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司法实践表明,少年犯罪原因以外部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外部环境的诸因素中,因不良交往而误入岐途的尤为明显。笔者所在的上海普陀区法院少年庭,1998年审结少年犯罪案共51件,涉及少年被告人102名,初犯、偶犯为50%,犯罪原因为外部影响的为100%,其中不良交往有72人,占70.6%。由此可见,不良交往与少年犯罪的关系,确实不可轻视。(一) 不良交往是少年犯罪的“中介剂”。家庭、学校、待业、文化生活等因素都与少年犯罪相关,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不良交往的“中介”而起作用。如家庭因素中,父母双亡、父母离婚、管教不当都可能导致青少…  相似文献   

2.
少年犯罪和犯罪后的监管既是未成年人社会化问题,同时又是个体演变的特殊过程,个体原因非常复杂,有素质粮源的作用,也有环境铸模的影响。后者由外界环境作用及个人经验而形成,其中人格的形成及对个体人生的渗透倾向不容忽视。而犯罪少年的人格显然是价高了正常的人格轨道,对他们价高人格的表现形式及其作用做科学分析,就能找出矫正的措施,从而促进这些特殊教育对象的心灵净化和行为的社会符合。笔者曾用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问卷)对广东省少年省教所的50名少年犯进行测试,发现少年犯A得了强迫症,便对其施以钟氏领悟疗法,收到了…  相似文献   

3.
一项称为人格调查的制度在山东省各地少年审判庭全面推行。这一制度规定,人格调查报告可以作为法庭定罪量刑的参考。青岛市市南区人民法院在5年前引入这一制度,5年中321件案例让他们总结出人格调查的内容和恰当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4.
社会调查制度是少年刑事审判与成年人刑事审判的重要区别之一,它以刑罚个别化理论为指导,立足于少年刑事案件的特殊性,体现了对少年人的特殊保护。然而,由于缺乏法律明确、统一规定,我国社会调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社会调查主体选任混乱、社会调查员诉讼地位不明确、社会调查报告性质不明等等问题。为此,应当在刑罚个别化原则指导下,充分考虑少年犯罪的特殊性,并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即社会调查制度的主体应为缓刑矫正人员、社会调查员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社会调查报告是诉讼上的证据和量刑时的酌定情节、社会调查报告应体现在判决书中等。  相似文献   

5.
工读学校学生社会人格与家庭环境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工读生社会人格与家庭环境的关系,以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与大五人格量表(NEO-P1-R)问卷为测试工具,对338名工读生进行测评。可以看出,工读学生的家庭环境因子分与全国常模差异显著(P〈001);亲密度与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控制性与宜人性显著正相关,矛盾性与外倾性呈显著负相关;工读学生亲密度对外倾性有预测性;矛盾性对外倾性和神经质有预测性;宜人性对控制性有预测性。因此,工读生的家庭环境对他们是社会人格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未成年人一般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如果法官的判决是有利其改过自新的,则此种基于刑罚个别化的判决对该未成年人而言无疑是再社会化和预防犯罪的良方。将人格调查蕴涵其中的社会调查制度应当是形成前述判决的基础。在我国少年司法制度尚不完备的当下,应以该制度的正当性为基点展开研究,以期运用于少年刑事司法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社会调查制度所体现的以未成年人人格特征为核心予以刑罚个别化处置的理念,与少年司法制度具有天然的匹配性,已成为各国少年刑事司法的通行制度。虽然已有诸多论著对社会调查制度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社会调查制度也已成为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的特殊制度,但该制度在司法实践操作中各地差异较大,且该制度所存在的诸多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显现,以致限制了该制度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除家庭、学校、社会等不良因素影响外,其不成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不良的人格特征是他们走向犯罪的内在原因,了解特征和掌握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犯罪动机和不良人格特征及矫治的内容方法,对我们在少年审判工作中寓教于审,教育、感化、挽救少年犯有很大的帮助和极其重要的意义。一、少年犯罪心理矫治的概念少年犯罪心理矫治,就是对已形成犯罪动机和犯罪意识的个体,或已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的少年,通过深入分析和诊断他们犯罪心理原因和特征,确定矫治改造方案,纠正和消除犯罪动机,矫正其特有的人格障碍和缺陷,从而使…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在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对1995年1月5日~6月20日六个月内收押的100名新收犯罪少年进行调查,从中发现,盗窃犯罪的少年为56名,其中单单偷窃交通工具(不包括兼盗其它财物)的盗窃犯,便有34人之多,占盗窃总人数的61%.据统计,这34名盗窃车辆的犯罪少年中,盗窃小型面包车的,为1人(驾驶车辆去实施抢劫,三天后被抓获).盗窃摩托车的为16人(其中偷车辆最多的,1人就达八辆).盗窃助动车的为12人(其中偷盗最多的,1人达十一辆).盗窃自行车的为5人(其中偷盗最多的,达三十辆之多).此外,这34名专事盗窃车辆的犯罪少年中,同时盗窃两种以上车辆的,就有21人.  相似文献   

10.
为了使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矫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应当根据违法犯罪少年个体的社会化程度、社会成熟度、亚文化影响度和是否有人格变态和心理障碍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心理矫治方案和方法。本文根据国内外心理矫治工作者的经验,总结了七类违法犯罪少年的心理矫治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法律制度之发展进程中,少年司法制度常为先行兵。如若将少年司法领域内尚未成熟的“制度”(举措)贸然引入成人司法,往往使得社会民众反应激烈、产生排斥,如此情境显然不利于和谐社会之建构,并给少年司法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推进施加反作用力。本文以少年司法领域内尚属于初创、摸索阶段的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特别是其中的道德调查)引入成人司法为例,并基于中国大陆门户网站“新浪网”(sinacom.cn)BBS上所体现出“民意”的实证分析,归结出论旨——尚未成熟的少年司法制度不宜普适于成人司法。  相似文献   

12.
少年不良团伙的成因及防控网络构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少年团伙越轨犯罪的发生率近年来不断增加,其社会危害性也不断增大,这不仅影响了社会的治安秩序,而且也为国家、民族未来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少年团伙的形成,有其少年时期特有的心理生理因素原因,也有社会的不良因素原因。我们要加强少年团伙的形成和预防的研究,通过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构建社会的防控网络,预防少年不良团伙的形成和发展,确保为少年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3.
社会调查是各国少年司法体系中普遍而又重要的制度,是少年司法制度区别于普通司法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在1984年成立全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后,注重开展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社会调查工作,并于1988年制订了《长宁区人民法院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细则》,规定了社会调查工作的若干事项,之后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明确提出了社会调查应当实行“主体社会化、内容公开化、程序规范化”的制度设想。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的《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社会调查工作作了规定。社会调查报告作为社会调查的主要载体,反映了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犯罪原因、日常表现等情况,为少年法庭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庭教育、适用个别化的刑罚和进行有效的矫治提供了客观材料。近年来,社会调查制度的实践方兴未艾,其重要性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社会调查制度也已为全国各地少年法庭所普遍运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文、经济、地理环境各不相同,少年法庭的发展也不平衡,在社会调查的主体确定、启动的阶段、调查人员的诉讼地位、报告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各地的认识和做法参差不齐。因次,作为一项制度,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社会调查制度还需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制度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成年人个体情况社会调查制度的建立是健全和完善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举措。借鉴国外少年司法制度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对于规范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调查制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少管所现有在押犯罪少年1532名,性欲型罪犯239名,占押犯的15.6%。其中强奸犯105名,奸淫幼女犯134名,分别占押犯的6.9%和8.7%。为了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根据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的调研重点,我们采取问卷、查档、个别谈话的形式,对全所233名性欲型罪犯形成的社会条件、自身条件以及受害的对象特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一、少年性欲型犯罪的基本情况1.从地区来源看:农村性欲型犯罪明显高于城市,苏北地区明显高于苏南地区。在233名少年性欲型罪犯中,农村的占63.9%,苏…  相似文献   

16.
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少年法庭应当在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方面作更大的贡献。为此应当健全庭前社会调查机构,成立少年犯罪心理咨询部门,增加对犯罪少年的非刑罚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7.
法国作家雨果说:“每教好一个孩子,就减少了一个败类。”近年来,检察机关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以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现对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对此,成立不久的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检察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对少年刑事案件实施个案性质的社会调查,是各国少年司法制度中普遍规定的一种做法或程序。许多国家的法律明文规定,少年刑事案件非经社会调查,并提出调查报告,不得宣告刑罚。对这一做法或程序,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  相似文献   

18.
对浙江省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浙江省1998—2000年刑满释放的青少年连续7年的追踪调查显示:5年内重新犯罪率为7.2%。影响归正青少年重新犯罪的有现实表现、安置就业、社会态度、首犯案由、回归婚恋、家庭关系、家庭住址、户口落实、捕前职业、家庭经济、刑期、首犯年龄、判前婚恋等13项因素,而性别、帮教情况和文化程度等3项因素与是否重犯无关。  相似文献   

19.
一、从毒品消费市场谈起毒品是全球性的问题,被称为世界性的“癌症”。联合国宣布1991-2000年为一联合国禁毒年”,然而,在临近本世纪末的时候,毒品消费市场的严峻趋势无法令人乐观,全世界毒品吸食的总人数早已突破五千万,而且正在源源不断地上升。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毒品消费市场,1997年由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和马里兰大学调查中心共同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接受调查的1500名成人中,有56%的人表示最担心少年染上吸毒恶习,由此可见大多数美国人把毒品看作是对少年的最大威胁。我国的毒品是在解放后被禁绝30年后死灰复燃的…  相似文献   

20.
对未成年人犯罪适用不起诉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应有之义,顺应我国社会发展形势,契合司法实践的需要。但目前检察机关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不起诉率并不高,这其中有制度和制度层面以外的妨碍因素。适当放宽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标准,增设刑事和解与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建立不起诉后的帮教措施,从增加特别告知、人格调查、社会调查诉前听证、法律援助程序等方面完善审查起诉程序。惟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制度的作用,实现未成年人犯罪不起诉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