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当今,却出现许多把“以人为本”乱贴标签现象,误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成个人或某一部分人,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曲解了其真正涵义。这样在实践中就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本文就对其真正内涵给以具体阐释,以便人们更好地理解、认识。  相似文献   

2.
以与时俱进的创新思路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就可以把握其是以人为本全面的可持续的整体发展观。以人为本发展观,即是人性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观的实现过程与途径,是“求同存异”和“和合”,这也正是人的根本权益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观。虽然马克思继承的是“费尔巴哈派”的人本主义,但克服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局限性、主观性和不彻底性,建立了辩论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必须弄清楚“本”为何意.“本”有追根溯源、探讨规律的方法论意蕴,“以人为本”的“本”之方法论意义就是指探寻人的根本,即人存在、发展的起点和基础、目的和归属.因此,本文提出“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实践活动为“本”,以人类实践活动的规律和目的为“本”,以人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本”.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以及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和本质的科学发展观与重大新举措。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以人为本”的提出,对我党执政治国的实践、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新的人本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与整个科学发展观联为一体,具有崭新的科学内涵和内容。这一新的人本观与以往“人本主义”等思想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从活生生的历史行…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科学发展观明确要求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和讲求科学发展的科学精神,应用于解决当前中国人民所关注的“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或发展观的一个新创造,其特点在于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引入认识论。因此,各项工作都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吸收了人类思想文化的精华,但既不同于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提出的“以人为本”,又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以人为本”,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它不同于“以神为本”,或它的变种,“以大自然为本”,实质是“以自然神为本”;不同于“以官为本”,或它的变种,“以权为本”、“以管理为本”;也不等同于“以钱为本”,或它的变种,“以生产为本”,“以GDP为本”。○“科学发展”是科学观。其核心是尊重和依靠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首先是尊重和依靠历史唯物主义所阐述的历史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价值观和科学观是统一的,两者有时也会出现一些矛盾,要点就在于统筹处理价值观和科学观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要从价值观和科学观的统一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人本观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哲学基础  树立科学发展观,首要的问题必须科学回答“发展的主体是什么,发展的动…  相似文献   

8.
“和谐”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文辉 《湖湘论坛》2004,17(5):72-7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强调按照“五个统筹”推进改革和发展 ,从而完整地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个人认为 ,“和谐”贯穿了整个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的发展观就是强调“和谐”的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报告格外强调“和谐”。用和谐的眼光、和谐的态度、和谐的思路和对和谐的追求来看待、处理我们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这个报告中有六处讲到“和谐” :(1)在政治上 ,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是以谁为本?说来话长。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西周、春秋时期即提出了“民为邦本”、“以人为本”的口号,这从表面上看包括全体社会成员,但实际上由于存在着鲜明的阶级分野,存在着剥削制度,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压迫的地位,难以享受人的尊严与价值,不在“为本”之列。在欧洲中世纪兴起的人文主义思潮里,作为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人权反对神权,这里的“人”无疑指人类,指全体社会成员,而当资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以后,根本没有做到以全体社会成员为本。  相似文献   

10.
“五本”论     
弓克 《今日浙江》2006,(16):35-38
人贵务本。务本之要,在务“五本”(这里的本,指“根本”,乃哲学价值论概念,而非哲学本体论概念):世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善为本,善以诚为本,诚以真为本。“五本”乃人生之本。世以人为本“世以人为本”之“世”,乃世界之“世”,乃为人世界之“世”。世界,可分为“自在世界”和“为人世界”。为人世界,应以人为本,应以人为主体。过去我们往往较多地关注人以外的世界,而对人本身的世界关注不够,人总是为人之外的某种东西而存在着,而不是为自己而存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进一步要求关注人的生活世界,关注人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命运。这意味…  相似文献   

11.
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来,“以人为本”越来越成为全党、全国和全社会普遍认同的原则。我们要进一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以人为本”进行哲学的思考,弄清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致力构建有丰富内涵的对人从真正意义上进行关怀的以人为本思想。“以人为本”中的“人”是具体的人“以人为本”思想是对人的历史主体地位的概括。马克思说:“人是全部人类活动和全部人类关系的本质、基础”;“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  相似文献   

12.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和发展。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针,也是新时期人事人才工作的内在要求。一、“以人为本”的内涵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长期坚持的一个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不是对民本论和人本主义的简单重复。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所讲的人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是全体人民群众。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终极目标,而不仅仅是把人视为工具和手段。这种发展观包含着发展、联系,人的本质属性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丰富的哲学底蕴。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伟 《求索》2007,(4):142-144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与要求,并在积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深刻总结发展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来的。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发展观,充分坚持和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思想,充分尊重和肯定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与贯彻这一发展理念,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科学对待真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阶段强调的“以人为本”,和“神本”、“物本”、“官本”相对立,也和西方的“人本主义”相区别。“以人为本”关注的焦点是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表明了人民群众既是发展主体,也是价值主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目的和手段相统一的观点。近几年,“以人为本”思想指导我国改善民生、科学发展,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是我国在落实“以人为本”过程中,在“人的生命尊严首要原则”、“解决群众最根本利益”、“改善生存环境”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地加以改善,以更好地、切实地落实“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大创新,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的重大飞跃。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深入探究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对于我们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吸收人类文明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  相似文献   

18.
王虎 《前沿》2005,38(1):17-19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断。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本论文试就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的理论定位和实践途径做一探析。文章认为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科学的、全面的发展观 ,它是我们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从实践途径来看 ,要想实现这个发展观 ,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同时 ,还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 ,推进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作为伦理学的一种命题,也是伦理学所由发生的根本。本文通过古今中外对“以人为本”伦理学的内涵进行探索研究,从而论证了我们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与必要性。坚持以人为本,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体现了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理解“以人为本”,不能将“以人为本”等同于个人本位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工具理性主义。“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当代开辟出来的崭新视阈,群众史观、实践观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现,是“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实现“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把生产力发展与人的能力发展统一起来.把制度建设与保障人权结合起来,并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