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邹国正 《前沿》2012,(13):80-82
我国刑法的规定导致了对盗窃犯罪罚金刑的高适用率,这与我国盗窃犯罪群体普遍贫困的特征不符,使司法实践中出现"刑罚不公""株连无罪""以钱赎刑"等弊端,背离了我国刑法的立法本意,不利于对犯罪主体的矫正和对盗窃犯罪的整体预防。盗窃犯罪罚金刑的适用应充分考虑犯罪主体的经济状况,增加得并制罚金刑、规范量刑程序、强化对犯罪主体的财产控制,禁止对未成年被告人适用罚金,以实现罚金刑的基本价值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屈琦 《青年探索》2006,(1):59-62
青少年犯罪的文化因素,主要体现为不同质的文化冲突导致的不当价值选择。文化冲突表现为中西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传统文化与网络文化冲突等方面。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是减少青少年犯罪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变迁带来激烈的文化冲突 ,导致文化体系和社会道德价值的混乱 ,使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形成有了精神夹缝。传统文化中落后的封建意识为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思想指导。后现代主义文化取向的多元化造成文化市场上色情文化、赌博文化、毒品文化和暴力文化等文化垃圾的流行 ,而这些文化垃圾是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形成的精神温床。  相似文献   

4.
针对司法实践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资格中的疑难问题,即国家机关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私营企业能否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特殊情况下的单位犯罪主体、如何确定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等进行了重点分析,认为单位犯罪实际是一个犯罪、两个犯罪主体、两个受刑主体。  相似文献   

5.
有组织犯罪问题已成为我国司法机关高度重视的犯罪问题。对有组织犯罪进行科学分类以及探讨产生的原因,有助于加深对有组织犯罪本质的认识。本文从犯罪活动的范围、犯罪主体、活动性质、行为方式、组织发育程度等五个方面对有组织犯罪进行了分类,并从社会、经济、文化和心理四个方面探寻了产生有组织犯罪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论新生代农民工犯罪的文化善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背景下防治新生代农民工犯罪,要求动用文化的系统功能,通过“文化善治”的方法,来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竞争力、弱化外来歧视的冲击力、营造社区文化的亲和力以及安排法制规范的调和力,最终消缓社会阶层冲突,保障社会正常运行。这是“新三农”问题在新生代农民工层面、犯罪领域、城市空间和文化视阈内的同时投射,意旨深远。  相似文献   

7.
樊彦芳  ;刘仁文 《求索》2014,(11):126-130
邪教是邪恶的说教,是邪恶势力形成的犯罪组织。在我国司法语境下,邪教与邪教组织是可以通用的概念,邪教犯罪是对邪教组织引起的犯罪案件的一种指称归类。邪教犯罪现象不易根除,它是信仰型犯罪,涉及人的精神状况和价值取向,是精神方面的病理现象;它是有组织犯罪,具有反社会的本质属性。当前我国邪教犯罪,具有组织形式多样、涉案地域广、主体结构复杂、侵害法益广泛等特征,应当准确划定邪教行为的犯罪圈,解决犯罪主体适格问题,并在现有的法律体系下,编织一套以宪法及相关法为中心,囊括社团登记、宗教管理、出版管理等行政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税收等民商、经济法律法规在内的严密法网,将邪教犯罪消除于萌芽状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正处于犯罪控制转型期,原有犯罪控制体系失灵,新犯罪控制体系尚未健全。根据组织变迁的趋势以及价值目标,犯罪预防体系重组的关键在于:其一,构建犯罪混合预防体系,达到正式预防主体和非正式预防主体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合作。其二,构建适应当前社会组织变迁的犯罪预防体系,要体现“小政府、大社会”理念,发挥正式犯罪预防机构的主导作用,找准犯罪预防主战场。其三,犯罪预防体系实现与价值变迁的良性互动,根据社会倡导的价值观设定犯罪预防目标,应防止负面价值观念抬头和其对社会的侵蚀,应自觉融入我国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侵犯著作权犯罪日益严重。虽然我国的著作权保护工作进展迅速,但是侵犯著作权犯罪还未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侵犯著作权犯罪作为一种经济犯罪,它有着深刻的经济、文化根源,并呈现出犯罪主体集团化,发案领域广泛化,作案手段智能化等特点。针对此类案件的难点,全面分析了侦查对策,为侦查人员有效的打击此类犯罪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单位犯罪立法起步较晚,司法实践中处理单位犯罪案件也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才逐步增多的。由于单位犯罪在犯罪主体、承担责任主体上有其特殊性,刑法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单位犯罪的主体等许多具体问题的理解还存在分歧。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适用《刑法》关于单位犯罪的规定,尤其是单位犯罪主体范围的界定,成为刑法理论和刑事司法实践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试对单位犯罪的主体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王弘宁 《求索》2011,(8):139-141
单位犯罪是富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刑法》明确规定了犯罪主体,但对成为单位犯罪主体的认定标准很模糊,导致司法实践中认定单位犯罪时出现诸多不便。本文以单位犯罪主体特征为衡量标准认为:首先,国家机关和个人独资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主体;其次,普通合伙企业应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再次,单位分支机构及职能部门、承包单位、筹建中的单位是否具有单位犯罪主体资格不能一概而论,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在单位犯罪以后合并、分立、解散或被撤销的情形,应追究原单位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负责人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外国人作为犯罪主体的刑事案件呈上升趋势。外国人刑事犯罪案件具有由受害者转变成犯罪主体、犯罪类型复杂、主体涉及国别广泛的特点,办理外国人刑事犯罪案件中存在取证难、语言不通等问题,防控打击外国人犯罪必须提高认识,增强打击外国人犯罪的战略意识,强化出入境管理,提高办案人员的语言能力。  相似文献   

13.
单位犯罪主体界定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会生  张玉华 《前沿》2004,(6):135-137
单位犯罪的主体如何界定 ,本文对单位内部的组织机构、分支机构、企业关停、改制、解散、承包后能否成为犯罪主体进行了探讨 ,并对单位犯罪主体的立法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贾澜 《理论月刊》2006,(5):59-61
文化价值体系指的是由文化价值目标、文化价值手段、文化价值规则和文化价值评价等价值子系统构成的体系。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基点是整体主义;内圣外王、成就道德人生和道德社会是其文化价值目标;“修身”和“德治”是其主要的文化价值手段;“礼”为主要文化价值规则;“德”为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标准,“士”是主要的文化价值评价主体,“君主”具有最高的文化价值系统的决策权。  相似文献   

15.
农村老年人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呈现出不同的犯罪特点。从犯罪主体看,在农村地区实施犯罪的老年人文化程度低;从犯罪率看,农村地区老年人犯罪率低,但占老年人犯罪总数比例高;从犯罪手段看,农村地区老年人往往以非暴力手段实施犯罪行为;从侵害对象上看,多为弱势群体。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农村经济贫困及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农村基层组织管理监督不力;老年人缺少关爱;文化程度低、法制观念淡薄等。针对老年人犯罪的特点和原因,应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经济,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老年人的监管及合法权益的维护;加强对农村地区老年人的法制教育;重视对老年人的精神照顾;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6.
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是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的,其心理活动也具有相应的独特性,因而,犯罪主体注意的指向性、集中性、如何分配、转移等基本特性也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在整个犯罪过程中,犯罪主体的注意始终处于高度指向、集中状态,注意中心集中指向于与犯罪有关的内容.对犯罪注意特性和规律的研究有助我们认识和把握犯罪主体的犯罪活动轨迹,从而有助于侦查机关的侦查和讯问,对整个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犯罪主体的研究是整个犯罪研究的中心,各种防范工作、防范措施实际上是围绕或针对犯罪主体提出的,检验司法工作的成效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败的最终标准,就是看能否有效地抑制和阻止有犯罪倾向的人由犯罪意识转化为犯罪行为,由一般犯罪转化为严重犯罪,由单一犯罪转化为多重犯罪,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本文就犯罪主体防范,尤其是从专业预防的角度谈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民间融资领域的经济犯罪既源于金融供需失衡也根植于犯罪主体对制度的无视,且后者更具法律评价意义。当下,无论是对民间融资犯罪的罪名认定还是刑事责任配置都存在不少问题。要实现对民间融资犯罪主体的规范惩治,就必须秉持公正与效率相统一、对行为危害全面评估、以刑法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反思司法中轻纵犯罪主体的状况;重视犯罪行为的前期预防,进行行政制度前置;对犯罪主体分类考察、动态评价;对犯罪主体的刑事处遇全面拓展,通过制度建设强化犯罪的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19.
单位犯罪是相对于自然人犯罪而言的一个范畴。所谓单位犯罪,是指由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关于单位在多大范围内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规定,只有法律明文规定的单位可以成为犯罪主体的犯罪,才存在单位犯罪及单位承担刑事责任的问题,而并非一切犯罪都可以由单位构成。  相似文献   

20.
防控流动人口犯罪社会维稳关键期新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动人口是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下的一个独特群体,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流动人口犯罪也已经构成了大连及其它经济发达地区社会治安的主要威胁。根据大连市2006年1月至2009年2月已判决生效的流动人口刑事犯罪情况统计数据分析,大连市流动人口犯罪的主体特点表现为青年化、低学历、一般共同犯罪比较突出等;动态特点表现为侵财犯罪突出、城乡结合部犯罪高发、罪案量随季节与节假日变化等。从中可以看出,流动人口犯罪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主体文化程度低、社会控制力薄弱、反社会心理严重。构建大连市打击流动人口犯罪新机制,必须坚持系统性、开放性、发展性、可行性原则,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会综合治理的整合力度,构建大预防格局;建立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流动人口犯罪打击机制。最终形成社会综合治理、公安专项整顿、社区预防体系等打防结合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