西方国家逐步形成,由于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差别,形成了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问题实际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问题,即行政强制执行权在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对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的选择,影响着法院和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的分配,也影响到彼此之间的职权范围。以我国最新颁布的《行政强制法》为依据,分析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执行主体问题,希望能够完善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以进一步推进行政法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行政强制执行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例外。这种模式的缺陷是:不利于保障公民的合法权利;不利于保障行政机关权力的行使;不利于司法公正;有损司法机关的权威。应从以下三方面重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权分配模式:将法院的审查程序改为诉讼程序;根据需要赋予行政机关必要的间接强制执行权;严格控制行政机关的直接强制执行权;规范设定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和权限。  相似文献   

9.
关于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双轨制模式的利弊,学界多有讨论。很多学者主张应当将行政强制执行权收归行政机关,但在制度设计上多有不同。在现行国务院机构改革及法治政府建设的大背景下,可将行政强制执行权视为行政机关的本源性权力(应然权力)和司法机关的延展性权力(实然权力),并在此分析框架下,寻求该种权利在应然性和实然性之间的平衡,由此探讨将各级政府的司法行政部门作为行政强制执行机构,并使得司法权回归至监督权的本质。建立以行政机关为主、司法机关为补充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可以改变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中司法机关沦为行政机关的执行机关的尴尬现状。  相似文献   

10.
行政强制执行制度是行政法的一项重要制度 ,其中执行模式的选择是该制度的核心内容。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法律归属不清、与行政效力原理相背、行政职能与司法职能混淆、运行成本高等诸多弊端。我国应设立行政法院 ,推行行政强制执行由行政法院执行模式。  相似文献   

11.
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管理领域中一项极为重要的制度,是行政强制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证行政决定义务内容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具有重要作用。以行政强制执行为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性反思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有助于从立法上加以更好地完善。  相似文献   

12.
行政强制权扩张的必然性和公民权益受损的可能性构成了行政强制理论前提的內在张力,行政强制权的实施以不侵害公民基本权益为底线.公正和效率是行政强制价值取向的两种表现形态,但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公正是行政强制首要的价值选择.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目标是限制行政强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权利本位是行政强制的根本宗旨.司法机关执行模式和行政机关执行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现有的行政强制执行模式存在悖谬,确立法院审查行为和行政机关执行行为严格分开的制度是行政强制法律制度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杜玉韬 《前沿》2008,(7):132-134
行政强制执行的主体问题实际是指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问题。综观世界各国,由于历史背景、社会现实、法律传统以及行政法理论基础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形成各国不同类型的行政强制执行主体模式。我国目前关于行政强制执行权的归属还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应将国外现行行政强制执行主体制度进行厘清,以期对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主体设置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在行政强制执行制度中特别规定了催告履行和协议执行这两种"非强制性"的方式,这是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立法上的创新。"非强制性"的方式是以"柔性"管理手段来实现与行政强制执行相同的目的,对促使行政相对人及时履行法定义务具有提醒功能、催促功能、协调功能和警示功能,是行政法适当性原则和程序正当原则的体现和贯彻。"非强制性"的方式的实践运用,需正确处理与行政强制执行的关系,并在提前加以运用、增强催告的说服劝导功能,放宽执行协议的条件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楚静 《求索》2008,(4):142-143
当前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可以概括为“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为原则,以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为例外”。该模式对公正与效率价值的追求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本文透过宪政的视域,基于民主法治国家的社会学分析进路,对其形成原因、现状及未来立法模式选择进行前瞻性考评,对完善我国行政强制执行体制,实现依法治国战略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非诉行政执行是人民法院根据行政机关的申请,依法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的行政强制执行。事实上,法院对行政行为的审查程序并无实质上的约束力而流于形式,从而放纵了行政权力的扩张,甚至使有限的司法权成为执行行政权的工具,其结果不仅是漠视和剥夺了行政相对人正当权益、损害了非诉行政执行制度的目的,而且还削弱了司法权威。为此应当在行政强制执行理论范畴中对非诉行政执行制度进行深度研究并结合司法权与行政权的配置等要素,将非诉行政执行与行政强制执行从制度上重新整合,突破理论上的瓶颈和掣肘,完善法律救济渠道,在正当程序法律分析的基础上对行政强制执行予以法律控制,全面实现行政法制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成本分析的角度认为,采取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为主的混合模式会导致执行成本太大的不利后果。在当前,我国更应该采取以行政机关强制执行为主的混合模式,这既不削弱公正,又具有更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成本。但是这必须与更加完善的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以及行政程序法制相衔接。  相似文献   

18.
昊夫 《人大建设》2006,(5):34-36
2005年12月24日,备受社会关注的行政强制法草案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草案共分七章七十七条,包括总则、行政强制的方式和设定、行政强制措施实施程序、行政机关强制执行程序、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法律责任和附则。  相似文献   

19.
申艳红  汪洋 《中国民政》2009,(11):17-19
自20世纪以来,福利国家、给付行政开始成为新时代宪政理念下的国家发展模式,一种有别于传统秩序行政、以提供公民福祉为目的的“服务行政”应运而生。民政行政因其具有为民谋利、为民施政的宗旨,是社会本位国家履行生存照顾职能和给付行政的主要领域,因此确立民政行政的服务理念,探讨民政行政在服务行政下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王丽娜 《前沿》2010,(14):145-148
在构建失地农民的给付行政时,应重点遵循法律保留原则、生存考虑原则、发展原则以及自强与补充相结合原则;以公法方式或私法方式来实现失地农民给付行政的各项内容;遵循申请、告知、说明理由、听证等行政程序;将以司法外救济途径为主、司法救济途径为辅的救济机制作为失地农民给付行政顺利实施的最后一道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