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宇 《淮海论坛》2007,(3):36-38
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一种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所处的环境中的一切事物之间的和谐状态。当然.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由于社会不同阶段人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客观条件不同.这种和谐的状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和谐的程度、范围及和谐所惠及的社会群体.也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今天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上是要惠及全体人民的最广泛、最高层次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3.
李黔翔 《人大论坛》2007,(12):30-32
《说文解字》上讲“有禾入口”为和,“人皆能言”为谐,“和”是民生问题,“谐”是民权问题。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翻开人类社会的历史,无一不是在不和谐、欠和谐中追求和谐,在相对和谐巾追求更加完美和谐社会的曲折发展历史。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部署,这完全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况.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摆在突出位置,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提出“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5.
宽容与自管     
邹万银 《前沿》2007,(2):153-154
从哲学角度说,“和谐”是古已有之概念,主要用来指事物之间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和存在状态。而和谐社会,则是指社会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作为许多因素的综合,具有多方面的规定性。譬如,从和谐社会的内容看,它作为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双重矛盾体,是双重矛盾的统一。从和谐社会的形式看,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但又相对稳定的社会。从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实现条件看,和谐社会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这意味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和谐社会得以实现的最根本的条件。只有…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对金川区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区域来说,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发展求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社会不断达到一个新的和谐状态。一、加快发展才能实现和谐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并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之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则更加明确地提出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可以说,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发展,根本在发展,必须在发展中…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战略构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华美乐章。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没的主要任务之一,并且强调指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完整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命题。这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涵义:一方面,社会是和谐的;另一方面,和谐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传统的和谐社会”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又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王建 《前沿》2014,(21):63-64
人的自由和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互动共生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高表现、终极目标。和谐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通过探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人的全面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民主法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和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科学命题,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任务之一提到全党面前。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政治智慧、历史眼光和理论创新勇气。和谐通常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社会和谐就是社会共同体内各个方面、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和谐作为一种理想的社会状态,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要实现的社会和谐,主要指社会结构之间和谐、社会各阶层之间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自…  相似文献   

11.
实现社会和谐,构建大同社会,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美好梦想与追求,这种理想与追求积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之中。中国共产党所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传统大同理想的继承与超越。如果说大同理想、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壮丽乌托邦”,那么,中国共产党则不仅有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而且也找到了实现理想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路,实现了对传统社会理想的创造性转换。  相似文献   

12.
张绍鹏 《前进》2006,(10):40-41
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前提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社会保障制度的价值取向,正是公平与正义。对作为“社会安全网”和“减震器”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无疑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张彬 《长白学刊》2010,(6):30-31
人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任务。人的现代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历史进程、理想目标和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构建和谐社会能够从增强社会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促进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社会的宪政设计与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实质主要体现在人的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自然的内部的和谐上,它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重要标志。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的社会形态。宪政制度则是维护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理想的制度形态,内在地包含着民主、法治、人权三大要素,存在于以市场经济为主要经济形态的现代社会中。和谐社会必须以宪政为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它不仅包括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样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作为主体的人的不同认识活动(效用论和境界论)而导致不同的结果(异化和和谐),从而使人们自觉地规范主体行为,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和谐的道路交通是指交通系统内部的人、车、路及其环境各要素之间、人与人之间、道路交通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所呈现出来的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状态,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建设和谐道路交通的基本策略包括:道路交通资源的分配应从“以车为本”转为“以人为本,”体现社会公平,实现人、车和谐;限制私人机动车的过度发展,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交通出行方式;强化对交通事故受害者的补偿,实现交通参与者间的和谐;开发环保新能源,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然而仅就和谐社会本身而言,它只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状态,不是与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相并列的一种社会形态,更不是只有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独有的状态。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在追求一种和谐安宁的状态,这符合任何一个执政党(包括资产阶级执政党)的价值追求,同样也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追求和谐状态方面,世界各国采取的措施可谓五花八门,但在以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社会和谐方面却是不约而同,甚至是惊人的相似。在这方面,新加坡堪称典型的代表,我们分析其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纵观历史发展进程,社会公平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社会公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陈佳 《传承》2010,(27):36-37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纵观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的每一个阶段,都曾存在过和谐社会的构想。通过对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挖掘和分析,得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结论。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是千百年来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理想和诉求。“和谐”不仅代表着安康、富足,更意味社会安宁有序、社会正义和公民权利得到保障。就“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而言,和谐是法的价值追求目标,法所具有的和谐价值,能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的关系处于相互协调,互相促进的状态。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通过法制建设这一根本途径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