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界公认的知识产权为私权利,与民法这一最重要的市民社会调整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知识产权相关法律的适用与民法具有相契合的部分,民法的法理传统与依据、法律逻辑构造与思维模式,以及民法架构的基本原则与理论在知识产权法上均有应用。研究知识产权理论中的民法法理与原则,对于知识产权法律的发展和智力成果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法基本原则贯穿于各种具体的民事法律规范之中,并对后者进行指导。基本原则亦可直接作为裁判依据,但有严格的限制,即须满足"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避"的条件。要理解"禁止向一般条款逃避",首先要明确民法基本原则与具体法律规则在适用中的关系,然后要明确适用的两种具体情形:第一,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情况;第二,法律虽有明文规定,但是适用该规定将导致判决结果严重违背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知识产权法应适用民法基本原则,知识产权的各项制度在民法中也有重要体现,二者是相互促进的。知识产权的民法保护,要求知识产权遵守民法最高、最基本、最核心的标准,这样能有效促进知识产权的产生、权利行使以及保护。民法保护知识产权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司法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方金贵 《前沿》2005,(11):111-114
知识产权法作为民法的组成部分几无疑义,因此其基本原则与民法一脉相承。但是,相对于传统民法理论,知识产权领域里确实又有一些特殊的制度。本文通过分析知识产权领域中的一些典型的新制度以及它们建立的缘由,反思民法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制度,并提出一些疑问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知识产权法是一个较为复杂特殊的法域,关于知识产权法是否归属于民法及其与拟订中之民法典的关系,法学界至今尚存争议,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拟从分析有代表性的诸种观点入手,谈谈笔者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一、知识产权法与民法的关系关于知识产权法是否归属民法,有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种观点认为,知识产权法是相对独立的法律部门,不宜归人民法。第二种观点的理由大致如下:(1)知识产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  相似文献   

6.
《民法典》将数据权利"入典",明确其民法属性的立法选择,无论从纵向维度还是横向维度来看,都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通过对数据权利的性质、配置、流转、保护等几个问题的研究,从法律经济学和财产法的角度初步提出适应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数据权利立法的制度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7.
意思表示的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基本问题之一,其本质上是法官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介入和干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意思表示的解释多有论述,主要是解释规则方面的研究.本文在考察德国和英美民法相关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主要从意思表示解释与法律行为、适用中的民法基本原则及重大误解(错误)法律行为救济等关系阐述了意思表示解释在民法中的优越地位,并提出一些完善我国意思表示解释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技术革命下,知识产权的形态种类、交易分配模式都发生变化,知识产权法律框架面临着调整和重构,在此过程中掌握先机至关重要。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营造并维护公平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也需要在国际规则上有强有力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引领解决国际知识产权争议,"领跑"全球化时代国际知识产权制度。  相似文献   

9.
正民法总则作为统领民法典的基础规则,应注重民法体系的构架和完善,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趋势,增强前瞻性。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明确民法作为民商事法律关系立法的基本法地位,突出保护民事权利核心立法价值。将民事权利行使边界与保护,即行使民事权利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利、尊严及自由规定在基本原则中;规定尊  相似文献   

10.
正诚信既是道德信条,也是法律精神;既是道德规范,也是法律规则。诚信是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规则。提出"百善信为先",不仅是要在全社会道德建设中把诚信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而且是要在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借助和依靠法治的力量,把全社会的诚信建设作为重点;提出"百善信为先",就是要提高诚信在所有行为规范中的地位,增强对诚信重要性的认识,加强诚信建设的力度。当前,诚信的缺失,已经成为和谐社会关系、健康经济秩  相似文献   

1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是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发生涉外婚姻家庭、继承、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民事争议后,需要确定具体适用哪个国家的法律。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旨在明确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为解决涉外民事争议,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在全面推动科学发展、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业国际化、现代化、产业化、大众化、品质化及区域化发展的新形势下,明确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基本内涵,厘清现存问题并积极改善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已迫在眉睫,更是推动"美丽河南"建设的重要路径。旅游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保护旅游知识产权是知识经济奏响的时代强音当前,人类社会现已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制度作为经济、科技与法律结合的产物,是一种解决"知识"作为资  相似文献   

13.
随着相关法律文件的出台,知识产权刑事法律体系愈加完善,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牵涉法律适用的多个层面,涉及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从立案、定罪、量刑和处罚各环节来看,仍存在立法的高标准与保护的高门槛、定罪上的"证据怪圈"以及"数额量刑"的困境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待于我们从严落实法规执行、完善程序规定、加强和改进证据工作等。  相似文献   

14.
费蓬煜  王琳 《人民论坛》2012,(35):110-111
法律规则本身就具有限制权力滥用的"天职",如何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中设置相应的法律规则,限制法官在刑事裁判环节中的裁判恣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文章以刑事裁判为视角,通过对"法官刑事裁判恣意的规则限制"的探讨,提出解决法官裁判恣意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吴汉东,男,江西东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校长(2014年1月卸任),我国著名民法学者和知识产权大家,主要从事民商法理论、知识产权法等方向的研究。他的《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知识产权基本问题研究》等著作代表了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的最高水平,有"中国知识产权法制事业的布道者"之誉。  相似文献   

16.
<正>什么是民法精神?有学者认为,民法精神是自然人人格平等,法律在调整本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时对双方实施同等保护,这也是民法的直接宗旨,民法各基本原则如意思自治、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最终都派生于这一宗旨[1]。笔者比较赞成这一观点并概括为:民法精神是以"平等理念"为核心,包括意思自治等各项基本原则在内的综合体。在我国,随着"人本主义""以人为本"观念的确  相似文献   

17.
正经过多年的酝酿和努力,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民法总则》。《民法总则》的颁行有助于民商事立法的系统化和体系化,有利于保障社会生活和市场经济有序进行。《民法总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和统率《民法典》的基本规则。由于《民法典》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因而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法总则》被审议通过已然成为民法典立法历史上的里程碑和指南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需要保护产  相似文献   

18.
<正>西藏自治区十届人大常委会近日举办首次"西藏人大讲堂",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轶作《民法总则的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专题讲座。王轶以案说法,用通俗的语言、接地气的方式,深度解析了民法总则确定的我国民事活动的基本规定和一般性规则,分享了参与民法总则制定工作的体会。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洛桑江村在主持会议时指出,"西藏人大讲堂"是对  相似文献   

19.
法是由法律规范组成的,是法律规范的总和。宪法是由宪法规范组成的,是宪法规范的总和。普通部门法,例如刑法,是由刑法规范组成的,是刑法规范的总和。民法则由民法规范所组成,是民法规范的总和。由于宪法是法的一种,因而宪法规范与普通部门法的规范具有相同点: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都规定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等。这些相同点是所有法律规范所固有的基本特点。但是,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规范又有许多自己的特点(与普通法律规范的不同点)。其主要特点是:一、宪法规范具有广泛性由于宪…  相似文献   

20.
民法与刑法、行政法并列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三大基本法,在西方,民法被形象地称为"社会生活的圣经",而物权法是民法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时至今日我国尚没有一部物权方面的基本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空白点。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空白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得到填补,刚刚闭幕的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以下简称物权法)进行了审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为此,我们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主任姚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