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艺 《岭南学刊》2004,(6):56-58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发展,更加注重对文化差异的分析。文化差异来自不同文化的知识本性。从历史认识和文化比较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知识本性有三个基本的主题: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自然与社会、人与伦理秩序的相得益彰;三是简约思维和整体综合观念。这些主题在新文化运动之后从不同方面得到发展,使中国文化成为世界主流文化之一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与夯实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中,宗教文化不容回避.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宗教文化参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既要遵循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符合宗教及其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宗教文化参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有三:一是推进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与宗教文化的深度互动与相互适应;二是深入发掘宗教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并内化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营造宗教文化与时俱进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3.
雷蒙德.弗思认为,非西方民族和西方人有着共同的审美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他强调对艺术的情感因素及其社会价值的认知,并吸收了现代艺术观念,认为艺术不一定是令人愉快的。他提出要将艺术置于具体的文化情景与社会语境之中进行研究并注重对艺术的社会功能的探讨。他以战争为界线,将艺术人类学史分成了3个阶段,并简单介绍了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及理论特色。他注重社会变迁对异域艺术的影响:一方面是消极影响,如艺术中的宗教意义消失,导致艺术的粗制滥造;另一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如给当地艺术品带来了新的市场,为艺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4.
王向清 《求索》2007,(1):144-146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阐释中国传统哲学是冯契对学术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另一重大贡献。他阐明了社会实践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源泉;注重从对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的不同立场把握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把握中国传统哲学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5.
代表微博     
正市人大代表王长元:围绕自由贸易港建设,建议:一是突破港区经济贸易、仓储、加工、展示等传统业态的束缚;二是在改革开放措施上更注重与国际接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市人大代表邓蜜:关于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建议:一是注重文化功能性建设的平衡,加大文化配送和建设脚步;二是对标国际标准,突出品牌文化和学术高度,积极搭建平台,鼓励学术研究百家争鸣、海纳百川;三是"上海制造"要注重"上海智造",加强产业集群建设。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而揭示的关于宗教问题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由三个层面构成:一是关于宗教的本质特征、发展规律和社会作用问题的理论;二是关于宗教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以及建设和谐宗教关系的理论;三是关于宗教与无产阶级政党、宗教信仰与共产主义信仰之间关系,以及加强党对宗教工作领导的理论,这是一个全新的宗教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7.
<正>传统中国的社会救助系统中,宗族互助是一个最基本的内容。通过祭祀活动,怀念祖宗的恩德,祈祷祖先保佑子孙的平安发达。去年底,有几位博士“郑重呼吁国人慎对‘圣诞节’,走出文化集体无意识,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他们惊呼“西洋文化在中国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其实一般中国人过圣诞节,只是商业文化与娱乐文化,看着西方的圣诞节热闹而又丰富多彩,借来自娱自乐一番,何必大惊小怪?这与其说是西方文化,毋宁说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现代版。为什么中国人能这样做?蔡元培在上世纪初的一次演说中说:“吾国本无宗教,何必更有所提倡?”所以,中国人的宗教观念是淡泊的,也是很包容的。他们过完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所谓的"世俗化"运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宗教开始了全球化。宗教的世俗化、西方宗教对中国大陆的强力输出和渗透,加上我国的改革开放,一方面大大增加了宗教产品的供给,另一方面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宗教需求。由此造成了我国的"宗教热"和"宗教乱象"。为此,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地研究我国宗教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并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相似文献   

9.
邱淑云 《长白学刊》2012,(2):147-149
李大钊文化发展思想是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中文化领域的重要成果,对此进行探讨并继承发扬,对于当前中国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李大钊文化发展观的特征有三,一是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二是民族立场与世界眼光的有机结合;三是现实性与未来性相统一。它为我们正确处理中外文化以及传统与历史文化的关系,认识文化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的联系,把握中国先进文化发展与前进方向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0.
王学泰 《传承》2008,(21):38-40
毛泽东同志曾对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看中国有两样东西对世界是有贡献的,一个是中医中药,一个是中国饭菜。饮食也是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和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1.
道德中心论、动机中心论和权力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面相,表现出缺乏客观立场、忽视知识的真理性和拘泥于简单辩证思维的特征,从而构成对强调客观性、追求真理和注重实证经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排斥和消解。考察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贫乏的根源,需要深入分析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动机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及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赵帅  司汉武 《人民论坛》2011,(11):190-191
道德中心论、动机中心论和权力中心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种面相,表现出缺乏客观立场、忽视知识的真理性和拘泥于简单辩证思维的特征,从而构成对强调客观性、追求真理和注重实证经验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排斥和消解。考察中国文化中科学精神贫乏的根源,需要深入分析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动机中心文化的内在结构及特征。  相似文献   

13.
罗耀松 《理论月刊》2005,26(6):61-66
产生于中国本土的道家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历史、宗教、文化、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并呈现出演进的过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尊重人的个性发展,凸现人的本质;建立对立统一的文化与道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强调时空的无限性和人类判断客观事物的局限性;对现实的关注和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倡导自然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性与法治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西文化人性论的根本差异是中西文化分别走向人治和法治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要实现法治就必须对传统文化的人性立场进行深刻反思;走出人性预设理想化的误区,借鉴西方人性论的合理因素,从人兼善恶双得属性、人的主体性、人的世俗性等人性立场出发建构中国法治之路.  相似文献   

15.
短论集萃     
<正> 温元凯谈中国的危机和对策一、三个台阶:中国在世界上的方位日趋明晰第一个台阶是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第二个台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反思,第三个台阶是世界大循环圈。可以这么说,第一个台阶新技术革命的浪潮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看世界;第二个台阶中国传统文  相似文献   

16.
现代神学家、哲学家蒂利希毕生致力于研究宗教和现代文化的沟通与结合。在他的力作《文化神学》中 ,他找到了这一结合的典型形态———现代艺术。他认为现代艺术表现出对人类生存困境的强烈关注 ,这一精神与宗教的终极关怀不谋而合。并且他指出 :这种样式是 2 0世纪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17.
茅盾对于时代女性形象的塑造呈现出男性立场与女性立场的对话。一方面,作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对女性心理、女性情感、女性意识进行了成功开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在性别意识上颠覆封建男权文化、建设现代人性价值观念的启蒙追求。另一方面,作家与生俱来的性别立场和视角使他的创作还残存着男权文化的遗迹。  相似文献   

18.
闻骏 《理论月刊》2007,(12):60-63
本文认为康德的宗教思想应该基本区分为道德宗教与道德神学这样两个基本阶段。康德对于宗教问题的思考有着明显的由道德宗教进展到道德神学的理论走向,而道德人性论正是康德从道德宗教进展到道德神学的枢纽与关键一环。康德的这一做法一方面体现了其宗教思想发展的基本一致性,即宗教的道德化与神学的人学化趋向;而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康德在对宗教问题的思考与清理上从批判哲学的立场进展到人类学的立场的理论视域上的基本转换。  相似文献   

19.
高静 《前沿》2012,(2):138-140
90年代先锋诗歌以冒险、叛逆的精神,走向当代文化变动的前列,指向当代文化最尖锐、最敏感的区域。先锋诗歌失去统一的时代主题,以个人化立场,各自言说,呈现出镜像缤纷的中国。诗人群以三种方式与中国发生关系:沉潜进入此岸现实,以批判立场向中国发难;转向日常经验,对寻常事物以及历史观念的重新审视,挖掘出被遮蔽的文化意义;同时摆渡向理想彼岸,追寻终极价值的神性建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兼具理性批判与感性审美,融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理论立场、创作尺度与评价标准三个层面的中国形态:一是文艺理论内在的人民立场与政治向性;二是文艺创作尺度的现实主义原则与历史唯物主义遵循;三是文艺评价标准的大众化倾向与时代化特征。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回答了文艺是为什么人、文艺创作应该遵循什么、文艺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当代形态,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场域的强盛生命力和强大创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