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海东 《传承》2007,(5):89-9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的重要目标。针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奢侈浪费、互相攀比、腐败淫乐的现象,吸取墨家的文化精髓,运用墨家的节用思想(节用、节葬、非乐等思想)来构建社会主义节约型社会,乃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今天的和谐社会建设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远没有理论化、系统化。"和而不同"思想强调的某些非平等对抗性"不同"并不有利于社会和谐,它忽视了有利于社会和谐的平等对抗之"不同"和确立平等对抗性"不同"之"同"。我们需要赋予"和而不同"以新的内涵,并使之理论化、系统化,以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黄玮琍  刘丽琴 《传承》2006,(7):30-31
墨子以"治天下"为任,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下永远太平.墨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有惊人的相似,其思想体系孕育着和谐的因素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两汉的长治久安在一定程度上是践行德治精神的结果。西汉建立之初,汉高祖君臣在将天下理解为产业的同时,又确立了与天下人同利的伦理原则,并将顺应天下民心视作解决统治危机的方案。经由文帝的治理实践,汉代的德治精神得以建立。西汉初期的"天下"之义是朴素的社会共识。西汉中后期,儒家学说所缘饰的"天下"之义重释了制度,强调制度设计须体现天下人的意愿。东汉朝野达成有关"天下"之义的共识,转向道义笃行。由此,天下意识从自发的集体意识发展为蕴含着社会动员能力的道德意识。传统中国的德治精神及其实践正是以这种天下意识为观念基础的。  相似文献   

5.
墨学衰微探     
王晓鹃 《求索》2010,(5):213-215
曾经列为春秋战国时代显学的墨家学派,在西汉武帝时逐渐消亡。本文通过对墨家特殊思想主张的阐述和对自秦至汉武帝时期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迁以及这种变迁与墨家思想内在矛盾冲突的分析,认为墨家之思想主张过分理想化;其主张实为儒学之修正者,于是致其遭儒家学者围攻;更有甚者,墨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社会制度变迁有着严重冲突。这些原因使得墨家在秦汉之后的思想文化传承中逐渐丧失了其作为文化与社会思想双向层面上的生存土壤。  相似文献   

6.
社会建设和管理,是融群众工作和民生工作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也是"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居委会建设,是社会建设和管理的题中之义。青浦区人大常委会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把加强居委会建设这一议题作为今年推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  相似文献   

7.
学界对宋銒、尹文与墨家学派的关系的看法存在分歧。综合观之,宋銒、尹文"华山之冠"的装束与墨家学派所尚衣冠风格明显不符,亦同墨子"言不在服"的主张相悖。在学派归类色彩更强的《庄子·天下》篇中,宋尹学派、墨家分属两列。传世《尹文子》更是对墨家批评严厉,称其为不善之人,认为墨学脱离大道。所以,宋銒、尹文并不属于墨家成员。宋、尹二人因与墨子主张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而被误归于墨学团体。  相似文献   

8.
义分则和--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孔子"礼之用,和为贵"、荀子"义分则和"思想为文本根据,指出儒家关于"和"与"礼"的关系是,"和是礼中所有",是"礼"作为等级制度的内在结构性功能;荀子用"分"与"和"表述"礼"与"和"的关系,则从制度伦理的层面上回答了社会怎样才能实现和谐,进而提出了"义分则和"思想,即合宜的制度安排是达至社会和谐的基础.这一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儒家智慧,具有达古通今的普遍意义,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当确立的基本理念.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经典论断,实现了人们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的观念革命,真正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个经典论断意蕴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观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性上"、"历史的进程中"、"社会生活中"理解和发展"人的本质",具体地、发展地、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教育对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充分融合。  相似文献   

10.
墨家哲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诸多契合点。"兼爱"思想彰显了追求"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道德取向,"无差等"的理念与社会主义社会人人平等、公平正义的观念契合,"天为法则"的政治哲学带有"民主法治"的色彩,"节用"思想表现出勤俭节约的精神,"尚农事"的主张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敬业""富强"的表述。  相似文献   

11.
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彰显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对个人生存与发展的价值承诺.狡义的社会建设重在改善民生、推进城乡社区自治,以促进社会和谐和"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实现为目标.  相似文献   

12.
试论以"政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务必处理好包括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在内的“五大关系”。“政党关系”是起到“纲举目张”效应的,把握好、落实好、体现好、发展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就是处理好了“政党关系”,是以“政党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3.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和谐思想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匹配的机制.同时,各种教育方法、方式应和谐统一,系统性和有效性应和谐统一,还须密切关注"四类人",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坚 《今日浙江》2012,(22):14-17
天下和,民心安。5000多万常住人口,2200多万流动人口,社会变革广泛深刻,新老问题相互交错,多种矛盾纠纷叠加……我省基层社会管理任务之重、挑战之大、难度之高,前所未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转型浙江迈出坚实步伐:积极探索具有浙江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管理新路子,让社会环境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省委坚持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两手抓、两手硬,相继作出了全面建设"平安浙江""、法治浙江"的总体部署;  相似文献   

15.
陈世润  崔艳华 《前沿》2007,1(9):16-18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取空想社会主义关于"社会和谐"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结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古至今对墨子"杀盗,非杀人也"观点的评述非常之多。从法律观的角度审视,这一主张的提出是墨家强烈的社会正义感的驱使源于"贼盗"对墨家"兼相爱,交相利"基本主张的严重背离。这一观点与墨家"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点并行而不悖,影响了历代"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刑事方针的确立和实施,也是墨家侠义观念的表征。  相似文献   

17.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这个中国的古老智慧中,隐含了社会风气生长和滑坡的秘密。有理走遍天下,人人以理为是,理为天下之先,社会就和谐,风气就平和,就会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因此,社会风气与讲理有密切的关系。不讲理有不讲理的风气,讲理有讲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源泉.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和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自然和谐、社会和谐与心灵和谐.道家哲学,包括"自然之道"、"损益之道"、"无为之道"等多方面内涵,是其和谐思想的内在理论依据.道家思想,在当前和谐文化建设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具有明显而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墨子以“治天下”为任,主张在社会生活中必须贯彻“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国与国、人与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天下永远太平。墨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提倡的和谐社会有惊人的相似,其思想体系孕育着和谐的因素:一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二是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墨子的和谐思想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郭霞 《青年论坛》2006,(5):22-26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和谐"基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整体和谐"性重要特征;中国哲学的根本范畴"和谐"思想集中体现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中庸之道"最高价值原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和谐"精神充盈于传统伦理道德领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宽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