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白翔 《人民论坛》2010,(10):118-119
通过探究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和谐社会构建的精神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具体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础。同时,维护社会公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体现的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科学内涵,需要准确理解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是持续的理论突破与实践探索互动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收入分配理论的思想遗产为改革开放以来收入分配理论的创新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以及资源配置方式的改革为收入分配的创新提供实践动力。整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取得了五方面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4.
作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和重要代表之一,柯亨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提出否定,究其理由,呈现为三个递进的链环:传统马克思主义并未在道德上对其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予以论证;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意味着不平等;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在应然和实然状态上都坚持了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然而,由于柯亨舍弃历史本身而在纯粹道德的基础上否定传统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加之没能认识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的平等意义,并且对传统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分配正义由于坚持自我所有原则而表现为不平等的误判,所以,柯亨的否定并不成立。事实上,由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任何试图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分配正义观的企图都必将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5.
陈慧女 《理论月刊》2012,(9):129-132,147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理论的指导下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和目标,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收入分配原则、方式,最终建立起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并且结合现实中存在的收入分配差距问题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事实证明,这些探索是有效的,经验是宝贵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的实践与基本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分配领域面临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分配正义面临严峻挑战:分配正义与理论挑战(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对传统理论的挑战、分配正义与现实对理论的挑战)、分配正义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建构、整合(分配正义与社会建构、分配正义与政治合法性)、分配正义与马克思主义规范理论、分配正义研究与现存正义理论等,需要不断地理论创新,为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成为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理论研究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所有制、分配和经济体制并行融入基本经济制度中,进行了"三位一体"的概括,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新内涵的确立,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而且有利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显著优势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刘彩虹 《前沿》2006,41(8):192-194
劳动成果的分配是经济属性与政治属性的凝合。本文在考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成果分配理论基础上,通过对前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劳动成果分配制度和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按劳分配理论分析,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科学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其大众化问题不容忽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大众化既是理论传播的过程又是理论创新的过程,其价值意蕴体现在:有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有利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有利于民族文化自信的树立。  相似文献   

10.
传统的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确立分配制度——按劳分配,资本主义以资产阶级生产要素价值论为基础确立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特点是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这种结合突破了东西方分配制度的对立,是东西方经济理论兼容并蓄的理论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分配概念的理论前提是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和在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邓小平的分配概念的含义是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实现人民共同富裕,合理地利用和配置各种社会资源。邓小平的分配概念的重要意义,一是实现了对传统分配概念的革命性变革;二是为人类社会中的财富分配确立了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龚强华 《世纪行》2012,(5):35-35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源头.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有利于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的多样化发展指各国共产党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和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各国的基本国情,创造性地开拓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及其结果。社会主义的多样化发展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要求。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性特征以及各国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状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化。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多样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有助于各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前进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社会主义分配理论探微赵振南,叶芳邓小平同志在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改革实践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学说作出重大贡献,具有显著的中国气派和创造性特色。邓小平分配思想具有结合性。邓小平同志清醒地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这是我国分配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发展和突破。但是在我国的经济理论中,对按劳分配已经论述详尽,对于按生产要素分配则一直持批判态度,因此,正确认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然性、积极作用和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科学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一新的分配方式。  相似文献   

1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同志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它不仅奠定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基础和理论基础,而且为辩证分析和正确处理现阶段人民内部矛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也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重温这篇著作仍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为了有利于学术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进展情况,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研究,文章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比较性研究为维度,述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含三大理论形态之间关系,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含三大理论形态相互之间关系比较性研究的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8.
周敏 《桂海论丛》2004,20(2):44-46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分配制度和分配方式改革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新发展,它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分配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肖力 《当代思潮》2004,(2):36-40
分配是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从国民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社会产品的分配呈现为一个在与生产、交换、消费相互关联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运动过程。从发展、改革、稳定三者关系的角度看,分配关系如果处理得好,就会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否则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妨碍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分配问题,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的基本原理,立足中国的具体国情,在分配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把…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要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形式”,“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不仅是对我国分配关系所作的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需要正确及时的调整,而且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