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正说来真是惭愧,在读李蒙的传记《陶渊明》以前,我对陶渊明所知甚少,但却一直以讹传讹,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很顽固的概念:以为陶公过的是悠然自得、养尊处优的隐居生活,以为陶公纯粹就是一个做秀的隐者,以为他写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一种空虚的幻像……看完了,真是很沉重,也很悲哀,为自己,  相似文献   

2.
雷文学 《求索》2007,(8):176-178
王维、陶渊明隐居后诗风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陶渊明在隐居中以健朗纯真的性情体验了生存困境,他面向自然对生命作出了开拓和升华,后期诗风宁静亲切,意蕴深厚,呈现出泛神论色彩。而王维无力正视生存困境,逃进佛的世界,其后期诗歌宁静萎弱,成为观念的符号。  相似文献   

3.
说来真是惭愧,在读李蒙的传记《陶渊明》以前,我对陶渊明所知甚少,但却一直以讹传讹,在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很顽固的概念:以为陶公过的是悠然自得、养尊处优的隐居生活,以为陶公纯粹就是一个做秀的隐者,以为他写的“桃花源”只不过是一种空虚的幻像……看完了,真是很沉重,也很悲哀,为自己,为陶公。  相似文献   

4.
陈朝鲜 《理论月刊》2007,(9):118-121
陶渊明辞官归隐历来备受世人关注。本文拟从他的心性入手去探讨这一话题,指出性真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必然,心善是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二者,陶渊明在归隐后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个体的生命与心灵之间的和谐这三者的完美统一,从而领会到田园生活的闲情逸趣、自得之乐,进而成就了其至善至美的人格。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质朴、自然、清新而富有意境。他的出现给中国古代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令人赏心悦目。虽然陶渊明生前政治上备受压抑,生活上饱经磨难,死后一、二百年诗作遭到冷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诗作越来越受到历代诗人学者的推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推崇和重视源于他始终是一位超然于功名利禄之外的诗人,源于他高尚的人格。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位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诗作,从题材、内容来说,可以分为咏怀诗和田园诗两大类。他的人生经历给他…  相似文献   

6.
“闲居非吾志,余热报党恩”,这是长沙县委组织部退休干部熊汉兴在他日记本扉页上的题词,也是他退休三年以来的生活写照。 熊老退休后,没有去商海弄潮,也没有回老家过田园牧歌式的隐居生活,而是尽其所能继续为党  相似文献   

7.
谭忠国 《理论月刊》2008,(4):110-113
陶渊明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质性自然";二是躬耕田园."质性自然"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思想基础,躬耕田园是陶渊明与自然和谐的主要体现.他通过读书弹琴、饮酒赋诗、游乐交友特别是躬耕田园等方式,达到了委运任化、物我为一和与道冥合的高超境界,即达到了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相似文献   

8.
打工——中国喀斯特贫困地区农民的生存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曾说过,"使民重死而不远徙"。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也为我们构勒过一个乌托邦似的"世外桃园"。显然,无论是老子,还是陶渊明,他们崇尚的都是封闭、寡闻、与世隔绝,这些都是农耕文明土壤生长起来的思想之树。在这样的思想熏陶下,特别是生活在喀斯特山区的农民固守于土地和家园,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相似文献   

9.
先前在一本书中读到,陆游小时候,有一次偶见陶渊明的诗,便欣然会心,爱不释手。日暮时分,家人叫他用饭,他竟至夜不就食。我以为是作者夸大罢了,而今的我成了个正宗"书迷",真真切切体验到书的魅力之所在时,才毋庸置疑。生活中难免有不尽人意之事,譬如工作不  相似文献   

10.
李希  廖宏昌 《求索》2010,(11):191-193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田园诗人的代表人物,他将对生命的体悟融入诗中,形成了"本真"的生命境界。陶渊明生命"本真"的形成一方面源于诗人自身生活经历的积淀,另一方面源于作者儒、道之社会文化底蕴。郭象"独化"哲学作为儒道二者融合的产物于是对陶渊明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陶渊明"本真"的生命追求与郭象"独化"的哲学气韵是同一文化脉络下桴鼓相应的共同产物。这也从人性方面反映了陶渊明"内儒外道"、"游外以弘内"的文人气质,正为郭象"独化"生命哲学之最佳诠释。  相似文献   

11.
段幼平 《理论月刊》2008,(1):122-125
陶渊明自觉疏离于那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的时代,他追求淳真、崇尚自然的本性却和世俗难以融合.这种分离和排斥让他陷于理想的失落、生活的贫困、精神的孤独和对时光流逝的无比焦虑中.但他却能以儒道思想作为心灵支撑,以古代隐士作为精神榜样,在躬耕田亩和诗书琴酒的化境中消融苦闷,从而超越悲情走向平和.  相似文献   

12.
诗乡潼南     
正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重庆潼南更是一片诗的热土。从宋代开始,在这片热土上出生、工作、生活和安眠的著名诗人辈出,都曾各领一代风骚,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在潼南出生的五代至北宋初的著名道士诗人陈抟。他是一代高隐,终身隐居,以道抑君,影响了五代、宋初几代王朝的政治;他是一代"高道",高卧武当山、华山60年,创作的易图秘传后世,成为宋明以后图书学派的开山祖师;他是一位学者,精通易学、医学、养生学,在中国道教史、哲学史、人体科学  相似文献   

13.
《当代广西》2013,(20):51-51
战国时期,在一个叫清溪鬼谷的山上(今河南鹤壁市)。隐居着一位被尊称为鬼谷子的老人(本名王诩),他每天在山上看书、打坐、冥想,不与世人来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相似文献   

14.
庐山诗话     
正庐山是"中华十大名山"之一,著名道士陆修静,白鹿洞书院创始人李渤,及后来经营书院的理学大家朱熹,都与庐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000多年来,历代有1500多位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数千首诗词歌赋。首先自然要提到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陶渊明,他生于庐山之麓,至今山内还保留其相关遗迹,如"玉京山""醉石""陶渊明墓"等,及人们所熟悉的《归园田居》《饮酒》等著名诗作。  相似文献   

15.
李海燕 《求索》2012,(2):188-190,184
王绩少年时代所倾慕的陶渊明和公孙弘成为促成他仕隐情结的关键因素。陶渊明代表的是王绩的自然天性,公孙弘则是他的世俗理想。王绩一生三仕三隐,显示了其自然天性与世俗理想的冲突。王绩最终成了陶渊明式的隐士,因而公孙弘式的抱负就成了他永远的隐忧。  相似文献   

16.
晁珊珊  余学海 《小康》2014,(2):90-93
对于王子威来说,他的人生过于丰富:他曾辞官下海,加盟跨国公司,也曾一口买下纳帕谷酒庄,过隐居生活;他曾在大学毕业前,登顶海拔7543米的獐子峰,也曾在不惑之年后,打遍世界绝大多数著名高尔夫球场……其实在王子威看来,他的人生简单得就像一场高尔夫,他曾经所有的情绪、境遇和经历都能够在其中找到对应。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的诗风是有宋一代的审美风尚,陆游因为在用韵、意趣上化用陶诗,表现出宋人学陶的普遍方式,所以常常被人们忽视。陆游学习陶诗的契合点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陶渊明的接受经过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并以自己的人生体验理解了陶渊明的归隐情趣。陆游晚年退居山阴之后才大力学陶,是陆游晚年诗风与前期不同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8.
于耕科 《传承》2007,(12):45-48
自1600年前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后,"桃花源"就成为中国人心中向往的圣地,从古至今,人们为之心驰神往,为之寻寻觅觅。那么,陶渊明所看到的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呢?这些年来,在湖南常德的桃花源之后,浙江慈溪、江西九江、湖北竹山等地又纷纷出现了一个又一个的世外"桃花源"。哪一个是真正的陶渊明笔下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呢?各地"桃花源"的主人都旁征博引,据理力争,至今不知所以然。我心仪的"桃花源"在哪里?  相似文献   

19.
艾军  朱鸿亮 《求索》2005,(8):142-143,149
宋明以降,关于陶渊明思想观念和诗风来源争论颇多。本文结合魏晋玄学的精神,对陶渊明作出全新解读,认为陶渊明的生命观是魏晋玄学郭象一派的前奏,是儒道两家相辅相成的表现。但同时也指出,他的“平淡”并非一种超然的表现,而是追求生命自身存在的价值而非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个性独立解放思潮在魏晋时期的一次发扬。  相似文献   

20.
<正>一在长沙工作的男子兴冲冲地跟媒体说,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寻找,他找到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者跟着这名男子像模像样地踏访了一番,给出个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